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肾脏,乐享健康

2012-07-14 06:12王翠霞
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蛋白尿肾小球肾功能

对糖友而言,控制血糖和血压是最基本、有效的护肾方法。如果能把血糖等指标控制好,糖友完全可以长期生存,享受健康生活的美妙。

肾脏受损的机理

糖友可伴发多种类型的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均匀肥厚伴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加、肾小球囊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呈结节性肥厚及渗透性增加。其发病机理包括:

1.高蛋白饮食加剧糖尿病肾病的恶化:糖尿病病人由于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以高蛋白纤维食物供给为主,顾此失彼,致使蛋白分解产物及磷的负荷过度和积聚,进而加剧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损害。

2.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病人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原因,合并高血压者为数不少,这些病人中几乎都可见到尿微量蛋白,表明肾损害普遍。

3.高血糖:长期与过度的血糖增高,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损害,肾小球硬化和肾组织萎缩。

4.遗传因素:在一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庭史者。此外,在不同种族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存在着差异。这此均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5.药物:不正当的药物,大部分的药物中都含有激素,而激素很容易加重糖尿病肾病,所以对于患者,在一些药物上必须减量使用或禁用,滥用药物,可加重肾损害,需遵医嘱。

肾脏受损的表现

贫血。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肾功能不全。糠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

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

浮肿。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浮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浮肿,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克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浮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高血压。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肾病分期

临床上一般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二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尿白蛋白排出量多少,早期就是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为明显白蛋白尿期。

I期,为糖尿病肾病确诊时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是突出的表现。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肾小球滤过率是高的,治疗后可以降低,但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如果糖尿病肾病发病在青春期前,则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Ⅱ期,有肾脏损害,但无临床征象。此期出现在糖尿病发病后二年,有些患者在这一阶段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肾小球基底膜通常增厚,系膜区常常增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常为酮症)和运动时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系可逆性。肾小球滤过率依然明显增加。血压正常。

Ⅲ期,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期”,典型者是在患糖尿病10~15年以后。微量白蛋白尿不断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是增高的。血压开始增高。纵向研究显示抗高血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微量白蛋白尿。这一阶段用胰岛素泵治疗或作强化治疗可在血糖明显改善后,尿白蛋白排出量减少或稳定不变。而常规治疗者易发展到明显的肾病阶段。

Ⅳ期,病理上出现典型的改变,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尿蛋白排出量增多(>0.5g//24h),大多数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

V期,为终末期肾衰,特点是普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伴有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球滤过率已很低,氮质潴留,高血压明显。

并不是每个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会经过上述5个阶段,相反有大多数患者只停留在开始两个阶段,病程20~30年后仍无明显肾脏损害。但是一旦发展到Ⅲ期即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则很有可能继续向Ⅳ期发展,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表现。治疗上应力图使病情停留在Ⅲ期,一旦到了Ⅳ期,病程呈不可逆,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入终末期肾衰。

加重病情的因素

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病,病情就会逐渐恶化,随之而来的,还可能出现高血压、身体浮肿等症状。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衰竭或者尿毒症。如果再存在一些加重病情的因素,病情恶化的年限就会缩短,而且会伴随着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糖友一定要尽量避免下面这些加重肾脏病情的情况发生。

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加重蛋白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每天不能超过40克蛋白质。

高血糖。血糖增高是肾脏病变的主要原因,持续高血糖可形成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使小球系膜、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等受损;进一步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最终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球动脉硬化,造成肾单位破坏;引起肾功能异常。

高血压。高血压使肾脏血管阻力增加,肾内血流减少,肾内压力增高等,从而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同时存在,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肾脏损害。

高血脂。在糖友中,血脂紊乱很常见,后者可促进肾小球硬化,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血黏度增高和微循环障碍。糖尿病可出现微血管病变且常伴有微循环障碍,使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肾脏的微循环中如果出现血栓,肾单位就会缺血缺氧,从而使尿蛋白增加,肾功能下降。

感染。感冒、尿路感染及肺炎等病毒细菌感染都可加重肾损害。

药物。有肾脏疾病时,很多药物须减量使用或禁用,滥用药物,可加重肾损害,需遵医嘱。

其他。糖尿病肾病与年龄和病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吸烟等均有关。

保护肾脏的方法

经常进行检查。首先,要保持肾脏健康,应该每年进行微量白蛋白检查。这项检查能够测出尿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而常规的“试纸”尿检无法测出少量蛋白质。但是请注意,感染、压力过大、心力衰竭或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都可能导致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如果检查结果表明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增加,则需要进行复检。如果复检的结果还是阳性,就应该进行治疗,将白蛋白含量降回正常值。

日常严格控制。为了保持肾脏健康,或者防止肾病恶化,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含量。血糖含量越接近正常水平,对肾脏就越有益。还要注意限制水的摄入,多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变化。如果有明显异常的时候需要及时报告医师。

