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建设中财力不均现象分析
——一项西部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

2012-06-23 16:24幸强国
关键词:库兹涅财力财政收入

幸强国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74)

·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

西部城市建设中财力不均现象分析
——一项西部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

幸强国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74)

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对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和原因作相关的实证研究,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对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现象进行横向统计描述,可以揭示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显著差异;对西部城市财政收入增长源进行分组回归统计,可以揭示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产业原因和长期性。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城市财力不均作特定角度的理论思考:西部城市显著的财力不均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客观存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平是界定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依据;转移支付不宜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排序。西部城市财力不均需要政策的应对,而政策的应对离不开客观、全面、冷静的理论思考。

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地方财力不均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全国有省际财力不均的现象,西部城市亦如此。西部城市财力不均十分显著,差异巨大,直接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值得认真研究。本文拟对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和原因作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全面的理论思考。

一、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统计描述

首先,说明统计描述的出发点。怎样描述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状况?本文的统计描述采用截面数据,并有以下考虑:

第一,西部城市规模差异很大,如果从总量描述财力,不能衡量其财力与其公共服务是否相匹配的情况,也不能作不同规模城市的横向比较,因此,以人均财力为标准衡量财力的大小比较适宜,既可以直观地审视财力与公共服务相匹配的状况,也可以作横向的比较。

第二,依据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都有比较完整的市辖区统计数据;同时,从西部城市整体看,地级市是西部城市经济的代表,其市辖区财力是西部城市财力水平的标志。因此,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状况描述采用地级市市辖区的数据。

第三,人均生产产值对人均财力有直接影响,在描述人均财力的同时,可以同时描述人均生产产值。这样,可以直观考察人均财力和人均生产产值两个参数排序的情况。两种参数排序的一致性说明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两种参数排序的一致性说明不同城市的产业和财政发展有同样的趋势: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长的同步趋势较强。两个参数排序的不一致说明,城市间比较而言,产业和财政发展的同步趋势较弱。

接下来我们具体作关于西部城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的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源于2008年的数据,样本包含西部地级以上城市共50个,用示意图表示(见下图)。在下图中,FP是人均财政收入,用圆形节点线表示;GP是人均生产产值,用方形节点线表示。由于人均生产产值与人均财政收入比较大一个数量级(通常是10倍以上),若在示意图中采用同一个量纲,人均生产产值的变化趋势明显,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化模糊的结果,不利于比较两个参数的变化趋势。因此,为在图示中达到直观易见的效果,人均财政收入采用的量纲是元/每人,人均生产产值采用的量纲是10元/每人。根据下图,可以分析西部城市财力的若干特征。

第一,西部城市的财政收入比值相对较低,因而财力水平总体偏低。由下图可见,FP线在GP线之下,说明绝大部分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都小于人均生产产值的1/10,与发达城市比较,比值明显偏低。这是西部城市人均财力普遍偏低的重要的共有原因之一。换言之,FP/GP比值低,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处在较低的阶段,财政收入的水平落后于生产产值的水平。

图 西部50个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生产产值示意图(根据《城市统计年鉴(2008)》整理)

第二,西部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生产水平有巨大的横向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力水平。从图中,可直观两个参数皆有的显著横向差异。若结合统计数据,能准确表达该横向差异。表1是西部50个城市在2008年人均财政收入的最高值、平均值和最低值,以及人均生产产值的最高值、平均值和最低值。从表1可见,比较人均财政收入,最高值是最低值的59.6倍,而最低值仅占平均值的8%左右。比较人均生产产值,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8倍左右,而最低值仅占平均值的26%左右。

第三,西部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生产产值两个参数总体观察是同步的,即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与人均生产产值水平总体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这是西部城市人均财力不均显著的重要原因。FP和GP总体上的正相关性,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城市财政收入的水平。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导致财力不均,这是一般规律,西部城市也不例外。要有效提高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水平,发展城市经济是基本的路径。

表1 西部50个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生产产值典型数据表(2008年)

二、西部城市财政收入源增长的分组回归估计

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财政水平,那么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势就体现了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那么城市经济水平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从产业结构看,城市经济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方面,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趋势可显示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在此,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和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定义为财政收入源。有必要对财政收入源作对增长趋势的回归估计。

