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高层转喻:基于现代汉语间接拒绝的探讨

2012-07-24 04:02陈香兰
外国语文 2012年5期
关键词: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言语

陈香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1.引言

自从言语行为理论诞生以来,拒绝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的重视,研究已有近20多年的历史。国外学者侧重研究拒绝文化对比和拒绝语用策略(Beebe&Takahashi,1990;Brown& Levinson,1987;Turnbull& Saxton,1997;Liao &Bresnahan,1996;Guidetti,2000;Zhang,2004)。国内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也基本集中在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李家玉,2004)和英汉对比(王爱华,2001、2005;吴建设,2003;姚俊,2003)上,近几年也有探讨间接拒绝的礼貌问题和原型范畴及间接拒绝的心理顺应性等,但对拒绝言语行为的思维机制研究并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存在转喻思维(Mendoza&Otal,2002),他们的研究主要论证间接言语行为的意义获得可以用转喻来解释,而且把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归类为高层转喻(Mendoza&Otal,2002)。这些研究主要在指令类、承诺类和表达类中进行,对其他言语行为如间接拒绝,并没有做深入的分析。那么,在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转喻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转喻如何操作?有什么规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以话剧为语料,探讨现代汉语间接拒绝中的转喻思维情况。

2.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重新分类

拒绝是对请求、建议、邀请和提议等的回绝,拒绝是一种行为,传递的是一个与对方期待相反的信息。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和面子,说话者常常采用一些间接拒绝策略来缓和人际关系。在言语交际策略下的拒绝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间接言语行为,就目前对拒绝的研究来看,对拒绝的分类还是很模糊,有些学者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情况过于复杂,难以给予分类(何兆熊,1984、1988),能得到公认的拒绝分类是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

我们认为拒绝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行为的(比如摇头),也可以是零形式(即不作回答)。用语言表达的拒绝又可分为:有否定词的直接拒绝、没有否定词说出原因的间接拒绝和往顾左右而言他的间接拒绝 后两者为常见的间接拒绝。

以上我们对拒绝的划分如直接、间接、有言和无言,对拒绝行为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划分方法基本上属于对拒绝的静态观察,是从语言形式和功能角度出发的。我们认为语境对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判断以及思维操作都十分重要,因此,对拒绝的分类必须考虑语境,在动态语境中才能把握是否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同一句话“吃饭了吗?”在一些语境下属纯粹疑问,在另一语境下,属间接邀请一起吃饭。可见,应该把语境考虑进去,这样划分和讨论间接拒绝更有意义更真实。

把语境考虑进来,必然要考虑上文建议、请求等的内容,以及其直接与间接性,这样才能在语境中把握是否为间接拒绝。我们发现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前文的邀请、建议、请求、提议本身是直接的,而回答采用间接拒绝,这种间接拒绝我们称其为狭义间接拒绝;另一种情况,前文本身就是间接的,而回答也采用间接拒绝,这种间接拒绝我们称其为广义间接拒绝。这样,我们可以从前文的直接与否对间接拒绝做一分类,间接拒绝的分类如下。

由于被拒绝的句子可能是直接的建议、邀请、请求和提议,也可能是间接的或者劝说性的,而拒绝方式又可能是直接与间接,同时,也需要考虑间接请求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比如请求在一定语境下可能是一个一般的陈述或者是一个纯疑问,这样,讨论拒绝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2.1 狭义间接拒绝

狭义间接拒绝是指听话人针对说话人提出的直接请求、邀请、要求、提议和建议及疑问等所做出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1)A.我和你一起做饭吧。

B.你是客人怎么好意思让你做呢?(2)曾文清:哦,天哪,请你老实说了吧。你的真意是怎么回事,我不是外人,我跟你相处了二十年,你何苦这样?

