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2012-08-07 07:18周亚拿罗漫
老区建设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

周亚拿 罗漫

[提要]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自2005年7月21日起,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人民币自2005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也一直表现出上升态势。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和升值的大趋势使得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汇率传递

[作者简介]周亚拿(1993—),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罗漫(1992—),男,山东大学数学院学生。(山东济南250100)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高度相似。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而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日本便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从传统的理论分析来看,日元的升值必然会导致日本出口价格的相对上升和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进而使日本的商品出口减少而进口商品增加,由此美国便能缓解贸易逆差的困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日本的出口并未因升值而减少。日本的历史与我国目前的状况非常相似,由此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汇率的传递效应的分析。

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发展和扩充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他提出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各国之间的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市场完全竞争、各国价格体系和制度相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幅度全都相同并且不考虑各种关税和其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假设购买力平价理论仍然成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该成正向相关关系,那么目前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现象明显,人民币币值应该降低,相应的汇率(直接标价法下)应该上升,而与此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却一直在稳步上升,与传统的理论表现出背离。

本文主要研究自2002年1月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辅之以汇率对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计量回归,通过计量分析得出比较客观且符合实际的数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使之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汇率传递效应理论分析

(一)国外文献的主要观点和分类

国内外的研究都同意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这一观点。根据价格调整程度总是不能与汇率变动程度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事实,“依市定价”(pricing-to-market)这一观点被提出。Krugman(克鲁格曼)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讨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价格歧视及定价行为。“依市定价”以市场分割为理论基础,假设市场分割现象并不存在,那么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一旦差别价格产生,那么随之产生的套利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差别价格使之趋向于一个均衡价格。而经济现实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别价格是存在的。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商品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完全竞争假设不能实现。因此,Krugman认为,在市场分割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厂商由于各自经营目标、不同市场的供求状况或者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经济和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差别定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是汇率传递的影响因素。

Dornbusch(多恩布什)(1987)对汇率的不完全传递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他将博弈行为引入考虑范围,用博弈论的知识来探讨厂商定价的问题。他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汇率和价格》里指出,贸易品市场是否分割,进口品和国内产品的替代程度及市场组织形式是影响汇率变动导致相对价格变动程度的三个因素。Dornbusch对不同行业组织模型进行分析表明,汇率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的同质性、可替代性、市场份额和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市场力量等。他的汇率超调模型表示,金融市场上的调整比商品市场的调整更快。假设一国的利率下降,其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引起本国货币的贬值和实际汇率的贬值,而贬值幅度过大超过了利率降低的影响,此谓“超调”。产品市场价格缓慢上升,在预期本币将升值的影响下,资本吸引力上升,导致资本大量流入,从而本国货币升值且实际汇率升值,在长期的变动与调整中逐步趋向均衡,最终导致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的上升。

Robert?C?Feenstra(罗伯特?C?芬斯特拉)(1989)对汇率和关税的长期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商品的汇率传递系数不同的结论。1989年,Dixit Stiglitx从沉没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汇率传递的沉没成本模型表明,在存在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国内外厂商对贸易品的定价都不敏感,厂商必须在预期收益可能高于其沉没成本时才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同时,一旦厂商对价格进行了调整,即使在汇率恢复原来水平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也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

Froot和Klemperer(1989)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虑了动态因素,利用历史数据从市场份额的角度进行了汇率传递的分析,得出:如果厂商的经营目标是市场份额,那么汇率的变动对于厂商的定价会产生明显影响,汇率变动的暂时性还是永久性也对厂商的定价产生影响,只有永久性的汇率变动才会对厂商的定价策略产生影响,而厂商对于暂时性的汇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他们通过两期的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厂商行为和汇率变动的关系。模型假设第二期的需求依赖第一期的市场份额,而第一期的市场份额依赖第一期的价格,第一期的价格形成了第一期大的市场份额,一期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第二期大的需求,有利于第二期实现大的利润。假设厂商的定价策略为最大化两期的总利润。

本国厂商的定价策略的依据为:

πD=πD1(PD,PF)+λDπD2(σD(PD,PF),e2)

外国厂商的定价策略的依据为:

πF=e1π1F(PD,PF ,e1)+e2λFπF2(σF(PD,PF),e2)

