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关联性研究

2012-07-16 11:12曹芳萍温玲玉蔡明达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关系人企业形象大陆

曹芳萍,温玲玉,蔡明达

(1.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商业教育学系,台湾 彰化 500)

一、引 言

工业活动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且已成为企业经营的必要任务,然而各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明显重视企业经营与环境冲击之间的关系(Shrivastava,1994)[1]。企业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环,企业永续发展应注重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因此企业的科技发展与成长理应有一定程度的限制(Gladwin,Kennelly,&Krause,1995)[2]。企业经济发展迅速,虽有利于经济与获利,但却可能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反之,若企业发展程度过于保守,虽可履行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却使组织获利未达最佳化。目前全球人口约为六十五亿人,2050年时,全球人口数可能上升至九十亿 (Marcus,Islam,&Moloney,2008)【3】。届时,全球资源的消耗与使用势将更为迅速;对于企业而言,若无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与实务以顺应环保趋势,终将不利于人类发展与企业生存。

近年来,鉴于各种利害关系人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同观点,致使企业不得不着手关心有关环境保护的议题,相关研究亦开始强调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以满足各种利害关系人的需求,彰显利害关系人与企业环境保护实务之间的强烈关联性(Buysse&Verbeke,2003;Henriques&Sadorsky,1999)[4-5]。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诸如顾客、股东、监督机构、债权人、基金管理者、环境保护团体和政府单位等,皆对企业环境绩效(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颇具兴趣(Xie&Hayase,2007)【6】。企业愈来愈难以忽略环境保护的议题,在获利之余,亦将环境保护列为重点发展策略,因为企业已了解到,他们无法忽略产品生产的环保特性(Slater&Angel,2000;Zhu&Sarkis,2006)[7-8]。就当代企业经营与管理而论,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诸多的利害关系人,所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保护态度以及对环境的关心,无形之中,对于企业而言造成莫大的压力;纵使企业本身未将环境保护议题视为重点,在诸多利害关系人的趋使下,许多企业亦开始实行某种程度的绿色管理,以满足利害关系人的需求以及顺应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利害关系人的压力与产业趋势的发展下,企业绿色管理已成为无可避免的事务。然而,既使企业管理者已了解到环境保护有益于企业本身与利害关系人,企业仍可能试图专注在那些显而易见、却缺乏意义的管理行动,以作为污染排放绩效不彰的掩护(Russo&Harrison,2005)[9]。值此之际,许多学者开始提出企业不应被动顺应利害关系人与产业趋势以推动绿色管理,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发展绿色管理,方有助于取得市场地位与先机(Berry&Rondinelli,1998;González-Benito&González-Benito,2005)[10]。预应式 (proac⁃tive)的绿色管理可以透过资源输入的有效运用、废弃物的减少与移除不必要的生产流程来减少成本,促使企业在此过程中获得创新与独特的竞争优势,且较能避免竞争者的模仿(Berrone&Gomez-Mejia,2009; Christmann,2000)[11-12]。综合上述,可了解企业绿色管理与竞争优势具有不可分割的脉络关系。然而,在过去研究中,此关联性却多以阐述观点为主,直到近期才在学术领域中开始强调(Chen,Lai,&Wen,2006),相关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

今日的企业愈来愈强调永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面对(Hart,1997)[13]。企业在强调永续发展与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由于企业重视且关心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环境保护观点与意见,无形建立了企业在各利害关系人心目中的良好知觉与意象,对于企业商誉与形象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尤其对于顾客来说,企业形象能够提升顾客知觉价值、增加满意度并促进忠诚度(Chang&Tu,2005;Gronroos,2001)[14-15],“绿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形象(许英钒,2003)[16]。在企业形象相关研究日益增加之际,却少见讨论环境保护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实证研究,确有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飞快成长,在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却造成冲击,如何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永续的平衡点,是中国大陆企业必须思考与响应的课题(许英钒,2003)[16]。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大陆即开始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令与政策,以调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生存发展,目前中国大陆的环境保护政策以管控为主,有益于主动减少对环境的损害(Liu et al.,2010)[17]。在工业化不断发展下,中国大陆不仅有资源消耗过于迅速之虞,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削弱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在此情况下,急需企业主动展现社会责任,实行预应式的绿色管理,方能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孙宝连、綦振法、王心娟,2009)[18]。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大陆主要推行政策之一,促使绿色管理成为主要趋势;然而,近期针对中国大陆绿色管理进行的实证研究中,讨论者多以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驱动因子为题(李武威,2010;武春友、吴荻,2009;胡美琴、骆守伦,2008)[19-21],对于企业发展绿色管理后所促进或衍生的效益方面,其讨论相对缺乏。