鉴于西部城市显著的经济水平差异,全域的面板数据回归估计的回归质量极差,因此,本文采用分组回归的方法进行估计,西部城市数量50个,数据时期为1998—2008年11个年份。采用不放回取样的降序分组方法把西部50个城市分为5组。1组(三产领先组):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排列靠前的10个城市;2组(二产领先组):余下40个城市中第二产业产值排列考前的城市;3组(三产优势组):余下30个城市中第三产业排列靠前的城市;4组(二产优势组):余下城市20个城市中第二产业产值排列靠前的城市;5组(潜力组)。这样分组有明显优势,可以将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经济结构的城市分在一组,以组为回归单位进行估计,分析趋势特征。每组采用面板数据的联合回归模型,组内的截距相同和回归系数相同;不同的组别有不同的截距和不同的回归系数。采用半对数回归方程,以求人均生产产值GP、人均二产产值G2P和人均三产产值G3P增长率。其中,GP的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趋势;G2P的增长率和G3P的增长率分别代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趋势。

采用半对数模型,估计3个参数GP、G2P和G3P的增长率。数据为分组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是实施广义最小二乘回归(Pooled EGLS,Cross-section weights),该模型可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在回归方程模型中,时间参数t=0,1,2,…10,代表1998—2008的11个年份。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中的a0,b0和c0是每组参数GP, G2P和G3P的基数,不具有比较分析的意义,可忽略。具有回归估计的系数代表GP,G2P和G3P的增长率,具有比较分析的意义。其中,代表GP的增长率,直观地用△GP表示;代表G2P的增长率,直观地用△G2P表示代表G3P的增长率,直观地用△G3P表示。

表2 分组估计的△GP、△G2P和△G3P及相关统计参数

由表2可见,西部城市财政收入源G2P和G3P的增长趋势有明显的三个特征。

第一,西部城市5个组的财政收入源G2P和G3P都有显著的增长趋势。沿此发展,未来财政收入的绝对量可有显著的增长趋势。组间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组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组的财政收入源的增长趋势各有千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组并无显著高于经济水平高的组的增长趋势。由此容易得出结论,假定未来财政收入源的增长趋势不变,转移支付状况不变,西部城市将可能保持现有的财力不均的基本状况。

第二,西部城市第二产业增长趋势总体强于第三产业增长趋势。西部城市整体处于城市经济集聚的早期阶段,工业发展先于服务业的发展,二产产值高于三产产值是早期发展的基本特征。但是,西部早期发展的城市,其工业高速增长只能持续一定阶段,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城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资源开发的周期。因此,假定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在资源开发的后期阶段,财政收入源将逐步萎缩。由此不难断言,西部资源开发型城市,尽早主动地实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才能保证其财政收入源的相对稳定。

第三,三产领先组(1组)和三产优势组(3组)有平稳的增长趋势,未来财政收入源相对比较稳定。结合相关数据可知,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1组高于3组,但1组和3组都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工业和服务业均衡发展的城市,财政收入源稳定,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组,即4组和5组,由于财政收入源的基础差,城市规模相对小,二产和三产的增长不均衡,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不稳定。

基本结论:依据财政收入源的分组回归估计的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可知,西部城市的财政收入源有显著的增长趋势,可望人均财政收入绝对量有普遍的增长。但是,财力不均的现象仍将存在,人均财力的差异仍将十分显著。

三、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理论思考

我国区域财力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重要影响。当前,学术界有不少与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收支平衡机制、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相关研究,在此选取若干成果作简单引述,作为本文理论思考的背景。

范柏乃和张鸣作了省级的面板数据分析,有如下观点:中央对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状况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在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省级转移支付的影响力不够;在中央熨平省级财力的机制不尽合理;不同领域享受的转移支付不尽合理;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优化[1]。

李尚蒲和张日新的研究认为,分税制改革至今,虽然规定了政府间的预算内收入,但没有规定地方政府的支出;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却不断扩大;地方政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的途径,实现收支平衡[2]。

马慧强等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系统分析,有以下研究结论: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城市规模存在对应关系;公共服务水平各单项水平不均衡等[3]。