曾思懿:(拿出方才愫方给曾文清的信,带着嘲蔑)哼,她当我这么好欺负。在我眼前就敢信啊诗啊地给你递起来。(突然狠恶地)还是那句话,我要你自己当着我的面把她的信原样退给她。

曾文清:(闪避地)我,我明天就会走了。

(曹禺《北京人》)

例(1)中,说话者直接提议“我和你一起做饭吧”,该提议对听者是有益的事情,是直接的请求,但听者并未接受,而是间接拒绝了对方,“你是客人怎么好意思让你做呢?”该拒绝是对直接请求做出的间接拒绝,属于狭义的间接拒绝。例(2)中,妻子面对丈夫曾文清和表妹的暧昧关系,用命令的口气对其丈夫提出直接要求。曾文清的拒绝“(闪避地)我,我明天就会走了”,是答非所问的拒绝,属于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诸如此类的间接拒绝,我们把它称为狭义间接拒绝。

2.2 广义间接拒绝

如前所述,有时前句的请求、邀请、提议和建议在语境中本身就是间接的,回答也是间接的,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广义间接拒绝。

(3)彩玉:对啦,《水门汀》,你现在觉得黛莎那样的女人怎么样?

匡复:(不语)

彩玉:你跟我讲的许多故事里面,不知怎么的,我老也忘不了黛莎,也许……

匡复:(拦住她)彩玉,您别说啦,我懂得您的意思,可是……

彩玉:我当然不能比黛莎,可是你不是说,永远永远地要使我幸福吗?只要你活着。

匡复:……彩玉:(进一步地)你说,我不能学黛莎吗?像那小说里面一样,当她丈夫回来的时候,……

匡复:(惨然)可是,你可以做黛莎,而我早已不是格莱普啦,黛莎再遇见她丈夫的时候,她丈夫是一个战胜归来的勇士,可是我(很低地)已经只是一个人生战场的残兵败卒啦。

(夏衍《上海屋檐下》)

在这个例子中 彩玉与她丈夫匡复分离了十多年之后相见,彩玉想与匡复重新一起生活,但由于现在彩玉与别人已经同居,所以用间接的方式试探匡复的态度,而匡复也不忍心拒绝她,所以用间接的方式回答。

间接请求:

(1)对啦,《水门汀》,你现在觉得黛莎那样的女人怎么样?你跟我讲的许多故事里面,不知怎么的,我老也忘不了黛莎,也许……

(2)我当然不能比黛莎,可是你不是说,永远永远地要使我幸福吗?只要你活着。

(3)(进一步地)你说,我不能学黛莎吗?像那小说里面一样,当她丈夫回来的时候,……

间接拒绝:

(1)匡复:(不语)

(2)匡复:(拦住她)彩玉,您别说啦,我懂得您的意思,可是……

(3)匡复:……

(4)匡复:(惨然)可是,你可以做黛莎,而我早已不是格莱普啦,黛莎再遇见她丈夫的时候,她丈夫是一个战胜归来的勇士,可是我(很低地)已经只是一个人生战场的残兵败卒啦。

匡复对彩玉的每一个间接请求的回答都是间接拒绝,属于广义间接拒绝。

3.间接拒绝高层转喻思维与语境限制

在认知语言学界转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和普遍的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1980),间接言语行为的意义获得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在汉语间接拒绝中,应该有转喻思维。间接拒绝中的转喻不同于指称转喻,不是直观的用“新手”来指代“人”那么简单,而是更为抽象、不容易被轻易直观发现的思维方式。因此,间接拒绝中的这种抽象的转喻属于高层转喻思维(陈香兰,2008a)。从前面讨论得知,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即具体的语境下,那么,间接拒绝转喻操作在具体语境下会是什么情况呢?

