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设备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些思考

2012-06-26 12:29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马桂山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邓伟
电器工业 2012年5期
关键词:发电设备火电超临界

文/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马桂山 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 邓伟/

一、2011年发电设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发电设备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量达到1.4亿千瓦,产品结构继续保持调整态势,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产品产量达到4610万千瓦,占32.9%,比去年增加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出口因素,达到39.25%,实际增加6.7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底我国发电设备装机量已经达到10.56亿千瓦,在世界上的排位仅次于美国。

2011年发电设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32亿元,同比下降了8.16%。行业主要企业出口交货值267.74亿元,同比增长36.34%。利润总额94.01亿元,同比增长19.15%。

1、 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13998.6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

其中:水电机组2598.63万千瓦,占18.6%,同比增长35.6%;

火电机组9388.15万千瓦,占67.1 %,同比增长10.8 %;

风电机组1471.89万千瓦,占10.5 %,同比下降10.6 %;

核电机组540万千瓦,占3.8 %,同比增长134.8 %。

2、 30万千瓦及以上汽轮发电机完成139台/7033.80万千瓦,占火电机组74.9 %

其中:100万千瓦级12台/1200万千瓦,同比减少1台;

60万千瓦级52台/3334万千瓦,同比增加3台;

40万千瓦级4台/170.6万千瓦,同比增加1台;

30万千瓦级71台/2329.2万千瓦,与同期持平;

20万千瓦级及以下火电发电机2354.35万千瓦,占火电机组的25.1 %。

3、 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汽轮机完成144台/7218.28万千瓦,占火电汽轮机79.6%

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机68台/4501万千瓦,占火电汽轮机49.9 %。

4、30万千瓦及以上电站锅炉完成126台/6494.4万千瓦,占电站锅炉78.8%

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61台/4043万千瓦,占电站锅炉49.1 %。

5、核电

核电发电机: 5台/540万千瓦。

6、水电机组:2598.63万千瓦

10万千瓦及以上1633.30万千瓦,占水电机组的62.9%。

其中:70万千瓦级4套:溪洛渡4套。

60万千瓦5.5套:云南金安桥1套、四川官地水轮机2台、糯扎渡水轮机2台、官地发电机3台、四川锦屏一级水轮机2台。

抽水蓄能机组2.5套:响水涧1套、阿海3台水轮发电机。

7、风电机组:1471.89万千瓦

其中: 1.5兆瓦机组为主力机组,占69.4 %。

6兆瓦:4套/2.4万千瓦;

5兆瓦:30套/15万千瓦;

8、出口机组

出口水、火电机组共280套/3001.4万千瓦(按发电机计),同比增长102.5 %,占发电设备产量的21.4 %。

其中:水电机组:175套/294.35万千瓦;

火电机组:汽轮发电机105套/2707.05万千瓦。

9、2011年发电设备生产消耗进口大锻件情况

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国产化取得较大进展,进口幅度下降;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高中压转子18.4%进口,低压转子36%进口,发电机轴21%进口,但是百万千瓦电站锻件国产化仍需努力:100万千瓦火电高中压转子73%进口,低压转子54%进口,发电机轴67%进口,可以看出进口零件依旧占半壁江山以上,这仍是大型铸锻件国产化工作应该继续加强的重点。

二、2011年发电设备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1、行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产品产量已经连续6年超过1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使我国成为世界发电设备生产大国。

2、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取得了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自主设计制造的突出成绩。2004年7月从我国第一个60万超临界机组华能沁北电厂建成投产到现在已产出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366台。

其中:60万~66万超临界机组263台;

60万~66万超超临界机组40台;

100万超超临界机组63台。

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各项参数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1年生产的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比例不断增加。

30万千瓦及以上汽轮发电机占74.9%;

30万千瓦及以上汽轮机占79.6%;

30万千瓦及以上电站锅炉占78.8%。

4、烟气脱硫,脱硝机组快速增多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投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装置6.3亿千瓦,占煤电机组容量的89%,比2010年的美国高34%;全国已投运烟气脱硝机组容量为1.4亿千瓦,占火电机组容量的18%,规划和在建的烟气脱硝机组已超过1亿千瓦。电力设备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5、全国发电设备装机煤耗大幅度下降,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201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从2005年的374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到330克标准煤/千瓦时,按电力消耗煤炭的50%计算,2011年相当于节省煤炭2亿吨。

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生产发电设备9317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产量的66.6%,出口量2538万千瓦,占全国出口量84.65%,占全部产量的18.4%。

7、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

迄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参数、大容量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投入运行最多的国家。

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稳步推进,全球首台AP1000稳压器、堆内补水箱、高压加热器、冷凝器、百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定子机座制造完成并发运,三门1号AP1000汽轮机制造完工,EPR175汽轮机制造完工。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根核电焊接转子通过国家鉴定。

100万千瓦级水电设备研制进展顺利,溪洛渡77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已交货4套,向家坝80万千瓦空冷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完成80%(导水机构,转轮等)。

自主研发的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锅炉已于2012年3月底制造完成。

2006年-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生产情况

三、2011年我国电力装机及生产情况

1、装机情况

2011年实际装机9041万千瓦,已连续6年超过9000万千瓦。其中,水电1225万千瓦,火电5886万千瓦,核电、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合计1928万千瓦。

据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11年)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水电、核电、风电等非火电类型发电装机总容量比重达到27.50%,比上年提高了0.93个百分点。

