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

2012-06-07 10:06指导何希俊
世界中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肩手火针上肢

苏 敏 指导:何希俊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省中山市悦来南南安路2号,528400)

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

苏 敏 指导:何希俊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省中山市悦来南南安路2号,528400)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针灸疗法;火针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drome,

SHS)又称反射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syopathetic Dystrophy,RSD),它可以是原发的,也可由不同因素诱发[1]。本综合征的发生多在病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2]。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的难治兼夹症,其典型表现是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水肿和疼痛,皮温上升。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偏瘫肢体的康复。SHS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康复治疗虽然能较好地缓解肩手综合征引起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只是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火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费用低、无副作用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采用1995年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的相关诊断标准。

1.2.2 肩手综合征(SHS)的评定标准 参照KOZIN标准(附表1)[4],4项总分≥8分,并能排除卒中前即患有肩周炎、颈部疾病所致的肩部疼痛与丘脑病变引起的剧烈疼痛者,可诊断为SHS。

1.2.3 肩手综合征的分期标准 I期: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出现肿胀,以手背为甚,包括手指和掌指关节;手的颜色发生改变,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剧痛。Ⅱ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减轻或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X线片可见患者手骨质疏松样改变。Ⅲ期: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关节活动度丧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标准。4)年龄在40~80岁,脑卒中发病6个月内,SHS评分≥8分。5)生命体征稳定。6)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内脏疾病,自控能力差,不能配合治疗者。2)1周内使用过止痛药物。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生理变化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2)试验期间病情不断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3)试验期间患者不愿继续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 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1∶1原则分为2组,采用PEMS3.1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并制成随机分配卡,装入依次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信封的编号与卡片上的序号相同,按照进入试验的顺序依次取卡,严格按卡片序号规定分组及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共计83例,其中火针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0~77岁,平均(63.2±9.32)岁;病程33~172天,平均(71.3±31.24)天;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35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0~74岁,平均(62.2±9.63)岁;病程35~181天,平均(68.6±33.21)天;其中脑出血9例,脑梗死31例。2组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2.2 基础治疗 按照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管理: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合理抗感染治疗,纠正高血糖,对症支持治疗。2)西药依照2010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3)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测评,然后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4)健康教育:分别由医生、责任护士、康复师进行健康宣教,采用多媒体、墙报、健康教育手册、口头宣教等形式。5)中医辨证施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证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及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6]进行辨证施治。

2.3 治疗组 1)取穴:患侧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八邪、水分、中脘。2)针具:选用细钨锰火针。3)操作方法:针刺前向患者解释火针的感应,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选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所刺穴位,碘伏常规消毒,采用火针快针法,在各穴行速刺、点刺,深度2~5mm。刺时要求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白亮,在穴位上施刺要求稳、准、快。每穴刺毕,助手用75%乙醇棉球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隔日治疗1次。4)注意事项:a.避免针刺后穴位沾水;b.嘱患者不要抓挠所刺穴位;c.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则禁止针刺。

2.4 对照针刺组 1)取穴:主穴:患侧肩髃、臂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配穴:肩部疼痛明显者加肩贞、肩前、臑俞;手指肿胀甚者加后溪、中渚、八邪。取穴标准按照国家经穴部位标准(GB90-12346)进行。2)针具:华陀牌φ0.35mm×40mm不锈钢针。3)操作方法:皮肤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根据具体穴位位置直刺,之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针刺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时间隔15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

2.5 疗程 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疼痛与水肿分级评分: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dualanalogue Scale,VAS)。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MA)法。3)肩手综合征疗效评定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7]结合SHS实际情况,制订如下标准: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上肢运动评分提高50%;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上肢运动评分提高25%~ 4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上肢运动评分提高小于25%。

3 结果

3.1 疼痛与水肿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疼痛、水肿治疗前后比较(±s)

表2 疼痛、水肿治疗前后比较(±s)

注:2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症状积分比较,*P<0.05;2组治疗后疼痛、水肿症状积分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在疼痛、水肿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组别例数上肢疼痛症状积分上肢水肿程度积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37.13±2.51 2.11±1.31*△4.12±1.45 1.15±1.14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06.84±2.124.78±1.86*3.78±1.333.12±1.23*

3.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

注: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36.12±3.2319.34±7.56*△对照组405.92±4.1212.56±4.75*

3.3 2组临床疗效相比较,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创伤被认为是SHS的主要原因,约占30%[8]。交感神经-传入神经偶联形成恶性循环[9]是公认的SHS的发病机制。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使运动前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或传导束受损,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肩关节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本病属中医学筋痹范畴,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痰、瘀血、郁热相因为患。由于风痰瘀血内阻经脉,不通则痛,因而出现患肢肩、肘、腕等关节疼痛,活动功能下降,“血不利则为水”,水性趋下,泛溢肌肤,故出现腕部及手指水肿。《灵枢·经筋》谓“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足太阳之筋,其病,肩不举”。遵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我们选取太阳、阳明、少阳经穴。取肩髎、肩髃、肩贞分别为手少阳经、手阳明经、手太阳经穴,肩前穴为经外奇穴,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中脘为祛痰要穴,水分为利湿要穴。二穴合用以理气化痰除湿以消手臂肿胀,行气止痛。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即有“大针(即火针)”“燔刺”“焠刺”记载。它具有针刺和灸法的双重作用,能刺激穴位,增强人体的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寒湿去,郁结散,经络通,气血行而起到较好的疗效,起到温阳利水、通经止痛的作用,比直接灸更有优势,且患者痛苦较小,疗程更短,刺激均衡,效果稳定、可靠,作用时间持久。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用炽热的火针快速刺入粘连、变性、水肿的组织,可引起针体附近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介质浸润,加速局部血液微循环,从而促进病变组织的消除及水肿吸收,同时可刺激周围健康组织的再生修复,有助机体功能恢复。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设立临床对照观察,比较2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肩手综合征,进一步阐明了火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优势所在。运用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症,临床疗效肯定,取效甚捷,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1]RibbesG M,Oosterhuis W P,van-Limbeek J,et al.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is the immune system involved.ArehPhys-Med-Rehabl,1998,79(12):1549.

[2]王洪忠.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96.

[3]全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Kozin F Ryan LM,Carerra GF,et al.The reflex symparhetic dysrtophy syndrome(RSDS).Am J Med,1991,70:23-3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132.

[7]缪鸿石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8]Braveman D L,Kern H B,Nagler W.Recurrent spontaneous hemarthrosis assoeiated with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Arch-Phys-Med--Rehabl,1998,79(3):339.

[9]贾和平,金瑞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各期交感皮肤反应变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3).

(2011-11-18收稿)

猜你喜欢
肩手火针上肢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