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2-06-02 01:21冷静丁军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丹红肝素

冷静 丁军峰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属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血液凝块部分或全部阻塞了冠状动脉导致,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与心脏新猝死之间一综合征。其发病率高,进展及恶化迅速,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予积极治疗,及时控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猝死率对本病至关重要。目前主张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疗法来治疗[1],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和发展。本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符合UA诊断标准[2]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3.2岁。两组合并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症或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和出血凝倾向的疾病、出凝血障碍及活动性出血、出血性梗死,无肝素过敏者及其他应用禁忌证,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血糖、心率、病程、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及药物治疗、血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予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进食清淡饮食;药物治疗:扩冠、降低心脏负荷、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 ml入5%GS 250 mlivdrip qd(糖尿病患者用250 ml 0.9%NS),连用2周。低分子肝素0.4 ml,腹壁皮下注射,qd,连用7~10 d,无需监测APTTT及调整用量。2周后观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Holter24 h缺血总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 心绞痛缓解情况及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及时间减少至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及T波恢复正常或轻微改变,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症状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较治疗减少50% ~80%,心电图ST段较前好转及T波倒置较前变浅;无效,治疗后症状积及心电图情况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A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分别为 32、6、2 及 95%,对照组分别为 28、4、8 及80%,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过程及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观察组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40%。

2.3 治疗前后两组静息心电图变化情况,见表1。

2.4 副作用观察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静息心电图变化情况()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静息心电图变化情况()

注:a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c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发作时期(d)组别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d)Holter缺血总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2.6 1.7±2.0bc 10.3±0.9 4.9±1.78bc 31.6±10.1 15.8±9.1bc对照组 5.4±3.8 2.6±1.7b 10.5±0.87 2.98±1.12b 31.8±9.6 26.5±8.9b

3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加心肌血流、改善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讨论

因冠状动脉缺血缺氧致血管的收缩或痉挛使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及促凝因子等,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凝血系统激活,引起内源性收缩因子释放致冠脉痉挛,从而导致了不稳定心肌缺血状态,引起最终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致血栓形成,形成的血栓造成相关冠状动脉节段性不完全闭塞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的主要机制,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血流及氧供失衡而引起心绞痛发作,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发展成为冠脉的完全闭塞而引起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因此在扩状、抗血小板及心肌缺血、调脂基础上给予抗凝、抗栓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亦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显著,观察组有效率达95% 明显高于对照组80%。研究证实因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血小板的影响小;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保护血管内皮;可改变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等优点。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显著改善机制: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使血液粘滞度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减少,减少或防止了心绞痛发作。增加和改善了冠脉血供状态,减少或防止了心绞痛的发作。其抗凝活性具可检测性,不需监测凝血时间,出血并发症低等优点,因此,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便、安全、有效。丹红注射液[3-4]具肝素样作用,可扩张冠脉增加血流以改善心肌缺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减轻内皮损伤及引起的级联反应,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调脂以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总之,丹红注射液[5-7]阻止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梗死区域供血、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且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加快血液流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纤溶系统溶解冠状动脉微小血栓,消除血管内脂质和纤维蛋白的沉延缓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减轻血管壁炎性反应作用。两者联合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吴慧轩.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药治疗研究.医学综述,2005,11(4):375-37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2000,28(6):409-412.

[3] 米秀娟,李光勤.丹红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870.

[4] 汪立民.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96.

[5] 蒋彬.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09,30:71.

[6] 魏艳阳,周明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956.

[7] 靳宏举.42例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549-1550.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丹红肝素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桃红四物汤治疗心绞痛(不稳定性)疗效观察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继电保护不稳定性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围手术期58例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