其中,e1,e2分别为1期和2期的汇率(间接标价法表示),π1π2表示1期和2期的利润,厂商总会选择第一期的价格以使一二期的总利润最大化。我们可以通过对该最优化问题进行一阶全微分,可以得出与一期的成本和贴现率有关的价格函数,这表明至少会有两个因素影响厂商的定价。当本币升值时,暂时性的升值伴随着利率的短期上升,贴现率上升,则利润贴现过来的净现值降低,厂商倾向于提高销售价格,反之亦然;当本币升值时,外国厂商在本国投资所需要的成本相应降低,意味着利润的相对上升,因此厂商倾向于降低售价。两个方面同时作用于商品的价格由于其方向相反而程度不能确定,故对商品的价格影响也不能确定;当预期本国货币为永久性的变动(升值或贬值)时,利率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而外国厂商在本国进行投资和销售所需要的成本降低,厂商会降低价格。因此,由于存在方向相反的两个作用,暂时性的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小于永久性的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Dixit(1989)提出了沉没成本与汇率传递程度之间的关系。假设现在行业市场已经有n-1家厂商,厂商之间相对独立,厂商数量越多则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强,越符合竞争市场的假设。进出口厂商无论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市场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一个厂商决定进入一个行业,那么初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可变成本的支出都是必须的,如果此时市场价格较高带来的收益能够抵消可变成本及相应利息,那么第n个厂商才会进入该行业,此时的最优汇率为ln。同理,如果市场价格较低而带来的损失超过了企业退出该行业所导致的损失及相应的利息收益,那么,厂商才会决定退出该行业,此时的最优汇率为dn。而且,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长久性的变化。因此,当在两个临界值dn和ln之间波动时,就不会存在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以及产品价格的调整,导致了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

Menon(1996)提出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受一价定律失效、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影响。其他因素还包括运输成本、非关税贸易壁垒、预期、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存在、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周期等也会对汇率的传递造成影响。

(二)国内文献的主要观点和分类

国内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存在。国内的研究主要对人民币的汇率传递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倪克勤(1999)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传递及杠杆问题,认为我国当时的经济还是比较封闭,且1999年尚未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货币当局对人民币的汇率和资本流动实行较多的管制,因此导致人民币的汇率传递程度非常低。2009年,他在《金融研究》上发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研究:理论与实证》,利用1995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国内物价指数的变动数据进行了回归计量分析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出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结论。他认为,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研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弥补了国内对于汇率传递影响因素的问题研究的空白。

罗忠洲(2004)对日本进入浮动汇率制以来汇率变动的历史(1971-2002年)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借鉴日本的历史对我国目前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他认为,我国应该保证利率政策的独立性,避免汇率升值对我国利率带来过大的影响。

马宇(2007)以家电行业的出口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混合回归的分析,研究了1999-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家电行业出口的传递效应。同年,刘厚俊等人通过对人民币汇率传递问题的分析,得出不同的通货膨胀率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有不同影响的结论。毕玉江和朱钟棣基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了适合我国出口环境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中。

刘亚等人(2008)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变动和CPI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汇率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有不完全的传递效应,且该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

三、关于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立和数据选取

因为我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故而本文选择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本文选取的CPI和名义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由于我国没有月度GDP的报告,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有断层,故而选择了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代替;文章中使用的食品能源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的数据库。本文利用stata11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检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序列非平稳则进行一阶或高阶差分使其变成平稳序列并进行协整检验,以防出现伪回归问题。随后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

本文的模型借鉴倪克勤在分析我国汇率不完全传递时所使用的模型,cpit=β0+β1gdpt+β2cpift+β3et+βt,其中cpit表示用CPI衡量的参考期内我国物价水平,β表示回归分析的各参数值, gdpt表示参考期内我国GDP的值用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cpift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et表示参考期内汇率,μt表示回归的残差项。

对数模型对计量单位不敏感,在对数变换后,变量的斜率系数不会随计量单位的变动而变动;对数模型可以方便地把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弹性估计出来,且在符合普通最小二乘法经典假设的条件下估计量是线性、无偏且有效估计量;此外,当变量的取值都>0时,使用对数模型后,分布更加趋向于对称分布和同方差。因为采用对数形式的数据有以上好处,故而本文中数据全都选取自然对数的形式。

如果对数据进行OLS回归,当样本足够大(样本量≥100)的时候根据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可以将样本近似为服从正态分布,OLS估计量近似满足线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本文选择的数据量120属于大样本。

(二)单位根检验

一般情况下,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原序列是平稳的,我们不能放弃非平稳的基本假定。故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以得到可用的平稳数据。

