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与党的建设

2012-07-01 07:26蒋伟平
决策探索 2012年16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多元化挑战

蒋伟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阶层的构成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认真研究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正确处理社会阶层在分化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社会阶层多元化是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客观实际。当前我国新的社会分层形势对党的建设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多元化形势对党的建设起着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党在新的形势下,科学认识国情,科学判断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保持我们党的活力;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种矛盾,包括贫富之间的矛盾、行业之间的矛盾、地域之间的矛盾、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等,尤其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的社會环境。而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多元化形势,对党的建设有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围绕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先富”和“后富”等问题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经济关系出现新变化、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使党的团结统一面临潜在威胁,特别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利益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容易使组织涣散,削弱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总之,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必然产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党的建设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二、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对党的性质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到现在,工人和农民的党员人数在整个党员队伍所占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到2011年,工人和农民党员人数只占38.6%(2011年中组部党内统计年报)。随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们党吸收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这对我们党的性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会不会改变我们党的性质呢?一部分人对此产生了疑虑。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工农联盟”实际上也是通过计划体制运作的,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工农联盟的运作模式也相应地转变为依靠市场来调节的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前形成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位序,在社会各阶级、阶层中处于较高的位序传统模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尽管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新调整,是社会资源、党的执政资源的重新整合的过程。但是,这种状况与传统的阶层位序形成了巨大错位。这种错位现象,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对我们党的信任、支持和拥护程度,进而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党应如何提高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这都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对党的思想理论的挑战

从外部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给我国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传统社会道德观念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党的建设领域,主要对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带来了冲击。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说、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侵蚀,导致我们党的思想理论的地位下降。从内部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不同社会阶级和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群体,由于社会分工、所处地位、利益追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追求上的差异是明显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缺陷,使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社会整体利益、奉献精神等受到极大冲击,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很大的挑战,不仅传统价值观念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被抛弃了,甚至一些核心价值观也几乎为人们所漠视,这使价值观的绝对性和严格性受到动摇。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来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要统一受影响较深阶层的广大群众,就更增加了难度。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党的灵魂,如果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本理论被动摇了,党的利益取向、价值观念就会出现偏差,那么党势必会偏离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偏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偏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对党的执政基础的挑战

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实质上就是利益诉求多样化。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是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的一大挑战,也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后,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尽可能地团结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党所代表的利益,应该要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兼顾不同利益群体,尽可能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都涵盖进去。但问题是阶层划分越是详尽,利益主体越多,利益诉求也就越多,那么与党所代表的利益的冲突随之也会越多。如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能兼顾这些社会阶层的利益,不能整合各阶层的利益,那么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就会加大,这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也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四)对党的组织建设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出现了战略性的调整,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加剧,社会阶层的不稳定日益明显,党员队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组织基础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首先表现在党员队伍的变化。在党员规模上,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在党员队伍构成上,呈现复杂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表明了党组织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党越来越有吸引力,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苏共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战胜了希特勒;而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失去了政权。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苏共党员的质量无疑有重大关系。所以人数多不是关键,党员质量才是核心。其次,在前者的基础上,导致党员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党员的流动使得他们与应联系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分布遍布各行各业,这就导致了有一部分党员难以纳入到稳定规范的管理中,处于游离状态,形成了“三不”党员,即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如何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模式,这也成为我们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三、应对挑战的思考

(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虽然这些政党从执政走向衰落有其特殊原因,但失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经历了由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到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的变化过程却是一个共同的原因。历史的惨痛教训启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战斗力,必须不断巩固其阶级基础、扩大其群众基础。当前应进一步落实《宪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职工群众的各种民主权利,并尽快完善或制定《社会保障法》《最低工资法》《失业法》以及《职工民主管理法》等,确保职工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有法可依,经济利益依法得到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困难职工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困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动员全社会深入持久务实地开展送温暖活动,保障困难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

(二)坚持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适应性、务实性和凝聚力

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党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元化。面对这客观事实,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功能。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当前,社会阶层多元化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越是这样,越是需要主流话语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必然伴生新的意识,如竞争、效率、公平、公正等都是在新社会阶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凸显的理念,我们应该予以接纳和吸收,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三是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才有吸引力、凝聚力,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随着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党建力量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領导团结各阶层成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摸清党员底数,继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动员“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做好“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重点适当向“两新”组织倾斜;积极向“两新”组织推荐、输送党员,通过举办党员就业推介会等方式,把党员优先推荐到“两新”组织就业,做到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保持与工人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系驻马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多元化挑战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