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市春节戏剧演出的观照与思考

2012-08-15 00:42□李
戏剧之家 2012年1期
关键词:院团剧目武汉市

□李 丹

壬辰龙年春节期间,江城文艺舞台呈现一派兴旺繁荣景象,武汉市各专业艺术表演院团齐出动,演出了丰富多彩的剧节目,涵盖音乐、舞蹈、话剧、戏曲、儿童剧、杂技等。计有:武汉京剧院的《京戏贺新春》(《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四郎探母》)、《京戏大拜年》(《龙凤呈祥》、《王宝钏》、《锁麟郎》);武汉汉剧院的《汉剧迎新年》专场、《汉剧闹新春》专场、《二度梅》;武汉楚剧院的《名家名旦辞旧岁》、《日出江花唱新春》、《送香茶》;武汉歌舞剧院的《待到山花烂漫时》、《新民乐晚会》专场;武汉杂技团的《精品杂技马戏综合晚会》;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步步惊心》、《剩女传》、《金瓶外传》、儿童剧《古丢丢》、《虫虫国来了浦蒲蜜》、《花仙子》;武汉说唱团的方言喜剧《一枪拍案惊奇》、《曲艺综艺晚会》专场;武汉爱乐乐团的《武汉2012年新年音乐会》、《打击乐专场音乐会》、《“欧美风情路”三重奏专场音乐会》、《欢乐元宵会——中外名曲专场音乐会》等等。这些演出,带给江城老百姓极大的艺术享受,满足了他们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春节演出活动,使武汉市各文艺院团取得很大收获。一是进一步开拓了演出市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繁荣了武汉市演出市场,同时也开拓了周边的演出市场,并培育了大量观众,为今后的演出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培养和锻炼了演员队伍。通过演出,尤其是到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演出,不仅培养了演职员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迎难而上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许多剧目由年轻演员在戏中担当重要角色,为年轻演员提供了登台展示的平台,使他们积累了舞台实践经验并迅速成长起来;三是各院团恢复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并移植排演了一些新创作剧目,进一步充实了剧团的演出剧目,增强了剧团的演出实力。

春节演出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各界群众的高度赞扬。很多市民表示,他们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观看演出,这次春节能在家门口看到如此多高水平的专业艺术演出,实在是难得,希望每逢节假日都能欣赏到这种演出。有时演出结束,许多观众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场。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剧团经常即兴加演文艺节目。如武汉楚剧院在青山区白玉山、新洲区等乡镇举办19场楚剧演出专场,并深入武汉周边农村演出,为农民朋友送去丰富的文化大餐。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演员们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简陋的场地,凹凸的地板,特别是持续的降雪、低温、大风,给演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次演出时,主要演员冻得几乎张不了嘴,旁边的字幕人员、音响师身上“按”了一层薄雪,然而面对渴求观赏楚剧艺术的群众,全体演职人员个个备受鼓舞,精神振奋,忘记了满天的飞雪和刺骨的寒风,全情投入,以楚剧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乡亲们送去欢笑,赢得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热烈掌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对演员说:“看了你们的演出,享受了地方戏的魅力,你们在简单的舞台、零下的温度中,冒着风寒一丝不苟的倾情演出,我们只能用掌声表达对你们的感激之情。”另一位观众看完演出后感动地说:“你们送戏上门,冒雪给我们表演了这么精彩的节目,真是太感谢了,感谢你们的精彩演出,感谢领导对我们农民群众的关怀。”

春节演出活动,以“文艺送吉祥·欢乐伴你行”为主题,从节前到节后,从城区到乡村,武汉市各地都营造出了喜迎新春、欢乐和谐、城乡同庆的浓厚氛围,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新闻媒体对于演出活动盛况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高度评价武汉市相关单位春节演出为城乡群众提供了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大餐,使广大群众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了演出活动的社会影响。

从整个春节演出活动来看,其呈现出的特点是文艺演出密度大、品种全、精品多,文艺成果惠及大众的程度既广且深。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多年没进过剧场的观众,也吸引了第一次走进琴台大剧院看演出的观众,更吸引了多次走进剧院欣赏演出的观众。一位10岁的小观众说:“妈妈带我看了5场演出,有京剧、杂技晚会、武汉话的话剧(《步步惊心》)、独唱音乐会,还有木偶剧。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好看的节目。”

春节演出是武汉市文艺精品的集中亮相,对广大观众来说,可谓一次艺术的盛宴。同时,对武汉市艺术院团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可以锤炼精品,而且能够集中接受市场的检验,来自观众的反馈对艺术院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演出对武汉市文艺创作也起到了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武汉市春节演出的观照,引发我们关于武汉市舞台文艺的一些思考:

一、政府大力支持,文艺日益繁荣

春节演出的繁盛景象,得益于一个根本,即政府对文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近年来,武汉市对市直文艺院团实行新的艺术生产机制,设立了艺术创作专项经费和艺术生产资金,实施重点剧目评估制度。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如京剧《生活秀》、《水上灯》;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舞剧《筑城记》;楚剧《三月茶香》等等。据统计,近几年武汉市创作并上演新剧(节)目80余台,获得多项国际级奖和国家级奖,年均演出超2000余场。

在硬件投入上,近几年武汉市政府对文艺界更是使用大手笔,借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武汉举行契机,新建和修缮了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场、武汉市艺术学校实验剧场、武汉剧院等一批标志性的演出场馆,并对市直文艺院团实施了空间布局调整工程,迁建了武汉市艺术学校、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爱乐乐团,使武汉爱乐乐团成为全国唯一城市驻厅乐团,还对武汉说唱团曲艺厅批复立项,全面实现了“一团一场”的院团演出场馆布局,基本形成了以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武汉剧院为代表的高档次综合型剧目演出,以中南剧场、武汉杂技厅为代表的大中型特色艺术品种演出,以歌舞剧院小剧场、京剧院天一戏院、楚剧院楚乐戏苑等为代表的小型艺术品种演出的表演功能齐全、场地规模互补、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的多层次演出剧场体系,还实现了武汉地区城市剧场演出档期制。

二、抓住旺季档期,抢占演出市场

春节期间,是舞台演出的旺季。武汉市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纷纷拿出精品节目及保留节目,或推出新创节目,积极抢占演出市场。一方面,纷繁多彩的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假期生活,给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增添了过“文化春节”的喜庆,客观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武汉市各文艺表演团体在这个时期的多场集中演出,对于完成全年演出目标任务和创造经济效益,也起到很大作用。

在演出旺季档期,武汉市一些专业文艺院团主动出击,拓展演出市场空间,如去年元月初武汉京剧院赴北京演出了京剧《生活秀》,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赴深圳、惠州、厦门、福州等地演出了大型原创人偶剧《猪猪侠》,二月中旬武汉楚剧院赴武汉周边的新洲、孝感、柏泉等地演出了《传统折子戏》等等。抢占了有利的演出旺季市场,既丰富了黄金假日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表明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汉市专业文艺院团的市场意识已经大大增强。

三、注重市场研究,科学安排生产

舞台表演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要积极地面对市场,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创造自身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武汉市各专业文艺院团非常注重演出市场研究,并根据市场情况,科学地安排艺术生产,如武汉说唱团近几年每年年底都推出一部贺岁剧,而且总是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演出市场的充分研究。他们强烈地认识到,要想占有市场,就必须正确的分析形势、认准市场。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非常需要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笑声来缓解心中的郁闷和压力,许多企业每逢年终岁末,也会搞一些表彰会、答谢会等活动,这些市场需求都非常需要喜庆的晚会做平台,这段时间也将是演出的黄金期。他们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市场巨大的潜力。2005年,该团第一部大型方言贺岁喜剧《活着就要活快活》成功搬上舞台,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也开拓了广阔的演出市场。接下来,他们又相继推出了《杠上开花》、《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一枪拍案惊奇》、《步步惊心》等贺岁剧。正因为注重了市场研究,科学地安排艺术生产,这几年,武汉说唱团不仅有了社会效益,也有了经济效益。2005年《活到就要活快活》演出52场,演出收入183万元;2006年《杠上开花》演出91场,演出收入329万元;2007年《信了你的邪》演出50场,演出收入169万元;2009年《一碗都是我的》演出80余场,演出收入240余万元。

旺季演出,淡季排戏,武汉文艺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艺术生产也必须适应市场规律。

四、认清观众需求,定位观众群体

在传统的艺术生产观念左右下,舞台艺术发展是以艺术产品的数量为中心,而不是以观众的需求为中心。今天,有关市场的理念逐渐被重视,艺术产品能否被观众接受,其实就是艺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问题。围绕市场的需求,武汉市的舞台艺术正在形成一条清晰的产业链:调研与创作——融资与投资——生产与销售——效益实现——再创新。

