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宁区农机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6-21 01:29吴代林王正林
江苏农机化 2012年1期
关键词:维修中心维修点网点

吴代林 王正林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和购机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南京市江宁区农业机械化进入了难得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48.42万kW。拥有联合收割机294台,大中型拖拉机656台,小型拖拉机5 365台,水田耕整机5 800台,水稻插秧机1 467台,加工机械980台,各种内燃机械3.8万台(套),机械原值达3亿元。随着农机具的快速增长,农机经营维修网点和个体维修者也相应增多,维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维修业务日益增加,越来越受农民关注。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机维修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成为了制约该区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1 行业现状

1.1 基本情况

据区农机学会近期的调查,全区从事农机经营维修的网点共196家(较三年前增加了52家),分布在全区10个街道。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设备比较齐全、维修人员在10人以上的农机维修企业仅2家。有30%的网点规模较小,只有2~3人,1台车床、1台焊机及其他维修工具;60%以上的维修网点规模更小,只有1~2人,1台焊机及简单的维修工具。全区办理农机经营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162家,占网点总数的83%;具有资格证书的有92人,占从业人员的25%,其中中级工27人,初级工49人,其余的靠自学积累经验,边干边摸索,没有取得个人资格证。这些维修点主要承揽一般性农业机械故障排除和维修业务,受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不能解决疑难故障。尽管如此,因维修范围广、业务量大、收费合理,绝大多数维修点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以一人一家的维修点为例,只要肯吃苦,维修技术好,除去各种损耗及开支,年平均可获纯利2万~3万元,在农村可以养活4口人。规模大一点的维修点年收入则更多。

1.2 经营特点

(1)服务方式灵活。全区各维修网点遍布农村各个角落,基本做到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以真诚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赢得了农机户的信赖。他们想农机户之所想,急农机户之所急,千方百计组织货源,满足机手修理所需。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只要机手有求,只需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2)农机维修市场基本规范。国家农业部、工商总局《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出台后,区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农机经营维修从业资格的审核和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考核,严格执行检审制度,逐步推行农机经营维修、操作人员职业技能鉴定,严把农机维修市场维修质量关、市场准入关和职业技能鉴定关,全县维修网点办证率达到83%。

(3)经济效益较好。全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业主视农机用户为上帝,广开服务门路,拓宽服务渠道,为农机用户提供了最快捷的服务,获得了农机用户的认可。据统计,全区农机维修年收入达2 100多万元,获纯利950多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维修设备陈旧落后,关键设备欠缺

目前,全县维修网点已有196家,承担了全县农业机械的主要修理任务,对缓解农机修理难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维修点的维修设备相当陈旧落后,关键设备缺乏,因而不能承揽较为复杂的大中型现代农机具的维修项目。据统计,全区45%的维修点没有车床、钻床等设备,只有焊机等一些专用维修工具;有55%的维修点虽有车床等设备,但也相当陈旧落后,不能承接先进农机具的大修业务,只能排除一般性故障。

2.2 维修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据调查,全区从事农机维修的维修工,有30%是原乡镇农机修配厂解散后重操旧业的,他们有专业基础,有技术,懂维修常识,会排除一般的故障,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维修业务比较广,收入也不错;有20%是原农机站站办维修厂的职工,他们也懂得机械常识,会维修;还有50%的维修工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维修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维修的范围不广,排除机械故障的能力不强,有少数维修工甚至找不到故障原因,常常把本来是小问题的机械修出了大问题,不仅自身经济效益低,更影响了用户的利益。

2.3 农机部门执法的局限性

《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6年6月1日起颁布实行。这部《规定》虽然明确了农机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管理分工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规定了农机维修市场的竞争规则。但在执法过程中,农机部门总是显得束手束脚,不能大胆开展监督执法检查。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规定》中对农机部门的执法力度有所限制,国家对农机部门授予的权力太小;其次是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执法上,《规定》明确农机部门与工商部门联合执法,农机部门不宜单独执法,造成了农机主管部门在维修市场管理上的被动。很多业主还不知道农机部门也管理农机维修,只知道工商、技监、税务部门管他们,无形中形成专业部门管理特种行业职能的弱化,工作中易造成政出多门,行政监管难到位,工作也难形成统一的步调。

3 对策与建议

解决目前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政府要扶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机维修中心

由于农机维修业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收费标准低,建设较大规模的农机维修中心成本回收期长(15年以上),因此由政府扶持建立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农机维修中心刻不容缓。全区至少要分片集中建立4个农机维修中心,国家公共财政应在各项优惠政策上给予倾斜,各级政府财政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维修中心建设,为大中型农机具特别是高、新农机具修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强化农机维修专业技术培训

要重点规范维修行业从业标准和农机维修人员技术等级标准,搞好农机维修网点资格认证,强化技术培训工作,并将农机维修培训纳入公益性培训范畴,由国家实施培训补贴,聘请农机维修权威和专家讲课,让学员边学边操作,切实提高农机维修及操作人员维护、保养、修理农机的实用技术水平。

3.3 进一步确立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中的执法主体地位

农机维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应强化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中的执法主体地位。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定》,赋予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市场中的执法、监管权力,理顺行业管理关系,强化管理手段。此外,还要提高认识,健全管理机构。农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认识,将农机维修监管工作当做基础性工作、关键性工作、重要性工作来抓,认真调查研究本地区农机维修市场的现状、问题和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强领导,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行业管理工作,健全体系,明确职责。

总之,针对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江宁区的农机维修行业才会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顺利克服。

猜你喜欢
维修中心维修点网点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维修中心参与回收时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及回收模式选择
冬残奥会上的“4S店”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道通科技成都售后维修中心正式成立
浦江开展农机维修点安全生产检查宣传活动
我国农机维修人员达92.8万人
数字
技能大师的“ 阀门情”
——记能化集团公司“十大工匠”、中原大化阀门维修中心主任高建军
共享单车能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