笔者对西部城市的财政自给率和转移支付情况作了研究[4],取样城市一共51个,其中省会级城市11个,列为第1组,地级市40个,分为4个组。1998—2007年间,平均财政自给率的描述统计表明了两个特点,一是西部城市的财政自给率普遍低,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很大。二是依赖程度差异也很显著。以自给率最强的1组为例,平均财政自给率的最大值、中值和最低值分别为1.220、0.817、0.570;以自给率最低的5组为例,平均财政自给率的最大值、中值和最低值分别为0.785、0.382、0.248。对同样本的分组面板数据的回归研究表明:同一组的城市中,城市规模大,城市经济水平高,城市人口比例大的城市,越容易获得转移支付的好处。

笔者认为,地方财力不均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也是困扰西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困境。西部相对落后,西部城市中有若干年城市处于全国城市财力的最低水平;同时,由前述可知,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差距显著。因此,西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巨大挑战。下面拟对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于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理论思考,包括三个视角: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思考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客观性,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思考西部城市财力均等的公共价值性,从城市财力的排序思考西部城市转移支付的公平性。

首先,西部城市财力不均十分显著的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在较长时期内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历史的观点看,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产业生长发展的历史,是新的生产要素集聚的历史。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积累的差异,空间位置的差异,区域资源的差异性和工业产业的高度竞争性,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内,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极大的差异,由此造成城市财力显著不均的客观现象。

从库兹涅茨①库兹涅茨(Kuznets,1901-1985),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55年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著名的假说,即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动轨迹。这个假说被称为库兹涅茨假说,倒U型轨迹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现在,库兹涅茨假说被应用在应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出现了能源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教育库兹涅茨曲线等,类似于收入不均扩大和缩小的过程。假说[5]的观点看,城市财力不均的变化轨迹可能是一个差距扩大和差距缩小的变化轨迹: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城市经济集聚的早期阶段,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会逐步增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会逐步缩小。在此,笔者认为,收入差距变化的库兹涅茨假说适用于诠释城市财力差距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经济发展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当然,城市财力差距的库兹涅茨假说在城市财政收入差距的诠释还需要经验的校正。在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假说中,收入差距的扩大发生在经济水平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收入差距缩小发生在经济水平较高、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假定城市财力的库兹涅茨假说成立,西部城市财力不均显著的现象可能保持较长的时期,到西部城市化进程发展到稳定的阶段,即城市人口比例增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到“高原”阶段(水平高、增速慢),才能期望城市财力水平的差异显著降低。理论上说,西部城市财力水平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这是思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其次,西部城市财力均等是一个相对理念,应基于一定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要求动态地决定城市财力均等的程度。

基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的经验,城市财力均等不是从绝对财力的绝对平均,而是依据一定标准,通过一定手段达到的相对均等。田发的研究[6]指出,财政均等(与财力均等同义)有个人均等和区际均等两个视角。个人均等是指个人享受到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均等,即个人的公共福利水平均等。区际均等是指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不同地区有均等的财政能力。田发认为,我国财政纵向缺口巨大,区际差异显著,区际均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个人福利均等的理论意义重于实践意义,区际均等具有实践现实性。在本文的研究背景下,区际均等就是西部城市财力均等。那么,西部城市财力均等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西部城市财力均等应依据一定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需求。该理念包含三层含义:一定时期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有相应的最低水平要求,最低水平要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长时期内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要求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转移支付是维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平的必要手段。在思维方式上是由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决定城市财力均等,城市财力均等是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这是支撑城市财力均等的公共价值理念。从当前情况看,亟待界定西部城市最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由此才能确定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

再次,转移支付降低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但不应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排序,以保证城市经济竞争的公平性。

借用公共福利的弱帕累托原则来引出问题。该原则指出:如果所有个人在状态b下比状态a获得更大的满足,那么从状态a移动到状态b会提高这群人的福利;b是较优点。把公共福利转变成转移支付,该命题描述为:在转移支付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西部城市整体在转移支付后的基本公共服务b比在转移支付前的基本公共服务a更佳,从a转移到b就提升了西部城市整体的福祉;b是较优点。转移支付的弱帕累托原则的意义很明确:转移支付应向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倾斜,以期满足其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依据效用递减原则,同量的转移支付数额用于最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比用于较高水平的公共需求效用更大。

