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72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2-06-09 06:28苏秀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7期
关键词:方药室性中成药

马 翮 苏秀文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医心悸相对应西医“心律失常” 范畴,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我科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患者72例(病情分级Myerburg≤3级),我们采取以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为主的中医疗法,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治疗组(中医疗法组)36例,本组病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40岁以下10例,40~60岁16例,60岁以上10例。病程4~20年者4例,3~4年者11例,2~3年者9例,1~2年者12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0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6例。单源室性期前收缩10例,多源室性期前收缩10例,多形室性期前收缩16例。对照组(西药疗法组)36例,本组病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40岁以下10例,40~60岁16例,60岁以上10例。病程4~20年者4例,3~4年者11例,2~3年者9例,1~2年者12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0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6例。单源室性期前收缩10例,多源室性期前收缩10例,多形室性期前收缩16例。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行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无临床症状。体征为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心电图示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1.2.2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发布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代促脉;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倍他乐克片23.75mg,2次/天,口服并予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治疗组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中成药稳心颗粒等;心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浮小麦、炙甘草,中成药归脾丸等;阴阳两虚证治以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痰瘀互阻证治以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芍药、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痰火扰心证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远志、石菖蒲、全瓜蒌、胆南星。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针灸治疗,体针[1]主穴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每次选2~3穴,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患者取卧位,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耳针[2]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方法每次选3~4穴,中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次,每日1次。

治疗组及对照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4 临床疗效评定

1.4.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4.2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 结 果

治疗组36例中,显效14例(38.9%),有效20例(55.6%),无效2例(5.5%),总有效率94.5%。对照组36例中,显效12例(33.3%),有效19例(52.8%),无效3例(13.9%),总有效率86.1%。 经χ2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9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3 讨 论

中医学理论则认为心悸的基本病机即是心脉失畅、心失所养。我科苏秀文主任医师集自己二十余年的临床宝贵经验,根据其基本病机经治以养心安神定悸,采取以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为主的中医疗法。以上中医治疗及西医治疗后疗效比较,中医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能更为有效地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异位起搏点搏动。治疗中,我们还发现,应用中医治疗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有减轻某些西药副作用的功能,故值得推广。

[1]周庆伟.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室性早搏[J].陕西中医,2003,24(2):11.

[2]杨兆民.针法灸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方药室性中成药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治疗失眠常用中成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