以上述文献为基础,本研究主要探讨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发展的脉络关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检验变量间之关联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作为中国大陆企业发展与实施绿色管理之依据。

二、文献探讨与假说发展

本节依序探讨绿色管理、竞争优势与企业形象之定义与内涵,并透过过去文献探讨,建构本研究的各研究假说。

(一)绿色管理

企业生存的关键,愈来愈仰赖企业能否具有整体性与宏观性,企业不应只是关心企业本身的利益,更需考虑到顾客、员工、经销商、供货商和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想法(Chen&Hsieh,2008)[22]。这些关系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且大部分受过专业教育,他们有权利了解或涉略企业的环境信息,可要求企业必须对于环境需求有所正向响应,如绿色创新策略(Berry&Rondinelli,1998;Brooks&Sethi,1997)[9,23]。绿色创新是指有关绿色产品或程序的软件、硬件方面的创新,包括能源节省、污染防治、废弃物循环、绿色产品设计等管理实务(Chen,Lai,&Wen,2006),绿色管理与创新相辅相成。对于创意有迫切需求的中国大陆企业来说,绿色管理所带来的创新,将促成较佳的生产绩效与竞争优势,致使竞争者较难模仿。

除了各种利害关系人之外,管理者在企业绿色管理的执行与发展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管理者有责任去完成环境实务以及发展绿色创新策略,将组织中的环保理念导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这是相当关键的部分,因为在企业绿色管理的推行上,若无管理者的支持与鼓励,除了缺乏资金支持外,企业内部对于绿色管理的推行会感到困惑与疑虑(Cordano&Frieze,2000;Henriques&Sadorsky,1999)[24,5],因而造成绿色管理推行上的阻碍。过去十年以来,全世界各大企业愈来愈强调社会责任与企业活动的结合,因为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加企业与利害关系人的正向互动,使利害关系人对于企业道德义务具有更高的期望,进而促进产品信任、品牌忠诚与企业获利 (Demetriou,Papasolomou,&Vrontis,2010)[25]。但是,以往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对企业来说是无益的,试图尽量避免资源投资于环境事务,既使企业愿意投入资金于环境保护,他们通常是基于社会责任或被迫如此的作为(Chen,Lai,&Wen,2006)。然而,现今的管理观点则更多地将环境保护承诺作为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Berrone&Gomez-Mejia,2009)[11],因为管理者已体会与认识到绿色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诸多效益。

环境保护的问题与企业的运营密切相关,且影响力扩及组织中各个阶层,在此永续发展观念的趋使下,企业所专注的不只是当代的生存,更关心后代要如何发展(Marcus&Kai⁃ser,2006)[26],因此绿色管理的实施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趋势之一。污染的产生其实代表的是资源的无效运用(Porter&van der Linde,1995)[27]。企业减少污染、追求环境保护的作为,首要之务就是组织资源运用的最佳化,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绿色管理。企业绿色管理是指在产品生产、设计与配销的机制中,通过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的设备、方法或程序,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其常被视为一种帮助企业符 合 环 保 法 规 的 实 务 (Cabugueira,2004;Shrivastava,1995)[28]。这些实务包括诸如减少废弃物、需求面管理、环保设计与环境会计等(Berry&Rondinelli,1998)[9]、提升原物料的再次使用率、产品回收的妥善处理(Shrivastava,1994)[1]、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输入的替代资源(Christmann,2000)[12]等,皆为各大企业值得参考执行之方向。

今日企业所强调的绿色管理,是指除了遵守环保法规之外,还具有更积极性的意义。全世界的各大企业几乎都认知到,绿色管理不仅是顺应法规的防御性机制,更是组织持续前进的愿景,甚至是企业生存的理由(Marcus&Fremeth,2009)[26]。

