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背后:“祸起”过于发达的金融体系

2012-06-25 03:18陈宇德弘资产合伙人
中国商人 2012年9期
关键词:实业浙江金融机构

文/特约撰稿 陈宇 德弘资产合伙人

最近被好几个人追问浙江怎么了?我自己也纳闷,浙江到底怎么了?回头想想,浙江好像也没有怎样,只是在还债而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浙江经济虽然在总量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但其实过去的十年里,浙江基本上属于倒退阶段,经济层面没有任何进步。十年前我们谈论浙江企业的时候,谈谁?万向;现在我们谈谁?还是万向。十年前娃哈哈就已经全国闻名,十年后走在全国前列的依然是娃哈哈。十年的时间,全国涌现出了无数大型、超大型企业,可是这十年,浙江在经济领域几乎无所作为,反而在一些负面新闻里见到了不少浙江大型企业的身影:从2008年的华联三鑫,到2012年的中江控股;从2008年的浙玻,到2012年的高盛科技再到到虎牌控股;尤其是近期,杭州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恳请政府帮助他们度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

如果按区域来看,浙江在2008年到2012年间,除了经济不发达的衢州地区和丽水地区外,基本每个地级市都已经洗过一次牌了。我们鲜有听说企业能在这四年来安稳地走过,为什么?这个命题很值得思考。

过于发达的金融体系害了浙江

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家银行,很少有地方像浙江这样体现出两个特征:1、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2、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容忍程度远超过金融更为发达的上海、北京。

这两个特征很有意思,浙江的经济总量在广东、山东、江苏之后,位列第四,2011年大概是31000亿左右,但是浙江的金融机构数量可能位列全国之首,基本上能开设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都在浙江开设了分支机构,不能开设分支机构的也以办事处等名义开设。更奇怪的是,在2002年到2009年以前,基本上没有听说过亏钱的金融机构,谁来谁赚钱,而且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还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第一,2010年之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除了中行在系统内排名不靠前外,其他三家银行在系统内排名基本都位于前三。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各自系统内占有极大份额,高者甚至占到四分之一,这是怎样惊人的数字?

浙江因为超强的盈利能力使得各家金融机构挤尽脑汁都想来这里开设分支机构,许多本不被允许开设异地机构的城商行,也开始陆续进驻浙江。到现在为止,杭州街头的银行堪比公共厕所,所以我总是跟人调侃,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公共厕所,但是你肯定能找到银行。

第二,浙江放贷的容易程度在全国堪称第一。2006年,我还在银行做信贷科长,曾经去北京汇报工作,要求总行增加对浙江贸易流通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当时总行要求对贸易流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但浙江真实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没有低于85%的。如果按照总行的标准,浙江基本上处于无业务可做的状态。后来总行给予了权限,允许浙江贸易流通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85%左右。当时,总行说了一句话,全国就浙江一家,别无分号。

2008年,我因为工作关系到上海,当时一家企业全额资产抵押打7折,申请1500万贷款,居然被银行驳回了好几次。我很纳闷问银行“这样的企业不批,你们还做什么业务?”银行同事回问我一句“难道你们有抵押就放贷款么?”我想想,好像的确是。别说抵押,在浙江,企业有担保基本上就会放贷。

浙江的现状的确如此,可能是浙江金融机构太多,因此竞争极为惨烈,企业总是在各家银行间游走,并且不断挤压银行的底线,不少企业的贷款条件不断下降。出现这种状况,源于1999年到2008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贷款质量也非常高,几乎无坏账。在这种盲目乐观的前提下,各银行的确也给了浙江各家金融机构分行以极大的权限审批业务。

在众多金融机构不断下降放贷标准的情况下,浙江经济在悄无声息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实业空心化蔓延。金融发达应该促进实业发展,可是为什么浙江金融高度发达反而会导致实业空心化?浙江,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而且一路就是这么走来的。

从2002年开始,浙江经济不断上行,大量实体经济的确得到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很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很多实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润远远赶不上固定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增长。简单地说,很多人辛辛苦苦开工厂做实业,一年才赚一千多万,可是,当年买的土地、盖的厂房反而能赚几个亿。

这与金融发达有关系吗?当然有。一旦目标发生改变,经营模式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正因为大量固定资产的升值高于实业创造的利润,使得很多企业想不断得到资金,扩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这部分资金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自身所需要的资金,浙江过于发达的金融自然会助推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金融机构变相给予企业远超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帮助企业扩大和增加对资产的投入,帮助企业圈地、买房,甚至投资房地产。