3.1 语境与转喻思维的存在

在此我们进一步观察语境对间接拒绝的作用,观察从两方面进行:语境对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确认的作用;语境对其转喻思维操作上的作用。

(4)曾思懿:咦,商量我们说的这件事啊?(认定自己看穿了曾文清的心思,讥刺地)我可不是小孩子见糖,心里想,嘴里说不要。我这个人顶喜欢痛痛快快地,心里想要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我可不爱要吃羊肉又怕膻气的男人。

曾文清:(厌烦)天快亮了,你睡去吧。

(曹禺《北京人》)

例(4)中,曾思懿对其丈夫曾文清和其表妹的暧昧关系十分生气,对其丈夫没完地发牢骚,而其丈夫曾文清又没有办法让她平静下来,心里非常苦闷,他实在无法忍受妻子的责骂。在例(4)语境中,“天快亮了,你睡去吧。”是劝说也是间接拒绝,如果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再是间接拒绝而是完全的提议。这样,是否是间接拒绝很大程度上与语境有关。此例在现有语境下被认为是间接拒绝,那么其转喻思维是什么状况呢?“睡去吧”转指“别说了”,因为“别说了”是睡觉的一部分;而“别说了”又转指“别牢骚啦”,“牢骚”是“说话”的一种方式,“别说了”是整体,“别牢骚啦”是部分,存在双转喻操作,具体转喻操作如下图,属于认知域缩减的转喻思维。

图4 拒绝的双转喻操作

这个例子说明语境既对判断是否是间接拒绝起作用,又对转喻的具体操作起限制作用,使得转指的内容能够具体达意。

3.2 语境对转喻所指的影响

语境不仅对确定间接拒绝有影响,而且对所转指的对象也有影响,我们继续观察下面的例子。

(5)慈禧太后:传话出去,让他们都老实点,说老佛爷不见,乖乖儿地给我回克!

光绪皇帝:慢点儿。(跪下来)亲爸爸。

[寇连材停住]

慈禧太后:怎么着?

光绪皇帝:你还是见见他们吧,他们会详细地报告您,一个什么金玉均的在上海被刺,驻朝鲜总督袁世凯怎么解决,日本怎么出兵不退,现在成了什么局势……

慈禧太后:李鸿章不是在跟他们办交涉么?

光绪皇帝:亲爸爸,从鸦片战争起,我们受洋人的气真受够了!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打进京都,害得您跟先皇逃到热河去……

慈禧太后:那时我年轻,还没你呢!

光绪皇帝:亲爸爸,我们总是交涉交涉,结果总是割地赔款,他们不讲理!

慈禧太后 那么你就想让我也主张打

光绪皇帝:亲爸爸,以前他们都纳贡称臣,现在没有一个不欺侮咱们的!

(杨村彬《清宫外史》)

例(5)中,光绪皇帝主战,不同意慈禧太后主和,光绪皇帝用“慢点儿”的话语,对慈禧太后传令让大臣们退下进行了间接拒绝,该拒绝存在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表层的“慢点儿”是对慈禧太后不见大臣,让他们退下去所做出的间接拒绝行为,但在深层反映了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太后一味求和的做法的看法,因此话语深层拒绝的是慈禧太后的不战行为,紧接着后面的话语提出发动战争的理由,使得“慢点儿”的真实意图即拒绝更为明显。如果没有足够的语境,比如没有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太后一味求和的语境,那么肯定没有第二步的深层思维,只能思考表层的“慢点儿”是指慈禧太后不见大臣之事,这说明语境对话语所指即转喻所指有着重要影响。该语境中,语境使得人的理解不会停留在表层的“让大臣们离去”而是进一步转到“主和不战的”的限制作用。可见,言语行为的确定和所指都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

(6)外面的声音:(转了口气)好,也好,我就走,(又急切地)可是你先打开窗门,叫我……

鲁四凤:不,不,你赶快走!

[外面的声音:(急切地恳求)不,四凤,你只叫我……啊……只叫我亲一回吧。]

鲁四凤:(苦痛地)啊,大少爷,这不是你的公馆,你饶了我吧。

[外面的声音:(怨恨地)那么你忘了我了,你不再想……]

鲁四凤:(决心地)对了。(转过身,面向观众,苦痛地)我忘了你了。你走吧。

(曹禺《雷雨》)

