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戏剧戏曲中的应用研究

2012-08-15 00:42宗伟刚杨侠鲜嘉滨
戏剧之家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腔戏曲戏剧

□宗伟刚 杨侠 鲜嘉滨

一、前言

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戏曲戏剧的表达方式以及内涵特质加以改变,更加使戏曲戏剧具有本土以及浓厚的历史艺术色彩,可以根据每个朝代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来推断出其艺术特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二、文化思想在戏曲戏剧中的体现

中国画中的留白正是一种山水写意的思想,磅礴的笔势、空白的遐想,将生活中的美表现其中,在戏曲戏剧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戏剧戏曲中人物脸谱化通过不同的色彩化妆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特征,无论是在剧本的大纲还是在舞台的设置方面,细节部分与留白的运用达到一个表真的效果,如苏三起解的唱段中苏三行到京城不仅仅在动作上,还有舞台以及时空距离的变化上,契合得十分完美还达到了一种共鸣的效果。

三、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在戏曲戏剧中的影响

戏曲戏剧的严格出现是在唐中后期,当时的戏曲戏剧主要表现传奇,唐初及唐中丰富的水平极高的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深深影响着传奇的发展。

唐宗中时期乐坊的出现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艺人,这些艺人也极大地促进了戏曲戏剧的发展,总体来说唐朝时期的戏曲戏剧艺术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民族文化的繁荣,它在艺术风格方面也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

总所周知,戏剧的大众化和市民性产生于宋元时期,当时的文化发展比较贴近市民气息,产生了一些比较诙谐幽默的风格,戏曲戏剧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也形成了比较严谨的格式,词牌曲牌的变换运用十分得体,这也与当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戏曲戏剧的成熟到高峰还是在明清。无论是在剧种的数量还是在后期形成的不同的表演派别来看,戏曲戏剧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些成熟的戏曲戏剧都包含着许多文化精髓,戏曲戏剧有了自己的艺术规范以及题材范围,这些鲜活的改变以及丰富的剧目的形成都有文化的影子的存在。

四、民族文化影响下不同地域的戏曲戏剧

昆曲,盛行于明中后期,源于江苏昆山,风格婉约,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艺术美。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五、小结

民族文化对戏曲戏剧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理解民族文化在戏曲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戏曲戏剧中处处包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发扬使得戏曲戏剧更加的完美,民族文化就是戏曲戏剧的根源所在。

[1]田同旭.《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田同旭,武兴芳.《也则要整顿我妻纲——论元曲中的离婚现象》[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猜你喜欢
高腔戏曲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