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2-08-15 00:48黄玉娇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南宁市公办农民工

●黄玉娇 梁 友

作者:黄玉娇,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邮编:530007;梁友,南宁市江南区政府江南街道办事处主任,邮编:53003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3〕180号)等文件精神,自 2003年以来,南宁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解决我市进城务工就业义务教育段非起始年级农民子女就读通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政策,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相同的教育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十年来,南宁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助。

一、南宁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

本文所指的“农民工子女”,是指户籍属南宁市外的农村户口,随父母居住在南宁市六城区范围内(不包括乡镇,即不包括留守农民工子女)的6至16周岁的进城务工农民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据统计,2011年南宁市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为55395人,他们主要跟随父母居住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其中以兴宁、西乡塘、江南、良庆四个城区最为集中。

(一)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状况

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公立中小学借读,这是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二是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学。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南府办〔2009〕23号)的精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市市区公办小学实际招生35982人,其中招收农民工子女9473人,占实际招生数的26.33%;初中实际招生34012人,其中招收农民工子女7164人,占实际招生数的21.06%。目前各城区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基本采取城区统筹安排、就近入学优先的原则,只要具备“家庭户口簿、父母双方身份证、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父母双方务工就业证明、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这“六证”,公办学校就必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学生在收费、管理、教育等方面得到同等对待,享受免收学费等待遇,从2010年起免除一切择校费、借读费等不规范收费。

(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养方式出现偏差。调研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教养方式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方式比较极端:要么是随意打骂,要么放任自流;二是重言传、轻身教,一方面对子女提出各种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造成子女无所适从;三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缺席。在家长与学校或老师联系方面,有39.5%的学生家长从来不与学校或老师联系,只有54.7%偶尔与学校或老师联系。

2.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活动场所单一。因为父母工作忙且经济拮据,没有富余的时间和金钱陪伴孩子外出游玩,因此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大部分的课余活动是在家中或是住处附近完成的,节假日以做家务或者跟同学玩为主。多数农民工子女没有去过图书馆、博物馆或者科技馆等公共教育场所,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次数和机会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和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

(三)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状况

近年来,南宁市各级政府和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越来越重视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在社区、公益场馆等为他们开设了各类活动阵地。这些活动阵地开发了“四点半课堂”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形式,受到了农民工子女的热烈欢迎。例如,六城区团组织联合驻邕高校大学生开设的“四点半课堂”利用放学及节假日时间,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舞蹈、书法、绘画和英语等兴趣班,既丰富了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也协助家长对孩子们进行了看管和照顾,防止他们因无所事事与社区内不良流动人员接触,沾染恶习,免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团市委开设的“亲子妈妈团”、“12355”心理咨询热线等也为农民工家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和参考,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

此外,不少社区还不定期举行法制教育讲座、游园会、文艺演出、播放电影等活动,丰富了农民工子女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还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较少

南宁市规定:只要具备“六证”,公办学校就必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然而,调研显示,大约只有71.3%的农民工子女能就读于公办学校,还有约28.7%就读民办学校。各城区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比例也参差不齐,如青秀区、兴宁区的公办学校入学比例高于平均值,而江南区、良庆区则仅能达到50%左右。从分配结果看,农民工子女主要被安排在原村办小学等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小。一些农民工子女由于无法入读公办学校,只能去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民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每学期收取650—1000元不等的学杂费,给农民工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在公办学校不接收农民工子女原因调查中,44.4%是因为“证件不齐”,55.6%是因为“班容量过大”。由于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家庭存在超生现象,因此,务工就业证明及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较难取得;各城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各不相同,这也造成一些城区无法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另外,农民工家庭主要聚居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而那些地段的公办学校学位又相对宽松,这也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资源的机会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习环境差,学习用具缺乏

调研显示,80%左右的农民工子女没有专用学习房间、书桌、书柜、电脑等基本设施,甚至64%的孩子连台灯这样最基本的学习用具都没有。农民工子女拥有的课外读物也偏少,有14.7%没有课外读物,每学期购买1-3本的有46.7%,4-6本的有20.7%,7本以上有18.5%。

主要原因是:南宁市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收入普遍不高。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家庭主要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内租住,居住环境拥挤、狭小、嘈杂、不卫生,很难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学习条件比较艰苦。艰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严重阻碍了这些孩子在学业上的发展。

