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12-07-16 11:12蔡礼彬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山东省

蔡礼彬,王 琼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服务经济”“审美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传播自身价值观、提升形象,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机会。

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呈蓬勃之势,据《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1%和32.8%,较2005年依次降低1.6和6.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近年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居民对基本生活以外的尤其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30亿元。山东省文化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其竞争力。因此,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评价文化产业处于什么样的竞争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欠缺,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仅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缺乏科学分析和结论。因此,本文将构建系统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作出科学评价和分析,认识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扬长避短,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研究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花建认为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家电制造业等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它从构成上看,分为四大核心能力和七大竞争力板块。四大核心能力是指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发展能力。七大竞争力板块是指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1]。祁述裕,殷国俊则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了系统地细分,对其进行评价[2]。

王申贺认为山东应当依托齐鲁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彰显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资本,使之成为全面提升山东经济品位和人民素质的软实力[3]。张振鹏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强省的背景下,山东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4],但局限于对竞争力中资源优势这一个方面的分析,缺乏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所处水平的分析。赵彦云,余毅,马文涛对各省市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前三名分别是上海、广东、深圳,山东省总体竞争力排名第10[5]。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各城市中所处水平,本文则以上述竞争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做出更加微观地评价。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已构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以城市、区域为范围。

以城市为范围,顾乃华、夏杰长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6]。

以省域为范围,如李宜春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文化企业、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若干个评价指标,来构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7]。伊继左主编的《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游碧竹主编的《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都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域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而探讨出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

邹志勇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探析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构建起一个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获得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为评价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8]。该文主要为理论描述为主,尚未做数据的科学分析。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系指标选择依据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钻石体系”(见图1)。波特认为,影响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核心因素以及政府行为与机会两个辅助因素。这些因素对每一个产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9]。

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由五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首先,影响来自于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主导因素。文化企业管理水平、战略发展情况、企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其次,生产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等,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包括教育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或滞后对文化产业起到推进或阻碍的作用。市场需求情况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产品的销量和收益,可以通过人均GDP、文化消费比重等方面分析。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政府大力支持,无疑会给文化产业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扫清很多发展障碍,聚集更多资源,这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依据波特“钻石理论”,并结合上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可对这一模型进行衍生,形成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2)。

图1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图2 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

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文化产业的企业要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即产业集群要素、政府要素。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本文依据上述模型,将其中5个方面的竞争因素作进一步细分,确定评价指标。

(一)企业要素竞争力

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竞争因素可以体现在企业运营基础和具体运作方面。娱乐业逐渐活跃,视听设备和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相关层日益丰富,广播电视出版业发展较快,节庆会展业异彩纷呈。2010年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淄博泰山瓷业集团大力加强“创意淄博”建设,使传统的陶瓷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在国内首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河,青岛市政府与运营公司合作,从专业化的角度,开展前期招商和后期的产业运营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管家式”服务。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金融办、山东证监局于2011年共同签署了《山东省推进文化企业上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山东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山东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市场化程度低,能够产生龙头带动效应的大型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滞后。

(二)生产要素竞争力

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的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实力。

(1)从特色资源来看,山东省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片土地上拥有众多令人骄傲的文化资源,孔子、泰山、黄河是山东璀璨文化、壮美风光的集中代表。不仅如此,山东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号称“曲山艺海”,全省已有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达23个,全国最多。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山东省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挖掘和整合,保护和开发意识较弱,致使文化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甚至因不合理开发而遭到破坏,资源优势无法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10]。

(2)从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同样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多,至2009年已增长到9.7万人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稀缺,专业能力欠缺,这种人才现状成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3)从资本资源看,通过多年发展山东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元投资的良好态势,财政仍是资金投入主渠道。山东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山东省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4)从公共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看,山东省近年大力推进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见表1)。山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覆盖到村的服务网络,山东也成为全国惟一的“示范省”,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并被评为“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的“试点省”(见表2),创造了一卡通、互动式、分区域的新型服务模式,全省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4200多个,成为向青少年和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以上图书馆国家数字资源的全覆盖。山东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②。

表1 山东省公共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

表2 各类场馆等级评估情况

(三)市场需求要素

省域内部市场是山东文化产业的主要客源,山东省人口众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然而山东省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文化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从外部市场来看,恩格尔系数总体的下降趋势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今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的满足和知识的丰富。齐鲁文化历史悠长,是千百年来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京沪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客流向山东省流入。

(四)相关产业要素

旅游业、教育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大步向前(如表3)。山东旅游业发展迅速,于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比2009年增长24.7%。接待游客总人数3.5亿人次,增长21.2%。A级旅游景区已达458家,其中,5A级景区6家,新增3家;4A级景区109家,新增3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新增8家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水乳交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京沪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南北向主骨架,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4省3市,其开通提高了山东省的可进入性,推动山东旅游业规模的提升,也为文化产业对外辐射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的输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

表3 2010年山东省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五)政府要素

(1)深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山东文化体制改革从2007年进入全面推开阶段,到2010为止,山东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省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等改制组建了山东出版集团、山东影视集团、山东演艺集团等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重组,实现了文化资源整合。全省17个地级市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2)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扫清很多障碍,有利于产业升级。近几年,山东省先后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涉及财政税收、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融资信贷、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为缓解文化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难题,山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近3亿元。在投入方式上,采取项目补贴、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及奖励等形式,并探索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办法,有效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山东积极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由政府“搭桥”,推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09—2010年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④,并降低了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通过广泛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以上竞争要素分析,根据文化产业的内涵,选取以下指标构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符合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层次性、代表性、科学性原则,如表4。

(二)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根据以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各指标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具指导意义。主要评价过程与方法,如图3。以城市为样本,以表中12个指标为变量。应用Spss软件对表5内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6~7。