在stata11中,显示cpi、gdp、e和cpif与时间的关系图中,变量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本文选取了常用的ADF检验方法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的时间趋势图如下:

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汇总成下表的结果:

原假设:H0=0,备择假设:H1≠0。对cpi、汇率e、gdp以及外国物价指数进行检验,得到的p值都非常大,即使很大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数据不平稳,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以上非平稳变量均变为平稳状态。差分后数据可用。

(三)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建立模型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协整关系的模型中的变量其数据基础是牢固的、统计性质是优良的。因为以上单位根检验得出数据非平稳的结论,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EG检验。结果认为残差项平稳是零阶单整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对初级产品价格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lcpi = 0.16 lgdp+0.14 lne+0.20 lcpif+2.47

(0.0190494) (0.0293387) (0.0883628) (0.4086385)

R平方0.9655,调整后的R平方0.9646,非常接近于1,即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拟合地很好。

由于回归中的数据全部选择数据的对数形式,回归系数很好地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偏弹性关系,变量lgdp、lne、lcpif及常数项的p-value分别为0.000、0.000、0.025、0.000,表明变量能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

名义有效汇率(数据采用直接标价法)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指数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直接标价法下汇率降低,国内物价水平下降,人民币币值与国内物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涨1%时国内物价水平会上涨0.14%,符合理论结果。弹性系数小于1,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汇率的不完全传递;GDP与国内物价呈正相关关系,当GDP增长1%时物价水平上涨0.16%;国外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当外国物价上涨1%时国内物价上涨0.20%,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物价的变动趋势易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也符合理论分析的结论。

按照以上相同的处理过程分别对食品、能源的价格指数和全部产品价格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三个指数都是一阶单整;协整检验得分别与cpi、gdp和名义有效汇率表现出协整关系,接受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外国物价水平对于价格指数的影响不显著故将其剔除,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1为:lall = 0.06 lgdp+1.76lne-2.81

回归方程2为:lener = 0.16 lgdp+1.51 lne-1.68

回归方程3为:lfood = 0.04 lgdp+1.26 lne-0.96

其中回归方程1表示所有初级产品价格水平与汇率和gdp的关系,回归方程2表示能源与汇率和gdp的关系,回归方程3表示食品对汇率和gdp的关系。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引起物价水平的相对上升,汇率与食品、能源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应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符合理论分析;同理,gdp增长,往往也会带动食品、能源和总初级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结果合理。对比以上结果,国内物价水平cpi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为0.14,而我国初级产品中食品对汇率的弹性系数为1.26,能源对汇率的弹性系数为1.51,所有初级产品的总指数对于汇率的弹性系数为1.76,全部明显高于国内价格的总水平,同时又都小于1,再次说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存在。可以看出,相对于总体价格水平我国的初级产品价格对于汇率的变动非常敏感。

(五)分段检验

为了排除在模型的分析中由于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本文将数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重新检验和处理。第一阶段,2002年至汇率体制改革前(2002年1月-2005年6月),n=42;第二阶段,汇改至次贷危机爆发(2005年7月-2007年12月),n=30;第三阶段,次贷危机至今(2008年1月至今),n=48。

将数据分组后,按照前述的顺序进行重新检验,stata结果显示数据都表现为一阶单整即服从I(1),对数据回归残差进行检验,得出在5%的水平下,可以相信存在协整关系,数据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对其回归得出结果如下:

第一阶段:

lcpi = 0.22 lgdp+0.18 lne+0.09 lcpif+2.59

(0.0262326) (0.0603836) (0.0847615) (0.5443742)

R平方0.9070,调整后的R平方0.8996。

第二阶段:

lcpi = 0.21 lgdp+0.59 lne+0.07 lcpif+0.87

(0.0732187) (0.121535) (0.1934022) (0.883488)

R平方0.9190,调整后的R平方0.9097。

第三阶段:

lcpi = 0.14 lgdp-0.07 lne+0.25 lcpif+3.30

(0.0318516) (0.0850345) (0.1786237) (0.7492766)

R平方0.8068,调整后的R平方0.8065。

将数据分成三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汇改前后汇率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仍然符合理论分析,但是汇改前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为0.18,汇改后变成0.59,影响程度增大了,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我国汇率体制改革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在改革后我国汇率的波动更加自由,波动幅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汇率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第三段回归出现了反常的微小于零接近于零的系数,结合此时次贷危机的发生已经开始蔓延到中国的市场,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的优异表现使得人民币币值不降反升,国内经济也表现良好,也可以解释这一结果。因此,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受重大事件的影响会有波动,但其长期趋势的分析也表明汇率与物价水平仍然呈正相关关系,符合理论分析。