例(6)中,当天晚上,四凤所有的家人都心情极坏,四凤的哥哥挨了周萍的打,四凤母亲反对四凤再与周家有任何联系,在这样的语境下,四凤对周萍的乞求“啊,大少爷,这不是你的公馆,你饶了我吧。”成为间接拒绝。如果离开语境,该表达也决不是间接拒绝,而是乞求。如同上例,该间接拒绝也是在语境中产生 语境对该言语行为是否是间接拒绝起了决定作用,同时也决定是否存在转喻思维。在这里“(苦痛地)啊,大少爷,这不是你的公馆,你饶了我吧。”激活了求你这次“依着我”,而进一步指向“你别进来”。该例的转喻操作为多域操作:“饶了我”转到“依着我”再转到“别进来”如下图:

图6 双转喻操作

大量的分析(陈香兰,2008a,2008b)表明,间接拒绝中转喻不仅属于高层转喻,而且具有双映射操作的特点。

4.间接拒绝中的转喻链

间接拒绝既要达到拒绝的目的,又要维护对方的面子和双方的关系,因此间接拒绝常常具有多样性,而且常常跟随着一些对拒绝的解释。这样,在普遍存在转喻思维的条件下,转喻思维操作形式存在多样性,我们称其为转喻变体形式(陈香兰,2008b),下面我们观察间接拒绝的转喻操作变体形式。

4.1 间接——直接的拒绝转喻链

间接拒绝有时不是一句话能完成,而是通过多个话轮来完成,而且拒绝的过程也是多样的,从直接到间接、从间接到直接等,由间接到直接的拒绝情况往往是说话者不想伤害对方,先用比较远距离的间接方式拒绝,遇到对方追根问底,或者不明白说话者意图,在此情况下,听者的话语常常出现由间接度大的拒绝转向间接度小的拒绝,甚至转向直接拒绝。

(7)大鸡陆:(勇敢地吞了一口口水)我爱你!

小 蝶:……(转头望大鸡陆)

大鸡陆:我……我,一直放在心里,一直想说,小蝶,我——

小 蝶:(对大鸡陆)我们是好朋友,大鸡陆:(失望)我还以为这么多年应该有些进展罢,我想……

小 蝶:(打断他)我不想结婚,我……我不可以放弃我的……

大鸡陆:我不是说你一样可以出来唱歌吗!

小 蝶:没有人会捧一个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歌星,他们……

大鸡陆 借口

小 蝶:那么你要我怎么说?

大鸡陆:……

小 蝶:(良久)我不想伤你的心呀!嗯?

[大鸡陆颓然若失,一杯苦酒饮下,默默无语。]

(杜国威《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小蝶开始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大鸡陆对她的求爱,先用远距离的间接拒绝“我们是好朋友”,但大鸡陆不死心,想继续争取,迫使小蝶改变间接度,将拒绝之意表达为近距离间接拒绝,“我不想结婚,我……我不可以放弃我的……”一件拒绝事情通过给出多个理由来完成拒绝,该间接拒绝是一个连续的话语过程,存在转喻链。

在我们的认知背景中 我们是好朋友 与 不会结婚相连”,“我们是好朋友”作为拒绝来说,比较远地偏离了话语中心“不接受对方的求爱”,在这里“我们是好朋友”只限制在朋友范围。但大鸡陆没有因为这个拒绝而灰心,因此,小蝶选用近一点距离的间接拒绝,与之相比,“我不想结婚,我……我不可以放弃我的……”作为拒绝原因,但又考虑到对方的面子,给予不断的解释。在大鸡陆一在的追问下,解释的原因转变为更近距离的间接拒绝,“没有人会捧一个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歌星,他们……”,以至最后采用直接的方式“我不想伤你的心呀!嗯?”整体上讲,这些解释的间接度逐渐减小,形成层层递近关系,而这些转喻之间是整体拒绝事件内不同层次的间接拒绝。

图7 转喻链分解图

图8 转喻链整合图

在这些给出原因的解释中,存在上面三个转喻思维,“我不可以放弃我的……”转指“不能结婚”、“没有人会捧一个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歌星,他们……”转指“不能结婚”、“我不想伤你的心呀!嗯?”也转指“不能接受求婚”,整个事件域中,这三转喻形成一个转喻链。

4.2 直接——间接的拒绝转喻链

与前一种情况相反,在直接到间接的拒绝表达中,说话者一开始就直接或比较直接地表达了拒绝之意,但转而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和双方之间的关系,既而对其拒绝行为做出补充说明,给出其原因等,以此缓和拒绝带来的尴尬。

(8)李大爷:(看见医生们)同志们,火烧眉毛了,你们也来给帮帮忙吧。

秦文佩:我们能帮什么忙?