在过去的十年,这种情况不断恶化,大量真正做实业的人没有好结果,而那些不断通过实业套现做投资的企业却相继暴富。一个个财富神话的诞生,使得很多企业自然而然走上了投机生涯。

我有个朋友,主业是建筑工程,2006年东拼西凑买了套房,花了三百多万,一年后这套房涨到了八百多万,这让他倍受鼓舞。于是,他利用建筑工程公司的平台将房屋抵押贷款六百多万,紧接着又花了七百多万买了两套房,这两套房不久之后评估1200万,他又将这两套房抵押贷款八百多万元,手拿着现金接着买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买了四套房,2009年下半年,他的资产已经过亿。利用自己建筑企业的平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的这位朋友赚了五六千万,这显然比他做二十年建筑赚得还要多。

在浙江,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2002年以来,依靠固定资产升值暴富的人显然比做实业暴富的人多了太多,所以,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了一种怪圈,创业之后请人管理,不为赚钱,只要维系一定的生产量即可。这些创业者会去做一件在他们看来很伟大的事情:贷款、买地、投资,什么赚钱投资什么,就是不花在实业上,因为过往的事实已经证明,在当前趋势下,土地的升值或者投资的利润要远高于实业的经营,实业日益沦落为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依据而已。而银行对此并非毫无所知,只是受限于经营压力变相给予支持。

久而久之,浙江陷入了全民投资或者全民投机的盛宴中,在经济不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盛宴有可能维系,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噩梦就会不期而至。

联保贷款,是熊掌还是砒霜?

浙江金融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从我以下举的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

在浙江,银行为了将贷款放出去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么公司都有渠道拿到贷款。贷款的品种很多,通常是在抵押物基础上打六折,浙江的操作方式是高评估再打折,甚至有的不但不打折还可以上浮20%,比如,1000万的房子可以贷款1200万。没有企业平台,银行会帮你找;缺乏贷款条件,银行会帮你造贷款条件;企业流水不够,银行也能帮你完成流水。如果这个银行不干,可以,我换个银行。

在抵押行不通的情况下,浙江还诞生了联保贷款,也就是几家企业相互担保的贷款方式,这种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荐,但这种方式对于企业究竟是好是坏呢?

早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我就认识到两点:一是如果一个企业确实需要钱,那么要将钱给到位,因为给少了也是风险;二是一旦给一个企业超过他自身所需要的钱,那不是在帮企业,而是在害企业。

浙江一直喊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我却认为浙江企业所用到的贷款90%都被挪用到生产经营以外。换句话说,浙江企业其实并不缺钱,之所以贷款是因为浙江商人天生的敏感性和赌性。

所谓敏感性就是对于赚钱的事情浙江商人能先天下所知;所谓赌性,就是只要有1%的赚钱机会,浙江商人都会愿意赌上一把。这两种性格正是浙江商人闯天下的根本。

浙江中小企业到底多缺钱有时候是个伪命题。对于没有钱扩大投资的人来说铁定认为自己是缺钱的,这部分人的言行会造成融资难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看上去都是缺钱的样子。但是静下心来看看,他们应该是缺钱投资而不是缺钱做生意。我还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曾经想在义乌小商品城开发一个叫“商户贷”的贷款,走访一圈之后发现,如果是单纯做生意的人根本不缺钱,除了临时性的进货会用到一些钱,其他时候现金流很好,这部分人缺少的反而是理财通道。因此,我对市面上很多银行推出的商户贷款很不看好。可是为什么浙江明明不缺钱,还会有如此多的银行拼命贷款给他们呢?

所有的一切应该归功于浙江人民神奇的赚钱能力。浙江人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率先创富成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与此同时,浙江人民非常讲信誉,通常情况下刻意违约的情况很少见,2008年以前,浙江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全国第一而坏账损失却并不高。越来越多的银行明明知道浙江企业也许并不是真的需要钱却还乐意把钱借给他们,一方面是相信浙江商人的赚钱能力,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贷款的地区并不多。

我接触过很多地方,不少地方因为放贷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到浙江收银行承兑汇票来解决放贷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浙江的风险还是很低的,这也就是个别股份制银行会将全国信贷规模的一半投放到浙江市场的原因。但是浙江真的能吃得下这么大规模的贷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猜你喜欢
实业浙江金融机构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Mother
Task 2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