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您血糖高了吗?

2012-07-14 06:12林楠
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糖友高血糖空腹

生活中,有的糖友吃完饭后会出现高血糖的情况,特别是2型糖友,尤其是早餐后血糖难以达到理想控制。这是因为:

1.早上尤其8点前后体内升血糖激素分泌生理性升高。我们体内降糖激素只有一种,那就是胰岛素,但升糖激素可不少,重要的有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分泌有“昼夜节律”,早上8点分泌最多,下午渐渐下降,至午夜零点最低。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兴奋后分泌的,也是清晨交感神经开始兴奋,分泌增加,夜间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而分泌减少。在升糖激素的强大作用下,早餐后的血糖即使不吃饭,也会升高。这也是为什么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早餐前胰岛素用量最大的原因。

2.进食过多。主食中的糖分大量吸收。

3.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快速反应消失,即在进食后的10~30分钟的分泌高峰没有了,或分泌高峰延迟到餐后3小时,与食物来源的糖吸收不一致,不能及时把吸收的糖处理掉。

4.情绪波动。日间为琐事烦恼,或心情不快,或害怕血糖高等紧张、焦虑情绪,可引起糖皮质激素等胰岛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加。

5.用药不对路。

6.饮食结构不合理。有不少患者喜欢吃泡饭、粥、烂糊面等食物,或只吃肉菜不吃饭,这些食物吸收快,更易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

7.餐后加吃零食或水果。

餐后高血糖是慢性并发症的幕后杀手

餐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损害更明显。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约2~4倍,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约2~8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状态对人体微血管和大血管作用时间较空腹高血糖更长,对血管内皮损害更明显。所以,两者同样都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很多,如胰岛功能尤其是胰岛素早期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进食成分与进食量、进餐持续时间、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等,这些影响肝糖输出和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与利用的因素,均与餐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

有研究认为,空腹高血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为主,而餐后血糖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餐后高血糖可使全日血糖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升高。餐后高血糖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与高甘油三脂、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胰岛素血症、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等共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还是诊断糖尿病更为敏感的指标,可以作为糖尿病的早期预警。因为,餐后2小时血糖轻微增高但还没有达到超过11.1mmol/L时,心血管病并发症的风险已开始增加。测定餐后血糖可早期确定处于糖尿病危险中的人群,及早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即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测定大于11.1mmol/L者,实际上提示已经出现病理过程,因此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呢?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理想,或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者;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正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即使其空腹血糖正常,也应常进行餐后血糖或OGTT检测,以尽早诊断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

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三种方法

由于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以及其他大血管的危害较大。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降低餐后高血糖。

饮食控制。研究表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合理、科学的饮食非常重要。要少食多餐,尽可能做到分餐,也就是一次不要吃得过多,更不能暴饮暴食。但在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一些水果,以及黄瓜、番茄等。

规律运动。除了饮食控制外,还要持之以恒地运动,每天散步30分钟以上。减肥轻身,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是防治餐后血糖升高的根本措施。

药物干预。在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若餐后血糖控制仍不够满意,可采用小剂量药物进行干预,效果会更好,如用a-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食物在肠道中的吸收,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另外,磺酰脲药物,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可刺激第一相的胰岛素分泌,也可减少餐后高血糖。该类药物不仅疗效好,即使单独使用也不会导致低血糖发生。

长期高血糖的危害

血糖稳定对于每个糖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糖友的血糖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这样下去,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1.引起感染:长期高血糖可使白细胞被糖化,使白细胞的趋化性、粘附性和吞噬能力下降,血糖越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越低。同时,在高血糖状况下有利于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生长。对此,必须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选择敏感抗生素才能较好地使感染得以控制。

2.引起蛋白尿:高血糖本身是蛋白尿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蛋白排出增加而加大肾小管负担,又是构成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故必须积极控制高血糖,保护肾脏免受损害。

3.诱发高血压:糖尿病一经发现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合并高血压。若一旦呈现高血压则必须并治,才能有效降压,达到理想的血压水平。

4.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如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大中血管病变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硬化性病变发生率增加,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对此必须高度警惕,早期防范,关键就在于及早控制高血糖。

猜你喜欢
糖友高血糖空腹
糖友常按腕骨穴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采血为何要空腹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糖友”该怎样选主食
糖友睡眠不好,怎么办
空腹喝水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