定时测量血压。保持正常的血压并经常测量血压非常重要。如果血压过高,就会慢慢对肾脏造成损伤。应该经常测量血压,并且学会如何自行监控血压。如果血压持续偏高,进行早期治疗就非常重要了。尼古丁、盐、咖啡因和酒精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与之相反,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小心用药。一定要避免使用会损伤肾脏的药物。当医生为您开药时(如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应该向医生确认该药物没有损伤肾脏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处方药也可能会损伤肾脏。

饮食需要控制。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控制植物蛋白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在平时膳食时要保证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又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控制血糖,通过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减少自体蛋白质的分解。限制钠的摄入,每日膳食中钠应低于3g,少尿时应控制钾的摄入,保证全面营养。

注意劳逸结合。对于病症较轻的患者,无高血压,水肿不明显,无肾功能损害,蛋白不多,这类患者可以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对于水肿比较明显、血压较高的病人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

有了肾病如何降糖

良好地控制血糖。良好地控制血糖可以延缓或阻止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增高的滤过率和改善微量蛋白尿。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应注意的是,多数口服降糖药是以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脏代谢能力差,如果按常规剂量给药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低血糖。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一环。

胰岛素治疗。应尽早选用胰岛素治疗,尤其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且宜用强胰岛素治疗。由于肾功能衰竭,胰岛素在肾脏的降解和排泄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加上外周组织抵抗也减少了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少,并且容易出现低血糖,少数病人可逐渐停用一切降糖药,血糖仍比较稳定。

警惕低血糖发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时,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此时血糖不宜控制太严格。一般情况下,低血糖症状可有出汗、心悸、饥饿感、头晕、手颤抖等,对于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低血糖时多无此临床表现,可以仅有意识淡漠、局限性瘫痪、抽搐,甚至直接进入昏迷状态等,需要高度警惕。

糖尿病肾病饮食

糖尿病肾病在饮食上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饮食的控制是为了减轻肾脏的压力。糖尿病肾病患者要适量限制膳食中的蛋白质,以减少肾脏损害。每日膳食中的蛋白质,还要在限制范围内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时,蛋白质限制应更加严格。

在低蛋白膳食时,热量供给必须充足,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有患者认为,以素食为主或不吃肉类、奶制品、蛋类就是低蛋白饮食,但素食中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较少,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长期食用可能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不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可以选择一些含热量高而蛋白质含量低的主食类食物,像土豆、藕粉、粉丝、芋头、白薯、山药、南瓜、菱角粉、荸荠粉等,膳食总热量达到标准范围,保证供需平衡。

糖尿病肾病饮食终末期肾病常合并脂代谢障碍,仍要坚持低脂肪饮食。橄榄油、花生油中含有较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以作为能量的来源。终末期肾病患者限制食盐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进展。但是如果同时伴有呕吐、腹泻时,不应再过分限制钠盐,甚至还需补充。

掌握患者液体出入平衡也很重要。终末期肾病的尿毒症期可能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水的摄入昌就非常重要了,太多地摄入水,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一般每日入液量为前一日的排尿量加上500毫升;但当患者合并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就应再多补充液体。因此患者还需了解食物的含水量,量出为入。

若每日尿量大于1000毫升和血钾量正常时,不必限制钾的摄入,一般可以随意选食蔬菜和水果。由于肾脏对钾的排泄功能降低,若出现高血钾时,常对机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适当限制含钾高的食物。一般像瓜果类蔬菜(南瓜,冬瓜,葫芦)、苹果、梨、菠萝、西瓜、葡萄,含钾量都比较低,可以食用而含钾高的食品像油菜、菠菜、韭菜、番茄、海带、香蕉、桃子等,应适当限制;但是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吃,而是应该在总量范围内有选择地吃,同时避免食用浓缩果汁、肉汁;当出现低血钾时,则应多食含钾高的食品。

肾脏损害时,磷的排泄会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而且对维生素D3的合成能力减退,影响钙的吸收。血中钙的浓度降低,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因此理想的治疗膳食应该提高钙含量,尽量降低磷含量。而低蛋白饮食本身就降低了磷的摄入,有利于治疗。

知识链接

高血压与肾脏的关系

高血压与肾病有关系吗?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都非常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高血压是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就有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两种,但是两者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预后也有不同。

肾血管性高血压可以应用手术方法治愈,一般早中期治疗效果较好。而肾实质性高血压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期。虽然肾性高血压为肾脏疾病所致,但血压升高反过来又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但一过性的高血压,如急性肾炎时出现的高血压,往往对肾功能影响不大,而且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持续性的中、重度高血压则可以加速肾功能的恶化。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的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的预后就较普通型差;慢性肾衰患者血压升高是肾功能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肾脏病患者的高血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为什么肾脏病患者伴有高血压者预后较差呢?这是由于持续性中、重度高血压会使肾小动脉痉挛、硬化,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硬化加速,肾单位毁损加快,肾功能呈恶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血压升高还会导致严重的心、脑病并发症。

对于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而言,高血压是加剧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临床上伴有大量蛋白尿者,在更为严格的降压治疗后,肾功能的恶化速度也得以减缓,现有较多报道提示,在合并有高血压的肾脏疾患时,纠正血压过高宜较彻底才能对已损害的肾脏有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蛋白尿肾小球肾功能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iPS细胞治肾功能不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