(六)总结

通过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本文再次验证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的正确性。结合对于能源和食品的分析发现初级产品的价格对于汇率变动更加敏感,高于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动。食品能源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需求量的变动小于价格的变动,对于该类产品,提高产品价格对于厂商来说是有利的。适用“棘轮效应”,当汇率上升时,物价水平会上升,初级产品价格会有较大增长;而当汇率下降时,初级产品由于需求弹性小下降幅度会小于普通商品。

第二,通过长期和短期结果的对比发现,长期中,汇率与物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短期内会受到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的影响相关程度会发生变化却仍能基本维持正相关关系。这也受一国开放程度的影响,开放程度越高受国内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程度就越大。

第三,实证分析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外国物价水平对物价的影响始终稳定地维持着正相关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代表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扩大需求,物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反之亦然;受一国开放程度的影响,假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外国物价水平上升时外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从而抬高了国内整体物价水平,反之亦然。

此外,该模型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的汇率传递问题而忽略了微观主体的影响。微观主体,尤其是不同行业的寡头垄断厂商的经营目标和不同企业所占用的市场份额的不同,也会使得厂商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汇率波动,从而影响该行业的整体物价水平进而影响总体物价水平。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对于经济现象和重大事件的反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即粘性的存在,不能灵活调整,不满足理论分析中弹性的假设,也是导致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之一。

四、启示和建议

(一)保持我国汇率的相对稳定

通过本文的分析,贬值能导致国内物价的上涨,但是由于汇率不完全传递,且传递系数并不高,因此理论分析得出,可以通过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加上外国的压力,贬值机会几乎为零。因此我国应该尽量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给予我国初级产品行业一定的鼓励和扶持

由于币值与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人民币升值是大趋势,这将导致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价格下跌不利于广大初级产品生产者,使得企业收益下降,成本相对上升。又由于初级产品对汇率更加敏感,这种影响也会被扩大。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了很大比重,生产初级产品的农民比重更大,因此,应加大对于初级产品扶持,促进全民福利的提升。

(三)维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在上述分析中,不同阶段重大经济政治事件亦影响汇率的传递效应,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目前国际经济危机阴云尚未散去、我国领土外交安全方面也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部门积极出台并实施各种有利于维持和平,稳定环境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强对微观企业和个体的引导

行业的寡头垄断或垄断厂商的行为对整个行业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作用日渐突出,加强对其的政策引导也有重要作用。可以引导企业根据各行业不同的汇率传递程度进行企业目标的设定和决策。本文对国人疯狂购物现象进行了思考,国人疯狂抢购外国的奢侈品说明了国人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但是攀比和炫富的心理也占了很大比重,盲目跟风和崇拜。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没有建立起来的现状。同时告诫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扬中国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产业,吸引国内外的消费群体。

(五)提升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特色、建立品牌优势

中国目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牌的福地。据贝恩及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协会研究显示,以不变汇率计,全球奢侈品销售,中国将增长18%至22%,但中国本土缺乏被广泛接受的品牌。因此,发挥我国特色,建立品牌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模仿,应真正支持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理论与创新并重,将汇率传递问题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开发出适合于我国使用的汇率传递模型。

(六)积极开发国际市场,改变进出口贸易结构

劳动力优势在我国过去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节约了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促进了其发展,有效地吸引了外资,发展了我国的出口加工行业。然而,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劣势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优势也变得不明显,由于初级产品需求弹性低,技术含量低,以初级产品出口带动对外贸易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政府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鼓励,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奥]弗里希(Frisch,H.)著.蔡重直译.现代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2]许少强,朱真丽.1949-2000年的人民币汇率史:from 1949 to 2000[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杨长江.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平.开放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中国案例[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10,(5).

[6]倪克勤.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机制和杠杆作用[J].财经科学,1999,(1).

[7]倪克勤,曹伟.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研究:理论及实证[J].金融研究,2009,(6).

[8]罗忠洲.日元汇率波动的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9]罗忠洲.流动性、物价稳定与资产价格上涨——从理论模型看日本的经验教训[J].证券市场导报,2007,(9).

[10]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价格:一个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M].上海:世界经济研究,2007,(1).

[11]秦凤鸣,徐涛.国际金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几点反思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汇率与上证指数互动的实证研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