(三)学习能力不强,学业成绩较差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习能力不强,学业成绩较差。第一,学习习惯不好。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作业不认真完成的现象。第二,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第三,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工子女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各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课程进度各不相同,因此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质量跟南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偏科思想比较严重,这一点在那些中途转学来的农民工子女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第四,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也是阻碍农民工子女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学习环境熏陶和缺乏课外读物。农民工子女在家庭中缺少阅读环境,由于经济原因他们甚至很少能拥有课外读物,因此他们的知识面相对狭窄,阅读能力较低,也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自然跟不上城市学生。二是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因为家长文化水平低、工作忙,无暇也无力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而这些孩子出于自卑等原因,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缺乏有效指导。再次,农民工子女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成功体验,因而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那些中途转学到城市的孩子,由于教学要求、课程进度等跟原来的学校存在差距,而其家庭又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负担课外辅导,导致学习问题逐渐堆积如山,使他们内心充满挫败感,最终出现厌学情绪。

三、改善农民工子女生教育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积极探索,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教育资源

近年来,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南宁市的公办中小学就读,但仍然有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因我市公办教育资源紧张等原因,不能就读于公办学校。从目前来看,51所民办小学和37所民办初中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一部分责任,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补充。与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往往受到办学资金限制,教学设施、卫生安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在房屋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和卫生保健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不应该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将其简单地勒令关停,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其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杭州、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做法,对现有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改制,将其改造成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具体运作方式为:由政府投资对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升级改造;设立专项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基金,接受社会捐款,用于维持日常开支;校长由市教育局指派或从公办学校中选拔,工资由财政统发;教师一部分为事业编制,一部分为社会招聘;学校全部招收农民工子女,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用于支付社会招聘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政府按照学校实际在校生人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由政府主导的“国有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直接受市教育局领导,按照非盈利组织模式进行管理。这样的办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压力,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农民工主动参与各类学习培训,改善家庭经济、教育状况

1.积极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学习培训,改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否良好、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且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结果造成亲子沟通不畅,致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暴躁、逆反,因此农民工家庭应该培育科学、健康的教育观念,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目前,不少社区、群团组织、各级图书馆等公益性组织机构经常举办一些免费的相关讲座、培训,农民工家长应该尽量多参加此类的学习培训,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教育观念。可从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塑造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等方面着手,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职业,从而明白父母工作的艰辛,这样才能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最终形成对家庭的依恋和归属感。

2.积极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大部分农民工家庭无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因此农民工家庭应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收入。农民工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收入水平,从而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就读环境、居住环境和学习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学校进行规范教育管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

在公办学校里,相比较本地学生而言,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较差或在转学过程中有知识断层现象;民办学校里边,农民工子女学业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如果一开始就将所有学生混合编班,会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出现成绩不断下滑的现象,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在每学年一开始,学校应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了解他们的学业状况,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单独编入一个适合他们能力水平、发展状况的班级,指派一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承担其教学任务,针对其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从转变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等他们逐步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之后再进行混合编班教学。

(四)社会提高认同程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1.扩宽渠道,为农民工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平台。建议通过成立“农民工家长学校”或者团市委“亲子妈妈团”等平台,对农民工家长进行相关教育方式方法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通过家庭研讨班、家长座谈会、家访等活动促进家教经验的交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还可利用“12355心理咨询热线”为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跟踪随访,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为其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场所和服务。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各类公益场馆在社区、学校等地方开设了“远教小屋”、“七彩小屋”、“青少年之家”、“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室”、“志愿者书屋”、“四点半课堂”、“流动图书馆”等各种活动阵地,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许多课外活动场地和服务内容,但由于志愿者人数较少,场地离家太远等各种原因,农民工子女很少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社区应招募更多的高校学生、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等“五老”人员做志愿者,在晚上、双休日、节假日这些课外时间开展活动。另外,还可以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家庭作业中心,组织志愿者在这里轮值,为那些无人看管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习辅导,以此增加农民工子女融入社区的机会,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增长。社区工作者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农民工家庭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了解城市社区文化、接触城市居民的机会,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生活当中。

注释:

[1][3][4][5][6][7][8]梁友,彭星瑜,潘春兰,赵杰.关于南宁市农民工子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2]南宁市教育局网站.2012年南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情况统计.http://jy.nanning.gov.cn/3931/2012_7_25/3931_354060_1343183778031.html.

[1]张雪飞.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思考——基于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学校的调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曾庆吉.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研究——以沈阳市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南宁市公办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Sam’s Family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关 公
神数据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