假定西部城市接受中央转移支付的总额一定,那么,不同城市接受转移支付的数额就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强的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使一个城市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而不影响到其他城市的转移支付。在此限定条件下,转移支付的倾斜差异应否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顺序?从公平竞争的原则看,转移支付不应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排序。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经过转移支付,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其财力反而低于经济水平低的城市,反之亦然;由此推之,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受到了转移支付效果的抑制。要保证西部城市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转移支付宜降低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但不宜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排序。在马太效应的故事中,耶稣给予门徒们相同的机会,在门徒有所作为之后,耶稣愿意将更多的钱托付于创业有成的门徒,以取得更大的总收益。这就是对经济竞争的公平性的生活化诠释。

上述的理论思考是一般意义的反思,是笔者关于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相关政策的出发点的诠释和理解,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客观分析西部城市财力不均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归纳如下:西部城市显著的财力不均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平是降低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的依据;转移支付不宜改变西部城市财力的原排序。面临城市财力不均的现实,理性的思考优于感性的呼吁。西部城市财力不均需要政策的应对,而政策的应对离不开客观的分析、全面的衡量和冷静的判断。

从客观的意义讲,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的进程将会逐步熨平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从客观趋势说,西部城市经济水平差异的库兹涅茨曲线将会逐步降低,城市财力不均的显著差异将会缩小。从主观能动性说,主动熨平这个显著差异需要每一个城市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规划,并为此而做出切实有效的努力。一般而言,西部城市尤其需要重视发展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产业,拓展服务业的空间,提升服务业的水平。

从公共价值的效果上讲,西部城市财力不均应有所指,即针对城市最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一个哥白尼转换:城市财力不均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不是由城市财力不均的视角看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是由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看城市财力不均,即由最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口来确定城市财力不均的程度。

从公平的意义讲,西部城市享受转移支付的过程应该产生鼓励经济发展、鼓励城市经济竞争的积极结果。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应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转移支付需要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性。当转移支付改变了城市财力的原排序时,力争排序下移就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决策的一种利益动力。

西部城市财力不均直接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值得全方位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只是关于西部城市财力不均问题的探索,难免挂一漏万,在此抛砖引玉。

[1]范柏乃,张鸣.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中国省级行政区域获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93-103.

[2]李尚蒲,张日新.基于收入视角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64-68.

[3]马慧强,韩增林,江海旭.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12-217.

[4]XING QIANGGUO.Analysis on the Self-supporting Rate of Local Public Finance in Western China Citie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Academic Press(ISBN:978-84626-005-6),2011:467-470.

[5]王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能源库兹涅茨曲线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11,(12):72-76.

[6]田发.财政均等化:模式选择与真实度量[J].财经科学,2011,(3):58-66.

Analysis of Financial Unequally in Construction of W estern China Cities——A Study of Econom ic and Social Problem s in W estern China Cities

XING Qiang-gu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inance and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engdu 610074,China)

The imbalance of public finance capacit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Western China cities.This paper has statistic depiction of the imbalance,which demonstrates the great gaps on public finance capacity in Western China cities.And there are also group measurements based on panel data regression estimation,which reveals the industrial cause of the imbalance,aswell as the longterm nature of the imbalance.Theoreticalmeditation ismade based on the above depiction andmeasurements,which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imbalance on public finance capacity is the results of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will be a long period phenomenon;the criteria for defined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 of minimum public services;and transfer payment should not change the original order of public finance capacity.Public policies are needed to minimize the imbalance,and the objective,overall and dispassionate theoretic meditation is needed in analyzing public policy.

western China cities;imbalance on public finance capacity;social construction;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C913.1;F811.0

A

1009-1971(2012)04-0021-06

[责任编辑:唐魁玉]

①50个样本中包含西部绝大部分地级市;由于区府拉萨和部分自治州缺乏数据,因而未包含在样本中。

2012-01-06;

2012-03-26

幸强国(1954—),男,四川德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西部财经及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库兹涅财力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资讯速递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