表4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3 评价过程和方法

表5 山东省17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各指标状况一览表(2009)

表6 公因子方差

(1)由表6、表7可知,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较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这12个指标。总方差分解表表明前四个因子能够解释12个指标的82.795%。从碎石图(图4)可知,第五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综合以上,提取前四个因子为主成分因子最为合适。

(2)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可以通过表8和表9对比看出,经旋转后因子便于命名和解释。

图4 特征值碎石图

表7 总方差分解

表8 旋转前因子载荷矩阵

表9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9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解释的是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GDP、每万人拥有高等在校学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四个指标,可命名为核心竞争力因子;因子2主要解释的是影院及表演团表演场所数、群众文化艺术馆、财政补助、国际旅游收入,可命名为发展基础因子;因子3主要解释的是博物馆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可命名为竞争潜力因子;因子4主要解释了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站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两个指标,可命名为受重视程度因子。

(3)计算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排名。公式如下:

核心竞争力因子得分=FAC1_1×0.43093

发展基础因子得分=FAC2_1×0.18120

竞争潜力因子=FAC3_1×0.13049

受重视程度因子得分=FAC4_1×08533

总得分=因子1的得分×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因子2的得分×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因子3的得分×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因子4的得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FAC1_1×0.43093+FAC2_1×0.18120+FAC3_1×0.13049+FAC4_1×08533

表10是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各城市排名情况。得出的数据都是标准化后的数据(均值为0,标准差为1),所以得分为负不代表是负相关,仅表明某城市在此方面的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表中可看出,山东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鲁西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较薄弱,鲁中以省会城市济南为首竞争力相对较强,胶东(烟台、威海、青岛三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最为乐观,总体竞争力水平在山东省较高。

表10 山东省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得分一览表

(4)利用因子得分进行聚类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仅在区域上存在差异,在各城市之间发展情况也有很大不同,表11是利用Spss软件,根据相似性,将17个城市分为5类、4类、3类的情况。

根据相似程度,将17个城市划分为4类最切合实际,如表12。

表11 聚类分析

表12 城市聚类表

第一类:济南。济南市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在核心竞争力和竞争潜力方面都排名第一,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首先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成为产业强大的智力储备;其次该市非农人口比重大,文化和生活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文化需求潜力;再次,济南城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较大,这有利于文化产业的扩大;且济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也相对较好,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较多。虽然其获得的财政补贴较多,但济南市教育、科学、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处于中下游水平,这说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在全省也处于较低水平,有待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文化产业体制,激活文化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深度挖掘该市的文化需求,刺激其文化消费。所以,济南市在受重视程度因子中得分仅-1.682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类:青岛。青岛市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强,发展基础最好,核心竞争力因子得分也仅次于济南。青岛具有较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活动和消费内容,从而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就业;青岛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给青岛市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水乳交融,互相促进;政府为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该市人均GDP较高,社会和经济发展较快,这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然而青岛市在竞争潜力因子中排名处于中下游,这说明青岛市需要深度挖掘其现有资源,做到深度与广度并存,并使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类:淄博、东营、烟台、泰安、威海、滨州、莱芜。这些城市具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支出比例较大,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每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都有其短板。

第四类:枣庄、潍坊、济宁、日照、德州、聊城、临沂、菏泽。这类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全省的中等水平,核心竞争力因子得分均为负,城市发展迟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提升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

本文研究表明: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文化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人口比重密切相关,大部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发展瓶颈。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与体制层面

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提高全省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利用好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山东省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参与文化企业的改制;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后,执行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经营者的选聘和收入分配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应解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力度不够且税负相对较重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实行差别税率,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政府还应实施土地扶持政策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优先安排文化企业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区、各类园区的规划中,并鼓励文化企业在其原批准用地范围内,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文化企业注册资本,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定期编著和发布依据《山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认定的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名录,鼓励文化产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表彰和奖励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使文化产业健康成长,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文化产业融资与财政支持的层面

应合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政府方面,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给予补贴的同时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降低非公有资本进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既鼓励成熟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也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政府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文化企业方面,可以尝试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中介机构应适当降低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在银行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的费用。龙头企业可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扩大规模,形成文化企业发展合力,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三)文化企业层面

目前文化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兼并重组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发展壮大,培育大规模高水平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积极培育和推荐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变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后发优势;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通过学习提高管理和工作水平,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少走弯路;鼓励文化产业创新,调整和升级文化产业结构及文化产品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协同效应。积极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育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从而提高文化传播速度、增加文化传播途径、丰富文化消费方式;完善交通运输业,扩大文化辐射范围。

(四)文化产业人才层面

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引进高级管理、经纪等人才;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赴国(境)外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积极支持高等教育与劳动就业保障部门、文化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体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管理、评估认证机制和专业人员聘用体系。

(五)文化产业品牌层面

深入研究挖掘孔子、孟子、孙子、墨子、荀子、曾子、王羲之等名人文化内涵,促进名人文化产业化;促进青岛、济南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动漫游戏与软件品牌群;做强新闻出版发行企业品牌;进一步打响“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运作水平,打造成我国东部文化交流和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提升孔子文化节、山东文化艺术节等节会品牌,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节会品牌,形成会展品牌的集群优势;挖掘丰富的民俗资源,扶持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发展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特色工艺产品;充分挖掘和整合泰山文化等区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品牌格局。

[注 释]

①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③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资料来源:新华网社会频道。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5-256.

[2]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3.

[3]王申贺.山东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胜势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29-131.

[4]张振鹏.提升山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2):103-104.

[5]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6]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53-68.

[7]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99-103.

[8]邹志勇.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8):35-38.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6.

[10]王志东.山东文化蓝皮书:2007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3-2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山东省即墨市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