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效应下的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2-08-13 10:11□文/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世博世博会会展业

□文/盛 蕾

(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 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人类社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对举办城市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提升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先期拉动效应非常明显,由此引发出所谓的“世博效应”。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包括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市,迎来了大约3~5年或者更长的“后世博效应”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十二五”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效利用“后世博效应”,加快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并为“十二五”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一、后世博效应概述

后世博效应属于“世博经济”的范畴,是与世博会后的后世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所谓的“世博经济”,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世博会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经济联系和效益。一个完整的“世博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大约为10~12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世博会筹备阶段;第二阶段为世博会举办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后世博阶段,即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因此,后世博效应也就是世博的后续效应,是指世博会展示的当代最精华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对全世界,尤其是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持续影响。后世博效应是对整个世博效应的升华,也被称作“黄金效应”,对其利用和转化的效果通常成为判断一届世博会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说,后世博效应对举办城市及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即正向效应;也包括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即低谷效应。

(一)正向效应。正向效应来源于世博筹备和举办效应的持续影响。首先,通过世博会期间的建设和改造,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机场、道路和桥梁等的建设,从而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1970年东京和大阪之间的新干线子弹头火车、1998年里斯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999年昆明提前十年完成了对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并留下了世博园遗产;其次,世博会的召开不仅大大提升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与壮大。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之后,经过了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阪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使大阪已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西班牙1992年在塞维利亚市举办的世博会推动了其比较落后的南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对改变全国经济“北富南贫”的现象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世博会后的场馆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带来新的活力。比如,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结束后的三年内,蒙特利尔继续对公众开放世博会园区;当时的美国馆改成了环保与生物博物馆,成为地标性建筑之一;法国馆现已是加拿大最大的娱乐场;加拿大与魁北克馆转型成了写字楼;德国馆变为当代美术馆;而一些前卫的建筑则改成了地标性住宅;剩余的土地,变成了公共空间,有绿地、公园、剧院、博物馆,只有20%的土地用于了房地产开发;当年为世博会而修建的人工岛,现在也成为了F1赛道。因此,通过对世博后续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从而使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继续向举办地聚集,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带动作用。

(二)低谷效应。低谷效应,也就是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一,在世博会筹备期内,由于世博会场馆建设和为满足世博会需求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投资的大量增长,而随着世博会的结束,这方面的投资需求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滞,不利于城市经济平稳发展;第二,世博会结束后,举办期间建设的众多场馆利用率不高会造成资源限制;第三,随着世博会的建设,相关的建筑业、轨道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投资大量增加,而一些不相关的产业就可能因缺乏投资而相对落后,这些将引发产业结构的失衡,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在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提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

从我国目前几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汇聚了中国5.8%的人口和22.1%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会展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世博会的举办,更是为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世博会结束后,后世博效应也进一步影响着这一区域的发展。

(一)正向效应

1、区域交通建设带动一体化发展。世博会带来了长三角区域交通大发展,在其促动下,这一区域出现了一批规模巨大的“世博会工程”,包括已经启用的跨杭州湾大桥、苏中地区连接上海最便捷的通道——崇海大桥、世界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及越江隧道;铁路方面的长三角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建设,逐步构筑起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网。同时,在建设中的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是集交通、磁悬浮、交通等各种交通工具为一体的交通站。建成后将成为上海航空、铁路、轨道、快速路网四网交汇的重要节点,可充分发挥枢纽型、功能性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对区域社会和发展的作用。

另外,已经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和沿海铁路交通,将长三角与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这三个经济最具活力地区的经济往来和人员往来,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这些区域交通设施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的推进,为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其会展活动的区域性流通更加便利和快捷。

2、共同市场的形成加速一体化发展。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量的人流及物流进出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区域,各种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快速流动,这有利于逐步淡化由于行政分割所带来的市场壁垒及贸易保护,形成统一的商品、物流及生活生产资料市场,加速推进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展业一体化的发展也将会逐步推进。

3、世博场馆后续利用推进一体化发展。世博会留下的各类展馆、世博村以及与世博相关的配套设施,成为了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贸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不仅部分解决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也会促进上海会展产业的发展,增加上海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同时辐射长三角,产生较强的拉动效应。从2010年12月开始,中国馆连续两次续展,2011年9月沙特馆重新对公众开放,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承载世博记忆、展示世博精神的“浓缩世博会”——世博会纪念展的对外开放,与中国馆、沙特馆共同构成了上海后世博时期会展活动的全新风景线。