李大爷:抢收嘛,马上要下雨,稻子不赶快割下来,就要烂在地里了。

秦文佩:这……

刘 翔:对不起,我们没有人。

李大爷:没有人?你们不是人啊?

刘 翔:(抱歉地)我们也不能去下田啊!

[罗舜德挑担子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就是序幕中那个挑担子的青年。十年不见,身材更魁梧了,但还是那么质朴,那么平易近人。他穿着一条已经褪成白色的军裤,一件蓝老布中式上衣,光着头,脚下穿一双草鞋。担子的一头是两只大木箱子,一头是一些行李杂物,箱子上画着酒杯,写着“轻放”和“勿倒置”的字样。]

李大爷:不下田,粮食收不回来,大伙儿都得喝西北风!

秦文佩:哎呀,老大爷,您可不能这么说,我们不是不去,是不会呀!

李大爷:不会,你们吃饭会不会?

罗舜德:哎,李大爷,别急,我去。

(王炼《枯木逢春》)

此例中,“对不起”已经表明了拒绝态度,是直接的拒绝表达,而后又补充“我们没有人”、“我们也不能下田啊!”、“我们不是不去,是不会呀!”都表示对拒绝行为的解释,他们分别可以和话语中心“下田”形成转喻关系,我们把同一事件中的这三个转喻关系放在一个图中表示,整体为拒绝的转喻多域操作,其中由三个转喻构成转喻链。如下图。

5.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究间接拒绝的分类和其转喻思维机制,我们将前人没有多给予考虑的语境因素考虑进来,对具体转喻操作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间接拒绝的影响。通过分析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转喻操作,我们可以看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确实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其转喻操作最突出的规律是转喻多域操作。虽然我们分析的情况很有限,但基于考虑语境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多域操作的规律也具有普遍性。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Beebe,L.,Takahashi,S.& R.Uliss-Weltz.Pragmatic TransferinESLRefusals[C]//R.Scarcella,E.Anderson andS.Krashen.Onth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aSecondLanguage.Cambridge,MA:NewburyHouse,1990:57.

[2]Brown,P.& S.Levinson.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1987.

[3]Ibá ez,RuizdeMendozaFrancisco,J.& J.L.OtalCampo.Metonymy,Grammar,andCommunication[M].Albolote,Granada:Compares,2002.

[4]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5]Liao,Chao-chin.andMaryI.Bresnahan.AContrastive PragmaticStudyonAmericanEnglishandMandrainRefusal Strategies[J].LanguageScience,1996(18):703 -727.

[6]Michele,G.PragmaticStudyofAgreementandRefusal MessagesinYoungFrenchChildren[J].JournalofPragmatics,2000(32):569 -582.

[7]Turnbull,W.& K.L.Saxton.ModalExpressionsas FaceworkinRefusalstoComplywithRequests:IThinkI shouldSay“No”RightNow[J] .JournalofPragmatics,1997(27):145-181.

[8]Xinhong,Zhang .ThePragmaticsofChineseRefusals:anA-daption-BasedApproach,UnpublishedDoctorialDissertation[D].Guangzhou: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2004.

[9]陈香兰.高层转喻研究[J].外语教学,2008a(6).

[10]陈香兰.言语行为类型转换与转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b(1).

[11]董晓燕.汉英拒绝策略对比[D].曲阜师范大学,2004.

[12]何兆熊.语言的间接性[J].外国语,1984(4).

[13]李家玉.英汉拒绝言语策略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4.

[14]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15]王文琴.论间接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制约范围[J].南京师大学报,1998(1).

[16]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7).

[17]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Painting the Buddha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京剧武生的机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京剧武生的机敏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