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含森: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探索者

2012-07-17 08:32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1期
关键词:稳定型中医学学说

本刊记者 王 涵

在网络上点击好大夫在线,进入赵含森医师的主页,引人注目的除了诸多患者的感谢,就是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座右铭——“人的一生就像在海中不停航行的船只,历经风浪,怎能没有损伤?医生的任务就是保驾护航!”以一颗赤诚之心,服务患者健康,是赵含森始终不渝的目标和追求。

约访赵含森,几经周折,科研的紧张、临床的忙碌都让他的时间表安排得过于紧凑。然而,在访谈中,他的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对于中医学的热爱,对于患者的关切。

198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的赵含森,一直对中医学有着痴迷的热爱。先后从事内科临床和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师从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在内经文献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获得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学位。

尽管开展文献研究锻炼了赵含森独立思考和理论研究的工作能力,但是他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临床。在他看来,临床才是医生的前沿阵地。2001年,他凭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拜入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门下,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心血管科工作,并从事中医心血管病的临床、科研工作。

如果说师承张灿玾教授,让赵含森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那么,在陈可冀院士身边,赵含森则走向了中医的临床实践。“陈老师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他虽然已逾古稀之年,仍然非常勤奋,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果断的处事风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医大家的风范,看到的是德‘医’双馨的导师形象。他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思想和实践都深深影响着我。”赵含森如是说。

实际上,一路走来,赵含森已经成长为一位中医发展的探路人。目前,由他主持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中医六郁学说研究‘六郁同治’法对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已经启动。据介绍,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严重类型,是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赵含森教授根据抗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心肌供血等多种作用机制,结合现代有关文献报道,提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六郁相关学说。他告诉我们,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六郁相关学说,可以应用于中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体系。首先,这一学说与中医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心胃同治理论、痰瘀相关理论、气血相关理论一致;其次,六郁相关学说强调多因素致病,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而且与现代医学有关不稳定心绞痛的多因素致病说一致。此外,从火郁立论,应用或配用清热泻火解毒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中医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的新领域,应予充分重视。目前,这一课题还在进展中。

众所周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类疾病已经超过癌症跃居目前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并逐渐呈现年轻化、死亡率高的特点,其早期预防与治疗成为备受医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作为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含森的心愿就是患者的康复。他说:“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很多患者已经用尽了西医的方法,比如冠心病,装了好几个支架,但是心脏还是不舒服,一走路就疼,或者自己不能走路和活动,生活质量特别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显示出来了。临床中,我们可以辨证施治,结合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的理解以及古人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并获得病情的好转,缓解疾病症状。”

赵含森教授还表示,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开放的学科,她不仅在古代能吸收当时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为医学所用,在现代亦吸收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知识来丰富学科的发展。近年来,赵含森一直致力于中医继承和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工作。目前,已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以“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为基本模式,深入研读中医经典,不断学习现代医学技术,有机结合,兼收并蓄,探索中医继承和发展之路。与赵含森教授对话,让我们看到中医发展的光明未来,也看到诸多患者康复的希望。

猜你喜欢
稳定型中医学学说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