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发射药自包覆工艺技术

2012-07-02 00:52周龙宝张永明鲁厚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粒状混合液工艺

周龙宝,张永明,鲁厚芳

(1.四川大学 化工学院,成都 610065;2.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四川 泸州 646605)

近年来,随着战争发展对身管武器要求的提高,特别是为满足高初速、低膛压以及各种温度条件下初速尽量一致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表面处理技术在发射药及其装药中得到应用[1-3]。就粒状发射药而言,国内外主要采用的表面处理技术有3 种。

1)小分子钝感材料渗透钝感技术。即在发射药表层渗透入一定量能量低、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根据发射药性质的不同,该工艺可以以水为分散介质进行钝感,也可以无需介质直接进行干钝感。

2)高分子钝感材料表面涂覆钝感技术[4-5]。即在发射药表层涂覆一层分子量低的物质,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这些物质全部或部分聚合成为高分子物质。该工艺同样可以以水为分散介质进行钝感,也可以无需介质直接进行干钝感。

3)“药包药”包覆技术。即将与发射药组分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以胶体的形式涂覆于粒状发射药表面。该工艺用于大粒度发射药,在不需要介质的情况下进行处理。

前2 种技术由于发射药各层次间成分的不同,在长期的储存中,容易产生迁移问题而导致发射药燃烧性能及装药内弹道性能的变化;第3 种技术由于采用在固体状态下进行涂覆,实践表明,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粉尘并挥发出有机溶剂,且工艺时间长达3 ~5 h,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方面均有较大的压力[6]。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进行了一项全新的粒状发射药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即液相“自包覆”工艺技术。

1 “自包覆”原理及工艺过程概述

粒状发射药“自包覆”原理:在水相中利用有机溶剂溶解发射药表层,溶液在表面张力和辅助机械搅拌作用下流动,封堵住药粒端面的小孔,实现“自包覆”。

包覆用粒状基体药仍旧通过传统的方法制取。液相包覆用设备主要为一台带搅拌的容器及其他辅助设备。“自包覆”时,先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有机溶剂,开动搅拌后加入粒状发射药,直到规定的时间。

“自包覆”完毕后,取出药粒进行烘干等后处理工作,余下的混合液可采用蒸馏的方式进行溶剂的回收再利用,废水可随发射药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废水一道进行集中处理,废渣(很少量,从废水中过滤)可进行烧毁处理或以适当的方式作为返工品使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清洁、环保生产的目的。

2 试验及现象分析

试验之初,准备了粒度分别为3 ~4 mm、10 ~15 mm 两种粒状发射药作为试验对象。试验过程中发现,粒度为3 ~4 mm 的粒状发射药由于药粒太小,试验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1 min 左右)即产生粘连现象,且不易分开,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后处理试验。因此,未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续的试验仅以粒度10 ~15 mm 的发射药(19 孔)为对象进行。

a)“自包覆”工艺试验及现象分析

“自包覆”试验选用了与粒状药生产过程相一致的有机溶剂。通过调整溶剂与水的比例以及“自包覆”时间,先后进行了数轮的工艺试验,基本掌握了该粒状药“自包覆”的工艺特点,制得的样品烘干处理后如图1 所示。

图1 为从上千粒试验样品中随机抽取的6 粒样品。从图1(a)中可以看出,药粒端面上有少数孔未能全部闭合,可能是包覆过程中搅拌不均匀或工艺时间不足造成的,在后续的试验中可以加以解决(尽管如此,从下面的燃烧性能数据分析,该试验样品也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图1(b)为在距发射药端面约0.5mm 处的横切面,图1(c)为过药粒中心孔的药粒纵切面(由于手工操作的原因,纵切面并非一个平整的平面,而是存在一定的凹凸)。从这2 个剖面图分析,试验前预期可能出现的溶液、水等进入发射药内孔深处,并造成内孔深处堵塞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从而可以判定,在药粒发射药加入到混合液中以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混合液无法进入到药孔中,且混合液中的溶剂很快即完成了对药粒表层的溶解,溶液封孔后,物料更难向内孔深入,并促使溶液在发射药表面继续聚集,并达到理想的厚度。这一点,从对试验样品相关成分的分析中也可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图1 “自包覆”样品实物

b)成分分析

将试验样品放置于烘箱中烘干24 h 后。进行相关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试验样品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1 可见,发射药水分含量满足了指标要求,说明试验过程中混合液并未进入发射药的内孔;另外,烘干时间相对于基体粒状药生产时(>72 h)大大减少,也说明水分基本集中于药粒表面,即包覆层中,并未进入到药粒内部。至于样品中溶剂含量的偏高,主要是由于样品“自包覆”处理后立即进入烘箱进行烘干,缺少了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驱溶过程造成的,我们将在后续试验中加以解决。

c)燃烧性能试验

对试验样品进行了与粒状药(试验前)的对比试验及试验样品自身的高、常、低温试验。

液相包覆药与粒状药的密闭爆发器对比试验:试验样品为试1#。装填密度为0.2 g/cm3,试验温度为常温。试验曲线见图2,试验数据见表2。

图2 试验样品与粒状药的对比燃烧曲线

从试验曲线及数据分析,“自包覆”后的发射药具有较好的缓燃效果,这有利于提高发射药的弹道效率,降低武器的膛压。

液相包覆药高、低、常温密闭爆发器试验:试验样品为试2#。试装填密度为0. 2 g/cm3,试验温度为常温、高温(+50℃)、低温(-40℃)。试验曲线见图3,试验数据见表3。

图3 试验样品高、常、低温燃烧性能曲线

从试验数据及曲线分析,该粒状发射药经过“自包覆”后,对降低发射药温度系数取到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控制高温燃烧速率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在低温燃烧增长率方面略显不足,主要原因为试验样品的包覆层偏薄以及少数药孔未能完全封堵。

另外,通过表2 及表3 中试1#及试2#样品试验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样品性能基本接近,能确保将来工艺的稳定性。

表2 液相包覆样品及基体药密爆试验数据

表3 试验样品高、常、低温密爆试验数据

3 结束语

通过对发射药“自包覆”工艺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及试验,基本确定了发射药“自包覆”的可行性。粒状药经过“自包覆”后,取到了较好的缓燃效果,燃速温度系数也得到了有效降低。该工艺将整个包覆过程置于水相中,在常温下进行,有利于溶剂回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对操作人员身体的保护;此外,从已进行的试验可以断定,自包覆所需时间极短(主要工艺过程仅需10 ~20 min),可显著提高其生产效率,工艺性能良好。

[1]八○一教研室. 内弹道学[Z]. 上海:华东工程学院,1983.

[2]王泽山.火药装药设计原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

[3]王泽山.火药燃烧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谭敏,邓维平,张永明.粒状发射药自动化混同工艺混合均匀度[J].四川兵工学报,2009(3):81-83.

[5]陈明华,刘礼斌. 樟脑钝感发射药燃烧性能参数测试与计算[J].四川兵工学报,2009(12):14-15.

[6]杨三斌. 降低大弧厚粒状药温度系数的复合钝感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10(12):42-44.

猜你喜欢
粒状混合液工艺
月季生态培育方法新尝试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探究乳化粒状铵油炸药春夏季结块、黏性消失快原因及防范对策
岩矿鉴定在某铅锌银矿床中的应用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现代办公室粒状碎纸机创新设计研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胆汁胰液混合液溶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外实验研究
铅、铋混合液配制方法的探索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