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2012-08-02 08:00桑士达
浙江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浙江人才建设

□文/桑士达

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具体当围绕文化建设的“大德、大作、大业、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浙江省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切实抓好中央和省委《决定》的贯彻落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文化强省建设新高潮,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使浙江成为文化建设的典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适逢其时

新形势新任务下,浙江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我省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省委准确分析了推进文化强省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从质和量、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更高要求。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强省”较之于文化“大省”,无论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讲,既须有文化建设“质”的飞跃、“量”的扩张,又须有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文化带动力的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就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更加到位、文化精英人物大量涌现、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事业更为兴旺,文化发展更为平衡、人民群体享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从着眼点讲,文化建设的最大成效、最终结果,应该是也一定是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升,而不能搞“精英文化”,即少数人着忙、为少数人享用。从落脚点看,文化建设要对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对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既要着眼经济效益、更要着眼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引导人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面,只有人的文化素质实现较大的提升,发展才不至陷入“文化瓶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文化是为了人民,文化成果须由人民共享。无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都要坚持文化建设上的“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力戒重“经”轻“文”、重“技”轻“艺”的现象,力戒把文化建设仅仅搞成单纯的文化产业,同时坚决不让低俗、庸俗和黄色、灰色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舞台。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内外比较中奋发前行。师古才能开新。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诞生于吴越大地或与浙江有特殊姻缘的古今文化和科技大家灿若晨星、不胜枚举。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籍文化精英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籍人士约占1/5。他们在哲学、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彪柄史册的重要贡献。这是祖国的骄傲,更是浙江的骄傲,他们为我们增强了再创文化辉煌、再写历史华章的底气和信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国内看,文化的自觉自信兴起了此起彼伏的文化建设新潮。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力吸引高精尖文化人才。兄弟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等以更优的发展环境、更高的工作待遇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科技人才;2011年4月深圳启动引进全球优秀人才的“孔雀”计划,未来五年将每年最高投入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市的增速年均超过20%,占GDP的5%以上,成为当地新的支柱性产业(蔡武《辉煌的成就宝贵的经验》)。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1056.09亿元,占GDP的3.8%。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加速。

几点思考和建议

文化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物之邦”的浙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优势明显、文化发展基础良好,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我们要加深认识,“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等“五位一体”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的独特作用;要加深认识,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具体当围绕文化建设的“大德、大作、大业、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解放思想,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大飞跃,就不会有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是以思想精神为特征的,最需要有多元的思维和创作的自由空间。浙江经济建设走在前列,文化建设也一定要跑在前面,首要的是要以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和推力,用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推进文化工作。关键是通过“顶层设计”和文化理论创新,进一步破除不合事宜、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旧思维、旧体制、旧框杠,大胆推进理念意识、体制机制、形式载体、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营造开放开明、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人文类民间组织注册登记门槛,为其“松绑、放权、扶持”;进一步扶植文化优秀人才,对有潜力的人才可否经申报批准,常态性地给予创作和研究上的一定保障,不求近效而许可“十年磨一剑”;进一步做好文化团体、文化人才的使用、服务、激励工作。

第二,唯才是举,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特别是名家大师。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所在。目前浙江省领军型文化人才不多,人才在本地发展比在外面发展要逊色;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把根留住”,“孔雀”南飞北走时有所闻。创新育才、用才、引才、擢才、留才的机制,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人才洼地还当更上层楼:一要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团体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粗略计:目前全省现有文化类团体450多家,仅省科协拥有会员16.3万人;省文联隶属的12个文艺组织拥有会员1.8万人,在浙全国会员近4000人。须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用活用好“存量”文化和科技人才。二要不拘一格地培育选拔优秀文化人才。最紧要的是改革遴选和任用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路径和办法,特别是从中青年里发现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决摒弃门户之见,不搞论资排辈、不问英雄出处、不置条杠门槛,既要青睐“浑身是刺”的“乔布斯”式人物,又要重视在攀登文化科技高峰途中“术有专攻”的“屠呦呦”式人才;同时,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三要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培养高端文化人才的“摇篮”功能。目前,浙江拥有人才资本总量近490万人,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省在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为167人,明显低于江苏省的214人。其原因主要还是浙江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列入高校“211”工程的只有浙江大学一所,很多尖子生只好舍近走远外出求学。故此,当在发挥已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和省外境外高校的战略合作外,从长计议、尽早筹谋,加快培育若干所创新型大学。

第三,弘扬文明,着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文以载道”,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強省建设,就须下大力抓好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浙江向是华夏出文豪最多的省份,出当代文化大家世人翘首以待。建议浙江省在文化人才培养和作品的奖励等方面,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策措施、奖评标准等上有一个大的改革和创新,使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贯彻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激励广大文艺家、作家更加自觉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且能留传下去的精品力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深入推进浙江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十大计划”的实施,着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把浙江省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发展的典范。

猜你喜欢
浙江人才建设
人才云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