许多中国大陆企业亦显示出对于环境议题的重视,并且尝试去促进企业的环境绩效(Liu et al.,2010)[17]。但在薛求知与高广阔(2006)[29]对中国大陆上海跨国公司的研究结果中发现,目前主动实施绿色管理以达到环境管理标准的公司并不多,仍有相当的成长空间,相关公司多仍采取被动应对的作法。中国大陆企业对于工业污染的控制与度量仅着重于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认为此互动关系是影响公司环境绩效的主因,却在实务执行上颇受限制(Liu et al.,2010)[17],若能在处理环境议题上更为积极主动,对于环境绩效的提升势必有所帮助。预应式的绿色管理在减少废弃物与预防污染方面,即超越了一般法规的需求 (Aragón-Correa&Ru⁃bio-López,2007)[30]。实行预应式绿色管理的中国大陆企业,视环境保护与维护为己任,不但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等基本限制或法规,更积极专注于整个产品生产流程的改进,因为这些企业已明白,预应式绿色管理在改善流程中,减少废弃物即表示支出的减少与效率的增加,专注于业务流程改进的绿色管理,就是达到企业生产力与环境保护二者相互平衡的最好方法。

(二)竞争优势

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应展现什么作为,以获取企业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领域欲探讨的核心议题(Cheng&Chang,2010)[31]。就资源基础(resource-based)观点而论,当企业拥有竞争者不易模仿、取代或交易的内部资源,可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Barney,1991)[32]。也就是说,内部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的生存若过于依赖外部资源,则企业绩效表现将可能是平庸的(Teng,2007)[33],因为较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掌控权与主动性。在政府环境保护的倡导与推行下,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要视产品特性与市场需求的适配(fit)程度,以及企业营销产品服务之环保特性的能力(Galdeano-Gomez,Cespedes-Lorente,Martinez-del-Rio,2008)[2]。综合以上,似已可看出中国大陆企业绿色管理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联性,实为值得深入探讨之议题。

当企业决定引进新的绿色科技,包括绿化的配销与运输系统,以及产品环保设计与程序等,可促成生产流程的改善和输入资源效率的提升,企业可因为成本(cost)的减少而获得竞争优势(Fraj-Andrés,Martínez-Salinas,&Matute-Vallejo,2008;Hart,1995)[34-35]。中国大陆政府对于企业绿色管理的发展具有监控与促进能力,政府对于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可提供优惠政策,减少企业在发展绿色管理上衍生的成本,非但有助于企业绿色管理之推行,亦有助于建立成本之优势(孙宝连、綦振法、王心娟,2009)[36]。Christmann(2000)【12】提出实证支持,企业预应式绿色管理与绿色创新的程度愈高,则成本优势的效益愈明显。除了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竞争优势的取得方面,学者亦提出许多正面看法,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一般源自于顾客认为产品是更有价值的,企业在将绿色观点融合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造就了产品的差异化(Galdeano-Gomez,Ces⁃pedes-Lorente,Martinez-del-Rio,2008;Shrivastava,1995)[1-2]。反过来说,鉴于顾客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中国大陆企业也愈来愈需要去实施绿色管理,以满足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厚植企业实力(孙宝连、吴宗杰,2010)[36]。综合以上,可了解中国大陆企业绿色管理实施所带的竞争优势,可能同时兼具成本降低与差异化的效益,实为中国大陆企业永续发展之实务。

竞争优势意指企业透过成功的策略,以占据竞争者不易模仿的地位与获得持续性的营业收入(Porter,1985)[37]。在过去几年以来,企业已见证了高度的市场变动,在中国大陆亦为如此,企业要得到成功,必须有能力比竞争者更快速地创新,包括: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新科技与产品以及开发新市场(Teng,2007)[33]。成功的策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在未来这些策略将立足于污染最小化、绿色产品设计与科技的协调运作(Hart,1994)[38],即绿色管理。预应式的绿色管理不仅让企业免于环境方面的罚责,并帮助企业取得新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Henriques&Sadorsky,1999)[5]。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企业在绿色管理方面的投资,可以在减少对环境冲击的同时,获得强于竞争者的优势(Porter&van der Linde,1995)[27]。绿色管理已成为中国大陆企业在组织内部(减少能源消耗)与外部环境(提升竞争优势)之间获得双赢成功的关键因子。由此,建立本研究假说一:

