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因渔业增光 渔业以鄱湖扬名——“四个第一”打造鄱阳湖现代渔业经济圈

2012-07-06 09:53九江市渔业局朱鸿章
江西农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江豚鄱阳湖种苗

⊙九江市渔业局 朱鸿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鄱阳湖区乃至江西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样,必将给鄱阳湖区以及全省现代渔业建设带来发展的重要契机。江西省渔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江西渔业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渔业种质资源保护的战略核心区、全国现代渔业的样板区、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带动区、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区、水产品加工贸易聚集区和渔民收入快速提升区,使江西渔业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带头产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此,本文提出“四个第一”打造鄱阳湖现代渔业航母。

一、品牌第一,主打鄱阳湖品牌

鄱阳湖因渔业而增光,渔业因鄱阳湖而扬名。解读鄱阳湖的奥秘,可以归纳为四大特点,或者说四大品牌。

一是水域品牌。鄱阳湖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总面积4646.64平方公里,是全国1平方公里以上2759个湖泊中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流域面积占江西全省总面积的97%。它维系着4000万江西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是江西渔业的品牌湖。二是生态品牌。鄱阳湖水质优良,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成为富营养型的湖泊,常年平均透明度为30厘米。据相关部门测定,水的矿物质少,导电率低,水中盐的含量为0.06毫克/升,矿物质为0.08毫克/升。水中的浮游植物以清水藻类如杂球藻、星月藻、直链珪藻居多,说明水质清新。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三是资源品牌。鄱阳湖区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鄱阳湖有鱼类122种,占全省查明鱼类155种的78.7%。全省有虾类7种、蟹类4种、蚌类51种、螺类27种、蛙类25种,基本上都分布在鄱阳湖区、长江和五大河水系。名优品种鲥鱼、胭脂鱼、刀鱼、河蟹等独具特色。据称,2012年4月在北京出现的“天价刀鱼”就产自九江。四是珍稀品牌。鄱阳湖是珍稀水产野生动物适宜的栖息地。独有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成为了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和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的重要栖息场所。科学家们初步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在1400头左右,鄱阳湖的数量在300—500头,占整个长江江豚总量的1/3左右,是九江独有的“国宝”。现今,“鄱阳湖”商标已成功落户江西,中央主流媒体高度关注鄱阳湖,鄱阳湖水产品在全国农博会、展览会上屡屡获奖,畅销国外市场备受青睐,大大提升了鄱阳湖水产的知名度。

二、标准第一,严格制定执行鄱阳湖水产种质和生产标准

确保“鄱阳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务必制定出鄱阳湖水产品种质资源标准和渔业生产标准,确保生态、绿色、健康、无公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鄱阳湖的品牌效应。一是水质标准。要依据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确保鄱阳湖区和全省渔业生产水域的水质符合鱼、虾、蟹、贝类等正常生长和繁殖的要求,确保生产的水产品的品质达标。二是种苗标准。要对鄱阳湖区的主要养殖鱼类、虾类等新品种的苗种制定种质标准,各类水产种苗场必须严格执行种苗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的种苗必须符合种质标准。三是成品标准。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鄱阳湖水产品的优良经济性状,避免养殖生产中种质混杂和退化,应分别制定鱼类、虾蟹类、龟鳖类、蛙类、贝类等水产品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四是食品标准。要按照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标准,加强水产食品安全监管。对养殖出售的水产品要按农业部健康养殖的“三品一标”,即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标的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安全使用药物,生产健康安全的水产品。

三、创新第一,加快建设鄱阳湖现代渔业经济圈

依靠科技创新是鄱阳湖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出路。一是种苗创新。要保持已开发养殖品种种质的优良性状,提纯复壮,防止种质退化,如彭泽鲫、河蟹、青虾、黄颡鱼等,要着力打造精品。同时,要创新新的品种,如近年永修繁育成功的斑鳜、德安人工繁育的翘嘴鲌、九江市水科所鄱阳湖小龙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突破等等,都在种苗创新上育出了新的品种。与此同时,还应在鄱阳湖特色品种如长吻鮠、胭脂鱼、中华鲟、河鲀、鲥鱼等品种繁育上有所突破,在单性化、不育系等育种技术方面组织攻关。二是设施创新。现代渔业是以温室为主的设施渔业为标志,建立现代化的渔业设施,利用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又称为环境控制渔业。其产业形式主要是:工厂化养殖,大水体循环养殖、网箱(网围、网拦)养殖。目前,工厂化养殖河鲀、鲟鱼、甲鱼以及彭泽鲫、黄颡鱼、小龙虾育苗等方面已有了成功的技术。“三网”养殖技术在大水体开发应用上,如赤湖的网拦网围养殖河蟹、庐山西海网箱养殖鳜鱼鲈鱼、进贤军山湖湖湾网拦养蟹、共青鄱阳湖南湖湖汊网拦养殖龙虾、永修柘林湖网箱蓄养的草鱼、鳙鱼顺利通过香港食环署探访检查,获准网箱养殖注册场定点供应香港市场等,都是设施渔业创新成功的典型范例。三是示范创新。着力建设鄱阳湖“百千万”生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全省已规划“一大十特”为重点的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多头并进,各具特色,示范创新。到2011年底,九江市已有42家“健康养殖示范场”获农业部授牌,有2.1万亩水面经现代渔业工程项目改造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机制创新。要着力培养渔业科技的学科带头人,造就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成立不同品种、不同技术的产业研究体系,组建鄱阳湖渔业科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科技人员的作用,保障鄱阳湖渔业科技创新的顺利实施。

四、保护第一,造就安全和谐的鄱阳湖绿色生态体系

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感保护好鄱阳湖。一是保护环境。省人大常委会已于2012年3月29日通过了《鄱阳湖环境保护条例》,这对保护好“一湖五水”的生态环境,乃至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了法律保证。要严格监督管理,定期检测水域水质变化,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给鱼类一个安全生长栖息的优良环境。二是保护资源。要实施保护与增殖相结合,鄱阳湖从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长江九江江段、庐山西海(柘林水库武宁段)从4月1日至6月30日都分别实施了三个月的禁渔期,对鱼类产卵、休养生息、资源增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在进行禁捕的同时,国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一江五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江西省将每年6月定为“放鱼月”。九江市在2011年6、7月间先后三次分别向长江“补鱼”约7000万尾,全省各地增殖放流合计达4亿尾。2012年4月1日九江沿江各县区已增殖放流5000万尾家鱼鱼种。增殖放流,修复资源,2012年,全省计划继续组织投放鱼种4亿尾,大规格亲鱼种数万公斤和珍稀苗种50万尾。三是保护珍稀。鄱阳湖、长江是珍稀鱼类生存的福地,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均属国家一、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令人忧虑的是由于船舶航运、非法捕捞、水域污染造成江豚被击打中伤毒害,以及超低水位致使江豚搁浅被困等突发事件尚有发生。据有关部门测定,近几年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按目前的种群参数计算,在未来36年江豚将减少80%,达到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极危等级。因此,保护江豚等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迫在眉捷,要着力建设好都昌老爷庙等处的江豚保护区。四是保护渔业。对鄱阳湖、长江的渔业生产要立足保护资源与保护渔民正常捕捞并举,严肃查处“三无”渔船,严禁过度捕捞,以及电鱼、炸鱼、滚钩和迷魂阵等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

猜你喜欢
江豚鄱阳湖种苗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江豚“归来”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