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正本戏登场江南制造首造八舰

2012-06-09 01:21卫太夷
航海 2012年1期
关键词:轮船李鸿章造船

文/卫太夷

本栏目上期话说,1864年,湘军内军械所制造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一时,主持地方洋务运动的三员封疆大吏威震东南半壁,名声显赫,受到清廷慈禧太后嘉奖。曾国藩升迁直隶总督,并节制冀鲁豫三省军务,进剿捻军;李鸿章晋署两江总督;左宗棠擢任浙闽总督。于是,他们便大展宏图,以践“师夷之长技——船坚炮利”的主张,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创办近代造船的军事工业。本文暂先缕述曾、李创办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军工造船业,下期再续述左宗棠在福建兴办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

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诞生

1865年落成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大门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溯其源流,则是曾、李 1865年在高昌庙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为滥觞。由于曾国藩一度北调任直隶总督经年,故该局以后执掌实权的是李鸿章。因此,这里先插叙一段李鸿章当年初到上海的发迹史:李原籍安徽合肥,年龄小曾国藩 12岁,道光年末进士,初在家乡办团练,后编为淮军,抵抗太平军。1858年,他被调到安庆,入曾国藩幕,执弟子礼。当时,湘军行辕驻安庆。1862年,曾、李密谋串通洋航商的长江线班轮,将李鸿章率领的7000淮军,蒙过沿岸的太平军,偷运到上海。李鸿章抵沪后,勾结租界英国军官戈登统率的洋枪队(又称常胜军),由东向西进攻,配合西南面的湘军,夹击太平军,取得大胜。于是曾国藩向清廷报捷,李被擢升为江苏巡抚。而今,曾又把筹办江南制造总局的重任托付给他,李鸿章当然要全力以赴。但摆在他眼前的最大困难是,急需筹措巨额建设经费。据有关史料记载,李就使出巧取豪夺的手段,要挟三个犯贪污案的海关职员,吐出 40000两银子“赎罪”。他就用这笔巨款,买进虹口美国侨民办的一爿修船厂的全套机器,拆运到高昌庙江南制造总局。接着,容闳(晚清第一个留学美国的科技人员)承包在美国采购的百余台大型机床也海运到沪。李鸿章便命上海道台丁日昌兼任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并于1865年6月5日正式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座“制器之器”的近代工业母厂。与此同时,曾国藩早先向清廷奏准下拨的“海关每年关税提成的办厂经费”也下达了。接着,该局在黄浦江边开挖了325英尺长的第一座泥船坞。

同时,曾国藩又把制造“黄鹄”号的造船专家徐寿父子和华衡芳等,从南京调到江南制造总局,主持造船技术工程。他们还在该局附设了翻译馆,从事西方数理化基础知识和造船、航海等科技书籍的翻译与出版,其中有关航海方面的如《行海要术》、《行海免撞章程》、《运规约指》、《海道图说》、《海防新论》、《水师操练》、《水师章程》、《汽机发轫》、《汽机问答》等等。

开我国自造兵舰之先河

清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由徐、华三人负责制造的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艘兵舰竣工,曾国藩先取名为“恬吉”。他在《新造轮船折》中说:“臣命名曰‘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也。”1875年,光绪皇帝即位,为避光绪名字“载湉”的讳,而改舰名为“惠吉”。该舰长 18丈 5尺,宽2丈7尺2寸,吃水8尺,马力292千瓦,载重600吨,船上装炮8门。先在吴淞口至长江口试航。当时曾轰动沪渎,上海《教会新报》有详细报道:“惟我中国设制造局四处,乃上海、金陵、武昌、福州也,上海局最早。而昨日新造轮船,亦为始成,时于7月29日,轮船造作完成,即驶入浦,船舱有上海应道宪、局总办、管理轮船委员。船尾插有一面新艳黄色龙旗。由高昌庙十点钟零三分开,行至英美两公馆之中,临近陆家嘴时十点廿三分,铁皮与天平轮船,各放三炮,以作庆贺之意。继续驶至吴淞不过一点钟零三分时候,吴淞岸开炮庆贺,应观察各员登岸。其未登岸者即将轮船开往大洋,计一点钟时,开至大洋一海岛处,约二百一十三里之遥,风逆浪大,船行甚稳。按一点钟可行三十六里,于本月初一日六点零二十分,由海岛开回,途中停泊十五分,到吴淞十二点钟零五分,按一点钟行三十七里,至上海正一点钟,到高昌庙码头两点零二十分。所用之煤一点钟约烧两担,一日计用十吨煤。上海官民无不欣喜。”

当时,曾国藩驻足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惠吉’复驶至金陵,国藩亲自登舟,试航至采石矶,每一时上水行七十余里,下水行一百二十余里。经国藩奏闻,云:‘原议造四号,今第一号系属明轮,此后即续造暗轮,将来渐推渐精,即二十余丈之大观,可伸可缩之烟筒,可高可低之轮轴,或亦可苦思而得之。”

迨光绪元年(1875年),沪局已能造出第五、六号的“海安”、“驭远”两艘载重2800吨、主机1800马力、配炮 26尊的大舰,曾引起上海各界人士的关注。1875年 11月 4日“驭远”下水典礼时,盛况尤为热烈。上海《申报》翌日曾作如下报道:“昨日制造局6号轮船下水,阖城官绅以及女士往观者不下万人云。局中工匠艺精业熟,较之去岁五号入水更为妥贴,真有驾轻就熟、从容不迫、好整以暇之妙,故入水时水不扬波,附近小舟均无碰撞之势,岸上观者如云,工匠生火,亦未伤损一员一人。”当时,李鸿章认为两舰“在国外为二等,在国内堪称巨擘。”1873年,上海英国领事陪同一位美国提督参观“海安”舰后评论道:“提督发现几个技术上的缺陷,但大体上算是造得很好的船只。”

造船糜费论蜂起 江南局中止制舰

自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到 1883年中法战起,其间约有 20年,国内政局处在相对平静状态。清廷的皇公大臣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痛。曾国藩于 1872年去世,享年61岁,朝野刮起一阵“造船糜费论”的非议,认为“国内造船糜费,倍于外洋购船。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于是,1875年清廷调整了海防国策,委派李鸿章向国外购船,来筹建以北洋为主的三洋水军。于是,江南制造总局就终止了造船舰,转为生产枪炮弹药的军事工业。但是,1885年,73岁的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期间,由于他的坚持,才勉力造了最后一艘1300吨级、1900马力的钢壳军舰“保民”号。以后就停止造船,船坞闲置了30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5年,改名为江南造船厂才恢复造船。

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暗轮兵船“操江”号

江南制造总局1885年建成的钢壳兵船“保民”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期所造兵轮的技术参数:

猜你喜欢
轮船李鸿章造船
李鸿章
轮船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造船出海 扬帆启航
2009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排前10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