H1: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三)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的观念自古至今皆为学术研究喜爱的议题,在诸多企业功能中,尤其对于营销功能具有贡献,可以影响人员招募、公共关系以及销售等成效(Furman,2010)[39]。企业形象亦有助于影响顾客知觉服务质量(Gronroos,2001)[40]、促进购买行为(Hsieh,Pan,&Setiono,2004)[41]与提升竞争优势(Balmer&Stotvig,1997)[42]等,影响力不可谓不强,企业必须致力于展现正面的公共形象,才能拥有上述这些的效益。然而,企业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中国大陆企业常难以妥善管理。提到某家企业的形象,可能会联想到创新性、变动性、产品、服务、诚实性、信赖性、社会责任、投资价值、管理质量、助人、友善和保守性等,象征着一家企业非正式的文化(Dowling,2004)[43]。由于企业形象内涵的复杂性,既使中国大陆企业已投入相当之精力于形象改善或促进,仍无法保证企业形象在利害关系人眼中为正面者。

许多不同的角度或方式都可以影响利害关系人对企业的知觉,企业必须尽可能地想办法去向他们传达正向的信息,然而既使中国大陆企业可以使用方法去影响利害关系人的知觉,仍存在许多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影响他们对企业形象的感受(Gray&Balmer,1998)[44]。管理者必须有计划性地去管理企业形象,使企业正面形象持续地、一致地烙印在利害关系人心中(Tucker&Melewar,2005)[45]。在管理利害关系人的企业形象知觉时,绿色管理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观点,绿色管理常与社会责任作直接联想,愈强调绿色管理的企业,其企业形象通常愈佳。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由于他们较可能成为绿色创新的先趋,发展较多相关绿色产品,自然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并带来更多竞争优势(Hart,1995)[35],绿色管理与中国大陆企业形象之间应具有相当的关联性。

“形象”(image)意指人们态度与信仰的一种组合,其扮演着公共关系建立的重要角色(Baskin&Aronoff,1988;Wan&Schell,2007)[46-47]。企业形象亦为人们态度与信仰的集合,然而此集合乃专注于对某特定企业的判断,企业形象是组织成功的基础,常展现于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可以说,竞争优势是良好企业形象的结果之一(Demetriou,Papasolo⁃mou,&Vrontis,2010)[25]。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其努力的不只是获利,更关心社会大众的利益,因此,他们通常具有较佳的企业形象,进而有助于消费者品牌知觉、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与竞争优势,相关学者(Brammer&Milling⁃ton,2005;Sen&Bhattacharya,2001)[48-49]也支持此观点。许英钒(2003)[16]认为中国大陆企业应积极取得相关绿色认证,透过绿色认证的形象效益进入国际市场,在形塑产品绿色形象的同时,建立绿色竞争优势。Berry与Rondinelli(1998)[9]指出,预应式的绿色管理可以减少环保方面的抗争,提升正面的企业形象。Zhu与Sarkis(2006)[8]并认为在“绿色管理就是竞争优势”的观点中,这些具环保特质的生产运作流程,可以促进产品的创新以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而不仅是为了符合法规。由此视之,实行绿色管理的中国大陆企业,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所作所为,在不同利害关系人的心目中,形成一种善尽社会责任的沟通渠道,而有益于企业形象的建立。当中国大陆企业形象建立时,由于形象能够减少顾客消费疑虑与提升品牌正面观感,无形中亦发展出企业竞争优势。立足于此,建立本研究假说二至四:

H2:绿色管理对企业形象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3:企业形象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4:企业形象在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探讨,发展本研究假说与架构,运用结构方程模式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结构方程模式之特性在于其具有整合的效用,可将不同分析路径在同一模式中完成分析。本研究将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作以整合,以结构方程模式进行分析。

图1 研究架构

(二)研究工具

绿色管理题项系由研究者自行发展,经过8位专家的焦点团体访谈①与13位专家的模糊德怀术②建构而成。焦点团体访谈系针对绿色管理的题项内容进行讨论,以获得符合现况的题项,增加题项效度。模糊德怀术则在取得专家意见的收敛共识,题项解模糊值皆至少达到0.63。绿色管理变项经以上分析后,计有8个构面、24个题项,构面名称为“组织、管理与管理者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管理环境”、“作业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以及“企业的全球化与成长发展”,分析时以GM1—GM8表示。企业形象6个题项与竞争优势7个题项,则分别参考Javalgi et al.(1994)[50]与Porter(1985)[37]之研究,依据中国大陆产业特性发展与修饰而成,分别以CI1—CI6与CA1—CA7作为代表。所有题项以莱克5点量表(Likert 5-point scale)作衡量,在经过7位有关学者的专家效度检验后得以施测。在信度分析方面,绿色管理为0.97,企业形象为0.89,竞争优势为0.96,显示各变项之内部一致性良好。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企业的主管与员工,总计发放550份问卷,回收问卷为341份,有效问卷数为286份,有效回收率52%。其中,在性别方面多为男性,有147人,占51.4%;在学历方面多为大学或大专者,有188人,占65.7%;在服务部门方面以研发部76人较多,占26.6%;工作年资于5年以内者162人最多,占56.6%;职位以员工居多,有127人,占44.4%;产业类别以高科技业者85人较多,占29.7%;公司总员工人数为51~100人者居多,有77人,占26.9%。

