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导尿拔管致排尿功能紊乱的护理干预

2012-06-06 01:53张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7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导尿管系统化

张娜

下肢骨折手术大多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术后常留置导尿管,但在导尿管拔除后患者较易导致排尿功能紊乱[1]。这不仅使患者自觉症状痛苦,而且极易导致院内泌尿系感染。因此这一问题也是骨科临床护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我院通过针对性系统化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导尿管拔除后所致的排尿功能紊乱问题,现将相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86例下肢骨折术后导尿拔管致排尿功能紊乱患者,其中男59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6±7.9)岁。致伤原因:股骨粗隆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26例,胫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系统化护理措施。两组的年龄、性别、内科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针对性系统化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交谈心理感受,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焦虑和恐惧情绪等不良情绪;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要有耐心,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体现专业知识;要对患者讲述术后可能发生排尿功能紊乱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术前即开始指导并督促患者练习卧床排尿的正确方式,2~4次/d,对于有抵触情绪患者,可耐心说明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重要性,主动配合训练。

1.2.2 术后护理措施 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可以间断夹闭尿管,当患者有尿意时再开放,在拔管前6 h即开始夹闭尿管,使患者膀胱充盈,锻炼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应鼓励患者在术后2 h~3 h时开始排尿,可以通过让患者建立排尿意识,足底反射、按摩下腹部以及会阴冲洗等方法刺激诱导患者排尿,以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对于上述措施仍不能改善排尿困难的,可以应用红外线灯或频谱仪照射等方法促进患者排尿。同时应用针刺曲骨、三阴交、中极等穴位也是较好的措施[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排尿困难与尿潴留比例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膀胱功能恢复程度则较对照组改善,膀胱功能Ⅲ级与Ⅳ级显著减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临床发现,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在导尿管拔除后较易出现排尿功能紊乱情况,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相关:术后椎管内麻醉剂对于膀胱逼尿肌以及膀胱感觉神经的抑制作用未完全消除;术后留置导尿管导致膀胱持续处于空虚状态,膀胱不能充盈而致使迷走神经被抑制,因而排尿反射也被抑制;患者大多需要卧床休息而致使排尿方式改变,同时出现畏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况而致使排尿功能紊乱;导尿

管留置及拨出过程中由于物理摩擦及刺激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3]。由于排尿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尿潴留等症状易导致患者出现逆行性泌尿系感染,因而给予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改善排尿功能紊乱情况的护理措施是必要的。我院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系统化护理措施,主要是术前的心理支持与辅导,训练卧床排尿的正确方式,术后通过各种机械及物理刺激促使患者主动排尿等。临床实践发现通过上述的护理措施,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紊乱情况改善显著,同时膀胱功能恢复程度显著,I级与Ⅱ级明显增加,而Ⅲ级与Ⅳ级显著减少。故针对性系统化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导尿管拔除后所致的排尿功能紊乱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1]王凤春.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社区医学杂志,2009,7(11):57-59.

[2]周璐,吕素景,郭艳凤,等.骨科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护理干预的对比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2):113-114.

[3]朱纯敏.护理干预对术后留置导尿拔管后排尿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0):95-96.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导尿管系统化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优质护理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尿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排尿功能障碍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