2、用电量情况

201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平稳较快增长,用电量达46928亿千瓦时,供电标准煤耗330克标准煤/千瓦时,比上年下降3克标准煤/千瓦时;线路损失率6.31%,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2011年,一批国家重点电源、电网建设项目按期投产,对电力工业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和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电力生产情况

2011年全年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731小时,比上年增加81个小时。

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028个小时,比上年降低了376个小时,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294个小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上年提高264个小时;

核电7772个小时,比上年降低69个小时;

风电1903个小时,比上年降低144个小时。

4、电力投资情况

2011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39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712亿元,比上年下降6.49%;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7%。在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中,水电完成投资940亿元(其中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投资60.5亿元),火电1054亿元(其中煤电903亿元),核电740亿元,风电829亿元。

四、2012年基本情况分析

国家能源局计划2012年装机7000万千瓦。

中电联预测2012年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达到11.4亿千瓦左右,水电新增2000万千瓦、火电新增缩小到5000万千瓦左右,水电装机和火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8%和6%左右,低于用电量8.5%到10.5%之间的增长,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

根据以上情况预测2012年发电设备产量在1.1-1.2亿千瓦左右。

2011年水电设备产量2598.63万千瓦,同比增长35.60%,比发电设备总产量同比增幅高出21.5个百分点。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实施,2012年水电将迎来发展的机遇。

2011年是风电转折年,全年风电设备产量1471.89万千瓦同比负增长10.60%。在提高风电的产品质量和克服风电场脱网事故之后,预计2012年风电设备产量将恢复正增长。

2011年火电设备产量9388.15万千瓦,同比增长10.80%,稍低于发电设备总产量同比增幅。随着国家装机容量的下调,预计2012年火电设备产量增幅将有所回落。

在正视核能安全风险,吸取核事故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核能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预计2012年核电项目审批将有所松动。

根据目前情况判断,2012年,汛前水电来水偏枯可能性较大、电煤地区性、时段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供应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综合平衡分析,预计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仍然总体偏紧,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仍然较为突出,最大电力缺口3000-4000万千瓦。

2012年一季度发电设备生产完工2717.83万千瓦,同比下降18.47%。其中水电机组374.1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1873.31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178万千瓦。

2012年一季度三大发电设备集团生产发电设备1564.11万千瓦,其中水电197.71万千瓦,火电1344.05万千瓦,风电22.35万千瓦。

2012年一季度新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924万千瓦,水电新增装机127万千瓦,火电新增装机649万千瓦。

五、措施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电力市场近期不会出现前几年那样高速发展,相应地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增速也将放缓。对于发电设备制造行业来说,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实现平稳增长的目标。

1、结构调整,拓展空间

从以火电为主调整为水、火、风、核,太阳能并举的发电设备产品结构。

开拓国外市场。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调整为国内国外市场并举。

2、推进技术进步,加强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提高核心竞争力

(1)加强锅炉燃烧劣质煤的研究,重点解决碱金属含量高,燃烧中产生严重粘污、结焦的准东煤的燃烧问题

(2)抽水蓄能机组:要发展调峰的抽水蓄能机组

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响水涧25万抽水蓄能机组已交付用户。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福建仙游抽水蓄能电站3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水泵水轮机转轮,日前在瑞士洛桑工学院水力机械试验室(EPFL)试验台上通过了中立试验,该转轮在水轮机和水泵工况下的效率、压力脉动、空化性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60万千瓦CFB:

白马电站60万千瓦CFB示范工程是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自主创新、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循环流化床示范工程。项目依托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的优势和条件。到2012年3月,首台示范项目已制造完工。

(4)百万千瓦水电设备:哈尔滨、东方正在研制百万千瓦水电设备。

(5)燃气轮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燃气轮机国产化的进度,加大输气管线燃压机组的研发力度,以及分布式燃气机组的研发。

(6)在新的大气排放标准公布实施后脱硝设备将加速发展

(7)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组织下,国内主要发电集团、主要阀门生产厂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安全阀等关键阀门进行了联合研制,这些阀门替代进口阀门逐步用于国内电厂

3、加强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这么快的发展过程中,产品在制造和安装中会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一定要加强对新出现问题的分析,避免问题重复出现,出现问题要及时到现场处理。

4、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要加快转型,需着力推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生产轻服务的发展模式,要充分地认识到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服务能力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成为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5、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做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低标准煤的消耗

开发新产品为了节能减排,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材料利用率,产品生产过程减少消耗是更直接的节能减排。

6、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利润目标实现,

应收账款,存货呈大幅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提高毛利率水平是发电设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

7、国外工程中的风险控制

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在国外承包工程面临着安全风险、外汇风险、分包单位风险、业主融资风险和质量风险等。

安全风险:派出人员风险,施工安全风险。

外汇风险: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汇率的不稳定是我国企业承包国外工程的主要风险之一。

8、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

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分别不同程度地与国际大公司加强合作,并建立境外分公司或者办事机构。

9、建立共性技术平台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需要日益迫切,已成为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瓶颈所在。呼吁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结合我国电工行业实际情况,尽快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为电工行业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支撑。到目前为止,上海成立了一校七所的共性技术研究院。

10、加强企业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低价竞争的现象重演。

低价竞争不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更有害于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希望各发电设备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共享发展的成果,不应盲目地进行低价竞争。

猜你喜欢
发电设备火电超临界
2022年一季度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情况
超临界LNG在螺旋形微通道中的流动传热特性
风力发电设备安全保护技术研究
发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50MW超临界CFB锅炉BT、MFT保护回路设计及回路优化
火电施工EPC项目管理探讨
三白草酮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三白草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1200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可行性研究
向下的火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