四、研究结果

(一)常态性检验

为进行结构方程模式之最大概似法,样本必须符合常态性,也就是说,态势绝对值应小于3,峰度的绝对值应小于10(Kline,1998)[51]。本研究变项有三,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其态势与峰度如表1所示,可知变项态势与峰度皆符合Kline之标准,变项之分布为常态性。

表1 变项之常态性检验

(二)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1.测量模式

本研究采用二阶段模式进行分析(Anderson&Gerbing,1988)[52],先进行测量模式的检验,了解模式的潜在意涵后,再进行结构模式的检验。测量模式分析之摘要表如表2所示。在模式估计上,可由误差变异数为负值、β太接近1以及标准误太大作为违犯估计的检验(Hair et al.,1998)[53]。本研究之误差变异数皆为正值(0.12~0.43)、β未有太接近1者(0.69~0.92),且标准误都不大(0.04~0.11),显示本研究模式之估计值适当,可继续检视其他要项。本研究之适配度指标,Normed chi-square为 3.04,RMR 为 0.03,NFI为 0.90,CFI为0.93,SRMR为0.05,皆为可接受之数值。

表2 测量模式分析摘要表

本研究之β与R2分别大于Jöreskog与Sörbom(1989)[54]所建议的0.45与0.20,显示本研究各测量变项具有聚合效度,可以有效代表所属的变项,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平均变异数萃取在0.60~0.79之间,大于Fornell与Larcker(1981)[55]建议的0.5,显示本研究测量变项可以有效地衡量潜在变项的构念。组合信度则至少达到0.90,依Kline(1998)[51]所指出,代表本研究各潜在变项中的测量变项的内部一致性良好。最后,在区别效度方面,理论模式(潜在变项变异量设为1)的卡方值为724.57,各限制模式(潜在变项之相关依序设为1)的卡方值在1245.49~1740.31,卡方值之差异量介于520.92~1015.74,显示本研究模式之各潜在变项之间是可以区别的,并非是同一个构念。

2.结构模式

鉴于测量模式与结构模式为等同模式(equivalent mod⁃els),其估计值与适配指标值皆为一致,故不再赘述,直接说明本研究模式各影响路径的关系,如图2与表3所示。

图2 结构模式分析

表3 结构模式分析摘要表

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的β值为0.47**,绿色管理对企业形象的β值为0.54**,企业形象对竞争优势的β值为0.41**。单独考虑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的β值为0.69**,再加入企业形象的分析后,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的β值降为0.47**,仍达到显著水平。根据Barron与Kenny(1986)【56】所指出,自变项与依变项的直接效果为显著,在加入中介变项后,若自变项对依变项的效果为不显著,即为完全中介模式,若自变项对依变项的效果下降但仍达到显著水平,则为部分中介模式。据此,本研究模式符合部分中介模式的特性,企业形象在绿色管理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中介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在环境保护潮流下,企业绿色管理不只保护环境、善尽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并带来竞争优势,具有多面效益。就中国大陆企业来说,在经营获利与环境保护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方为永续经营之道。尤其,中国大陆人口多、车辆多、废弃物也相对多,新兴产业亦不断开发,如何发展一套能够以现有资源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管理实务,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本研究以文献探讨为基础,探讨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之关联性,以中国大陆企业的员工与主管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对于学术界与实务界将深具意义。