另外,世博会的策划、筹备、项目管理和现场运营集聚了全国的优秀会展专业人才,通过与国外会展发达国家的经理人面对面交流,学习积累了国际性大型博览会的运作经验,对于后世博上海及周边城市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会展业发展都存在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各地特色会展品牌的形成。因此,上海世博会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会展人才培育等各方面的整体提升,这些对于上海及周边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扎实的条件和基础。

(二)低谷效应。前面提到,后世博效应带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同时也会有消极影响,产生低谷效应。

首先,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很多人看好上海会展业的后世博潜力。但世博会结束后,会展业的需求不一定会保持高速增幅,如果盲目自信,可能会给上海及周边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带来隐患。作为会展界资深人士、曾参与汉诺威世博会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局成员顾桥就认为:“汉诺威是个小城市,2000年世博会最大的效应是让全世界都认识了汉诺威,使会展业在此后迅速走向全球。相比之下,上海名气大得多。就算没有世博,有很多人已经把上海看作中国最大最好的会展中心之一。换言之,世博会后,会展业的需求是否还会保持高速增幅,这需要严谨判断,而不能光靠‘信心’和‘感觉’。”

其次,世博会后,上海会展场地将比原先增加约一倍,而且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虹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也已经启动。这使得上海的会展面积将大幅增加,但需求同步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展馆设施又需要不断更新,到时候就会产生场馆资源的限制和浪费。同时,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也借世博会的时机,不断建设相关的会展场馆。由于这些场馆的建设大多缺乏长远规划,面积小,布局分散,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再次,世博会结束后,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承办大型国际活动日益增多。许多会展组织者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一般会全权承揽活动的一切项目,但实力却又达不到,从而导致精力分散,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降低了服务效率,从而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带来的结果就是,既影响了会展活动的质量,又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后世博效应下的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策略

(二)明确世博场馆的后续开发定位,进行合理利用。为了更好地对世博场馆进行后续开发利用,明确场馆定位是非常重要的。2011年世博会“一轴四馆”后续开发定位逐渐明朗,部分场馆设施实现转型并投入后续运行。(表1)如表1所示,世博文化中心正打造成世界级现场娱乐演出、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的顶级舞台,迎来了乐坛天后王菲演唱会、流行天王张学友的跨年演唱会等演出;世博中心转型为面对上述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后世博效应中的低谷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正向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一)发挥政府和会展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发展的经验,加强长三角区域各城市行政管理方面的配套改革与支持。构建互通共管的行政联动机制,打破行政界限,以长三角整体利益为重,以平等合作的观念,营建快速有效的行政沟通平台,从而使各地政府真正有效地围绕会展业发展的具体问题继续协同规划、共同行动。

区域内的各会展城市要结合后世博效应问题,提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开展错位竞争。比如,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提出,企业要从后世博的机遇中,发现一些办展办会的新方向、理念和技术,将现有的一些品牌展会的项目提档升级,从而更加适合后世博时代的需求。

同时,借助已经建立的区域内的会展行业协会和长三角会展城市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会展经济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自律、调研、服务和沟通职能,积极开展后世博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会展供需发展状况的调研,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会展业发展对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国际一流会议中心,2011年的上海人大、政协“两会”已移师此处,将来可举办一些,如劳伦斯颁奖礼等综艺类的大型仪式和像哥本哈根会议这样的政务性会议。此外,根据上海公布的“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项目,16个市级重点项目中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暂定名)、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在内的4个重大文化设施项目落户世博园区,有效填补了上海艺术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空白。

表1 世博会部分场馆后续功能定位表

(三)探索行业发展模式,建立大型会展服务公司。发挥上海在举办世博会中集聚的大量优秀会展专业人才的作用,认真梳理和总结世博会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经验,充分利用当前世博会后影响力深入人心的时机,放大和深化“后世博效应”,推进区域各城市探索举办会展活动由行政推动为主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转变。

同时,以世博会管理运营团队为主干,联合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会展企业力量,成立大型会展活动专业化服务公司。依托“成功运营世博”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积极开拓国内乃至国际会展服务市场,促进“后世博效应”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实际效益,加强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总的来说,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就是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以会展中心城市为依托,利用其各自的经济、社会条件,形成有特点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这一地区会展业的整体发展。在后世博效应下,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有续利用世博场馆,探索行业发展的新模式,并将会展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尽快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1]徐炳胜.后世博效应研究及预测——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1.

[2]刘天晓,陈君,王卓.浅谈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以温哥华世博会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3]聂永有,白洮.后世博效应[J].商周刊,2010.5.

猜你喜欢
世博世博会会展业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会展业
喜游世博会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