当下社会,随着观众群体的日益分化,不同的观众对舞台艺术有着不同的欣赏需求,过去那种全民艺术的做法已经变得不可取,大量同类型观众的培养对于舞台艺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可喜的是,武汉市专业文艺院团已经着手寻找和定位适合自身剧种特色或艺术形式的观众群体,并在演出实践中加以实施。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为培育市场、培养观众,组建了1001戏剧沙龙D5空间和亲子剧场,靠窗口零售接纳观众,旨在打造都市人“看看话剧、喝喝咖啡、品品红酒、体味浪漫”的新型生活方式,是为开展文化个人消费市场进行的一种新探索。“到1001戏剧沙龙看话剧”逐渐让江城人体验到是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武汉市的一批青年白领戏剧爱好者逐渐汇聚到这里,成为1001戏剧沙龙的VIP会员。目前该沙龙有VIP会员300余名,普通会员800余名。随着演出的增多,该沙龙会员正在呈不断上涨趋势,一批成熟的话剧观众群正在形成;武汉京剧院以天一戏院为基地,坚持每周两演,也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武汉楚剧院根据自身剧种特色,以楚乐戏苑为基地,辐射周边多个县、市,一批老年观众成为固定观众群,剧院到哪里演出,他们就跟到哪里看戏;武汉说唱团把观众群定位于普通市民,他们的贺岁剧以贴近老百姓生活而受到江城普通市民的喜爱;武汉爱乐乐团目前虽然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但他们正在积极地做一些相应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成立乐迷协会,使会员一方面通过乐团举办的音乐沙龙与音乐家们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会员也可以享受购票优惠,以此形成观众群。

五、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消费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与文化质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现在人们花钱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一种心情。观看各种文艺演出,正在成为当今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品种。

针对这种变化,武汉市各专业文艺院团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民众的文化消费热情。如举办艺术节、演出季等等。去年3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与武汉琴台大剧院联手,共同推出“市民演出季”,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剧院,观看精彩的话剧表演。为期10天的演出全部以低票价惠及江城市民,使江城百姓大饱眼福,享受了艺术的审美之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弥补了淡季演出的不足。

有些专业文艺院团利用普及的方式调动观众的消费热情。如武汉爱乐乐团给观众介绍音乐厅的综合设施,让观众及时了解演出计划,辟出专区办音乐宣传图片展,包括音乐知识、将要演出的音乐作品介绍,请专家举办音乐讲座等等,让观众全方位了解乐团的动态,并尝试不定期搞公开或者半公开的乐队排练,使有兴趣的观众能在排练现场零距离地感受音乐家们排练过程中的状态,增加观众对乐队及乐器的认识。

还有剧院团利用各种媒介全方位作剧目宣传。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在互联网上推介每个月的演出剧目,使观众及时了解演出信息;武汉说唱团每次新剧演出之前都会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公汽车身上和出租车上做宣传广告,在闹市区的大屏上做滚动宣传;武汉京剧院不断在演出剧目上更新,采取多种宣传:短信演出信息、网站演出信息、报刊广告等形式。武汉楚剧院建立了“双休”、“节假日”定期演出制度,实行提前安排剧目、提前告知观众,严格执行演出计划的做法,使小剧场观众上座率有了稳定的提高。

六、打破传统格局,加快剧目建设

近年来,武汉市剧目建设的传统格局正逐步被打破,一些新型的剧目建设方式正逐步形成,如合作型、投资型、项目型等等。

近年,武汉京剧院与武汉爱乐乐团强强联手,合作打造了现代京剧《生活秀》、《水上灯》,武汉爱乐乐团助阵的交响乐伴奏让京剧更加大气,使古老的京剧焕发出青春的色彩。《生活秀》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水上灯》获得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一等奖。去年2月中旬,武汉歌舞剧院与武汉爱乐乐团、武汉之声合唱团联合,在琴台大剧院举办了《惠风和畅——徐千惠2011年新春演唱会》。多家新闻媒体对演唱会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中南剧场管理有限公司独立投资,联合盛泰传媒、武汉动漫协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合力打造了全球首部中国式奇幻三维高清动画长片《阿特的奇幻之旅》。该剧作为中南剧场的驻场演出剧目,以“一次投入、常年产出”的百老汇模式取代了以往的“长期投入、短期产出”的旧模式,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去年,该公司又联合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武汉楚剧院、927楚天交通台等单位,打造第二部驻场演出剧目《嗨在大武汉》。该剧采取股份制方式,充分发挥各合作单位优势,其强力的编导班底、优秀的演员阵容、新颖的表演形式及充分的媒体宣传,轰动了武汉演出市场。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去年创作演出的剧目达10余台,如此繁荣的生产景象在国内艺术院团中都不多见。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推行艺术生产项目制。去年该院与广州瑜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投资近500万元,共同推出大型原创舞台人偶剧《猪猪侠》,端午节期间在广州首演,受到观众的特别喜爱,一时间订单不断。随后被邀请在杭州、南京等地演出,市场极为火爆。目前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有5个项目人,每个项目人手中一般有2个以上的项目,最多的达7个。项目制赋予了项目人充分的自主权,激发了创作积极性,剧目建设得到了有力发展。

七、结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新的文化政策,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付出更多的心血,文艺就一定能够持续繁荣和昌盛。

猜你喜欢
院团剧目武汉市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优秀剧目进校园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