本研究假说有四,研究假说一(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获得支持,企业绿色管理的实行确有助于竞争优势的获取。Berrone与Gomez-Mejia(2009)[11]、Russo与Fouts(1997)[57]指出,企业可透过生产流程的改善,促进资源运用的最佳化,进而产生竞争优势。对于中国大陆企业经营来说,企业本身虽大都拥有良好的生产力,然而,竞争者亦为如此,若欲以量制价或规模经济产生竞争优势,是相对不易的作法。绿色管理兼具降低生产成本与提升制造效率之效用,在生产更多且消耗更少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独特的竞争优势。

研究假说二(绿色管理对企业形象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获得支持。Tucker与Melewar(2005)[45]认为企业应找出有效管理企业形象的方法,让利害关系人对企业具有正面的知觉形象。就此而论,研究者认为绿色管理就是建立企业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中国大陆企业的利害关系人接受过更多的信息与教育,也更了解什么是绿色管理,企业在绿色管理上的用心与努力,在利害关系人而言皆具加乘效果。Hart(1995)[35]更直接提出绿色管理可促进正面企业形象的观点。中国大陆企业绿色管理之实务,是履行社会责任之表现,有助于建立主管与员工对企业的正向知觉,身为企业成员的一份子将感到荣誉与使命,甚至主动向外界宣扬企业的这些良好实务,成为企业的活动式宣传。

研究假说三(企业形象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与研究假说四(企业形象在绿色管理对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效果)亦获得支持。企业形象在利害关系人心目中,具有诸如提升满意、促进购买和建立忠诚等功效,这些功效都是成功企业所展现的特性。企业特性与文化乃为竞争者难以模仿的项目,由企业形象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将更具独特性且较不易被取代。此外,Brammer与Millington(2005)[48]、Sen与Bhattacharya(2001)[49]指出,若企业实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愈高,则企业形象亦愈高,将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就本研究结果而论,中国大陆企业绿色管理已为利害关系人心目中的一种社会责任表现方式,有利于建立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对于中国大陆企业管理者来说,除了可以运用绿色管理的实施以直接产生竞争优势,亦可透过企业形象建立所带来的诸多效益,对企业竞争优势提供贡献。对于欲展现社会责任的中国大陆企业来说,绿色管理亦成为企业在发展或赞助慈善活动时的另一选择,也可以说,绿色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展现的“差异化”方式。

在研究限制与未来发展上,本研究在中国大陆进行问卷施测,近年来在学术领域颇有进行跨文化比较之趋势,后续研究者可运用本研究模式于不同文化或地区作施测,可了解文化或地区所造成之影响关系。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之不同企业员工与主管进行调查,然而,如同本研究所指出的,会影响企业绿色管理的利害关系人相当多元,未来或可以立足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角度来探讨绿色管理,如顾客、供货商、政府单位等,将有助于对绿色管理的多方了解。本研究亦提及,有许多管理或方式都可以影响一个企业的形象知觉,或可考虑将其他社会责任的作法与绿色管理一并纳入分析,了解绿色管理与不同社会责任活动对竞争优势之影响,藉由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权重高低来了解孰轻孰重。

[注 释]

① 焦点团体访谈为一种取得资料的质性方法,通常研究者会预先订定讨论主题,邀请对讨论主题具有洞见的相关学者提供意见并进行交流,以获得对讨论主题更深入的了解。

② 模糊德怀术为一种判断专家意见是否趋于一致的量化分析方法,一般而言,以题项之解模糊值大于0.6作为专家意见收敛与否的标准,若解模糊值大于0.6,即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左证。

[1]Shrivastava P.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183-200.

[2]Galdeano-Gómez E,Céspedes-Lorente J,Martínez-del-Río J.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spillover effects on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horticultural fir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8:1552-1561.

[3]Marcus A,Islam M,Moloney J.Youth bulges,busts,and doing business in violence-prone nations[J].Business and Poli⁃tics,2008,10(3):1-40.

[4]Buysse K,Verbeke A.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453-470.

[5]Henriques I,Sadorsky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1):87-99.

[6]Xie S,Hayase K.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measurement model and a new concept[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16:148-168.

[7]Slater J,Angel I T.The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ly linked strategie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A study of Malaysian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0,47:75-89.

[8]Zhu Q,Sarkis J.An inter-sectoral comparis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Drivers and practic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472-486.

[9]Berry M A,Rondinelli D A.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 new industr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2):38-50.

[10]González-Benito J,González-Benito O.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J].Omega,2005,33:1-15.

[11]Berrone P,Gomez-Mejia L R.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An integrated agency-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52(1):103-126.

