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救命与恩人陈添裕

2012-07-02 06:45■赖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贺子珍红四军杨先生

■赖 晨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夕的8月21日,毛泽东离开中共闽西 “一大”会议召开地——上杭县蛟洋,偕夫人贺子珍,在红四军粟裕警卫连的护卫下,秘密来到永定县东南牛牯扑村 (今永定岐岭乡牛牯扑村),一面治疗疟疾,一面搞调查研究,思考土地革命斗争和红四军的建设问题。当时,毛泽东化名 “杨子任”,人们误认为是姓杨的 “主任”,都亲切地叫他 “杨主任”或 “杨先生”。

毛泽东曾在1929年5月25日至6月2日,到过永定领导革命,这回是第二次过来。毛泽东的到来,给永定人民莫大的鼓舞,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区、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工农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9月初,国民党加紧实施 “剿共”阴谋,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地主民团也很猖獗。这时,闽西红军第七军第五十六团受命离开。为了确保毛泽东的安全,中共岐岭乡党支部书记陈兆祥动员群众参加赤卫队,加紧军训。

岐岭乡土豪张克识,因农民分了其财产,对革命恨之入骨,但伪装老实。他见到气宇轩昂的 “杨先生”,认定他是共产党的大人物,便向本县伪团总林蔚民告密。根据描述,林蔚民推测 “杨先生”就是毛泽东,马上与下洋民团头子胡道南商议,又向广东大埔伪县长梁若谷告发。

9月17日,伪团总胡道南、林蔚民等纠集13个乡民团,配合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600多人,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向牛牯扑村扑来,粟裕率领警卫连配合卢其中为团长的永定赤卫团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在前沿阵地英勇阻击。虽然我军奋勇杀敌,但终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只好且战且退。夜里,狠毒的敌人放火烧山,妄想把红军和毛泽东烧死在山上,而我军仍用游击战术阻击敌人。第二天,敌人更加疯狂地向牛牯扑村涌来,形势十分危急。栗裕和陈兆祥紧急商议后,决定转移。

陈兆祥派出忠实而健壮的陈添裕等4名赤卫队队员火速护送毛泽东转移。陈添裕带人迅速赶到毛泽东住处前疾呼: “杨先生,有情况,赶快转移!”陈添裕的高呼惊动了正在看书的毛泽东。贺子珍赶忙收拾东西,打好包裹,毛泽东冷静地和陈添裕商量好转移路线后说:“那好,我们就走吧。”从毛泽东住所到转移的目的地有10华里崎岖陡峭的山路,当时贺子珍已有5个月身孕,行动不便,更经不住急促奔跑,在一时找不到运输工具的情况下,陈添裕立即叫两名赤卫队员架着贺子珍跑一阵走一阵。陈添裕和另一名赤卫队员则架着正患疟疾的毛泽东急走。毛泽东身体虚弱,受不了急促奔走,下山没走多远,便直喘粗气,两腿发软,迈不动步子。

枪声越来越近,情况危急,陈添裕想找个担架抬,一时也找不到,满山灌木荆棘阻路,很不好走。陈添裕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下,他对毛泽东说: “杨先生,来,我背你走。”毛泽东忙说:“要不得,要不得,我快点走就是了。”陈添裕急得直跺脚: “哎呀,敌人离这里不远,你就不要客气了。”说完,他不容争辩,背起毛泽东便猛跑起来,为了防止与敌人相逢,陈添裕凭着路熟从后山小路走。虽然他年轻力壮,整天爬山越岭,但背着魁梧的毛泽东,不久便也累得气喘吁吁。毛泽东一再说: “安全了,下来吧。”但陈添裕全然不听,保护 “杨先生”是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就是累死自己,也要保证他的安全。

山路越来越狭窄,枪声和敌人的喊杀声继续传来。陈添裕和毛泽东两人的汗水湿透了衣裳,粘在一起。跑着跑着,鞋子掉了,赤脚踩在山石和荆棘上的陈添裕也顾不了疼痛,只是拼命地往前跑。就这样,他背着毛泽东整整跑了10华里,终于到达了安全地点雨顶坪村。这个时候陈添裕才觉得一块石头落地了,刚放下毛泽东就昏倒在地,他的脚不知道被划了多少道口子,鲜血直流,脚底更是扎满了荆棘山刺。毛泽东和先行到达的贺子珍赶忙扶起他,连声呼唤他的名字。赤卫队员们找来门板,把他抬进屋内,给他擦洗干净身上的汗水和脚上的血水,找来缝衣针,将脚板上的刺一根根挑出来……此情此景,毛泽东感慨地说:“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192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延安

听了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后,贺子珍很是感激,要付3块大洋报答他们,几个赤卫队员全都婉言谢绝了。于是,毛泽东叫贺子珍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在本子上。贺子珍感叹道: “革命就要靠你们这样的人!”毛泽东也激动地说: “我忘不了牛牯扑人民!”

第二天,毛泽东一行,在永定西洋乡苏维埃政府赤卫大队长马永昌等武装人员的护送下,离开永定金丰大山,途经胡雷、堂堡、合溪,一站接一站,安全地回到了上杭。12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重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当时,心细的毛泽东给陈添裕他们写了一张3元钱的白纸欠条,要他们在革命胜利后找他。20年过去了,这张欠条早已不知在何处,毛泽东却牢牢地记住了牛牯扑这个地名以及救了他的农民陈添裕等人的名字。

毛泽东对陈添裕一直没有忘记。24年后的1953年国庆节前夕,他在北京专电邀请陈添裕赴京观礼。接到毛泽东请柬的陈添裕喜出望外,但此时他的老婆马上要生孩子,于是,就请堂弟陈奎裕代自己上北京观礼。毛泽东一见陈奎裕,大笑,说道: “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原来,陈添裕个子较高,陈奎裕个子较矮,勉强背起毛泽东时,毛泽东的脚还没离地。主席紧紧握着陈奎裕等代表们的手说道: “我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是刻骨铭心。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猜你喜欢
贺子珍红四军杨先生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亲嫂叙说:我所知道的贺子珍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悲情贺子珍
贺子珍:心中只有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