[12]Christmann P.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663-680.

[13]Chen Y S,Lai S B,Wen C T.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331-339.

[14]Hart S L.Beyond greening: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2):67-76.

[15]Chang C H,Tu C Y.Exploring store image,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Tai⁃wanese hypermarket industry[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5,(7):197-202.

[16]许英钒.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绿色管理[J].商业研究,2003,(8):33-34.

[17]Liu X,Liu B,Shishime T,You Q,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91:1707-1717.

[18]孙宝连,綦振法,王心娟.企业主动绿色管理战略驱动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10):81-84.

[19]李武威.我国航空工业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11-114.

[20]武春友,吴荻.市场导向下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形成路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6):111-120.

[21]胡美琴,骆守伦.企业绿色管理影响因素——基于在准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66-70.

[22]Chen Y G,Hsieh P F.A service-based view of porter’s mod⁃el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1):38-53.

[23]Brooks N,Sethi R.The distribution of pollution: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sure to air toxic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32(2):233-250.

[24]Cordano M,Frieze I.Pollution reduction preferences of US environmental managers:Applying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627-641.

[25]Demetriou M,Papasolomou I,Vrontis D.Cause-related mar⁃keting:Building the corporate image while supporting worth⁃while causes[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0,17:266-278.

[26]Marcus A,Kaiser S.Managing beyond compliance:The ethi⁃cal and legal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M].Garfield Heights,OH:North Coast Publishers,2006..

[27]Porter M E,van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97-118.

[28]Cabugueira M F M.Portuguese experience of voluntary ap⁃proach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J].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15:174-185.

[29]薛求知,高广阔.跨国公司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上海部分跨国公司为例[J].管理世界,2006,(6):106-112.

[30]Aragón-Correa J A,Rubio-López E A.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Myths and misunderstanding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357-381.

[31]Cheng S L,Chang H C.Cognitive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67-40.

[32]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33]Teng B S.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A resource-based approach towar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44(1):119-142.

[34]Fraj-Andrés E,Martínez-Salinas E,Matute-Vallejo J.Fac⁃tors affec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Spanish in⁃dustrial fir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8,18(8):500-514.

[35]Hart S L.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986-1014.

[36]孙宝连,吴宗杰.企业主动绿色管理战略动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75-77.

[37]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Gr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38]Hart S.How green production might sustain the world[J].Journal of Northwest Environment,1994,10:4-14.

[39]Furman D M.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image:A historio⁃graphic approach to a marketing concept[J].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10,13(1):63-75.

[40]Gro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18(4):37-45.

[41]Hsieh M H,Pan S L,Setiono R.Product,corporate,and country image dimensions and purchase behavior:A multi⁃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251-270.

[42]Balmer J M T,Stotvig S.Corporate identity and private bank⁃ing:A review and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7,15:169-184.

[43]Dowling G R.Corporate reputations:Should you compete on you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4,46:19-36.

[44]Gray E R,Balmer J M T.Managing corporate image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695-702.

[45]Tucker L,Melewar T C.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The threat and manageability of anti-corporatism[J].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5,7:377-383.

[46]Baskin O,Aronoff C.Public relations:The profession and the practice(2nd ed.)[M].Dubuque,IA:Brown,1988.

[47]Wan H H,Schell R.Reassessing corporate image:An exami⁃nation of how image bridges symbolic relationships with be⁃havior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2007,19:25-45.

[48]Brammer S,Millington A.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philan⁃thropy: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1:29-44.

[49]Sen S,Bhattacharya C B.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225-243.

[50]Javalgi R G,Traylor M B,Gorss A C,et al.Awareness of sponsorship and corporate imag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4,23:47-58.

[51]Kline R 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New York:The Guilford,1998.

[52]Anderson J C,Gerbing D W.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411-423.

[53]Hair J F,Anderson R E,Tatham,R L,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UK,1998.

[54]Jöreskog K G,Sörbom D.LISREL 7: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M].Chicago:SPSS,1989.

[55]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39-50.

[56]Bar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173-1182.

[57]Russo M V,Fouts P A.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534-559.

猜你喜欢
关系人企业形象大陆
企业形象策划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浅谈证据保全公证中如何保护利害关系人的个人隐私
企业关系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
企业关系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研究
利用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利害关系人
冰之大陆
维护企业形象 反击国外“专利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