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术观”视角下对武术发展的思考

2012-08-15 00:50余水清冯堃堃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本土化

余水清 冯堃堃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大武术观”视角下对武术发展的思考

余水清 冯堃堃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窗口。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文化的武术与体育的武术;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三大问题予以客观的思辨。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要注重两者的共同发展;武术属于体育,却又高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武术的体育属性,更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武术的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大武术观 武术发展 思考

前言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历史时间的角度来讲,武术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当代武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武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改变。在西方体育思潮的影响下,竞技武术应运而生,它是武术时代化的产物,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竞技武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西方体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占据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流位置;而作为其基础的传统武术则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我们在梳理和分析这一发展历程时发现,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失范现象和至今还未达成共识的热点争论问题。那么,我们很有必要理清和思辨这些热点争论,更深一层次地认识到武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而在武术今后的发展之路上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2011年3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在上海体院组织召开了“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座谈会,与上体的广大师生共同探讨了“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问题。“大武术观”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武术的新视角和新思维,也是对武术发展反思的产物。对于“大武术观”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2011年度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项目课题指南中关于“大武术观”的研究方向有8个,关于“武术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有12个,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这一指南的公布不仅仅体现了武术发展中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也为我们不断认识和理解“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这两大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我们认为“大武术观”的“大”字应该包涵两个要素:一是“大气”,武术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把武术做大做强也是我们武术人共同的责任。二是“有容乃大”,武术的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的、民间的武术都应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本文就武术近些年来发展中的三大热点问题进行思辨。

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辩——当今武术发展的主要矛盾

传统武术是与竞技武术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理论。传统武术更加强调其“传承性”和“文化性”。而竞技武术则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它是武术发展的时代性产物,着重于“自身的发展”和“体育性”。

纵观20世纪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两次低谷和低谷后的快速恢复发展阶段。第一次是20世纪初,一方面是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而导致民间起义增多,也使清廷政府用武力镇压民间各种反抗活动随之而起;另一方面,清末武举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发展。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清政府的倒台,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受到西方体育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内掀起了武术改革热潮和出现了低谷后的第一次快速恢复发展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是:“新武术”的创立和中央国术馆的建立,它正式宣告了中国武术自身体系的裂变进一步地趋向成熟,为此后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武术发展的第二次低谷则是出现在10年“文革”期间。在这次低谷之后,武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转化,并且又进入了第二个快速恢复发展期。竞技武术一直占据着这一时期的主导地位,如有关机构的建立、竞赛体系的完善、科研体系的完备以及国际化进程的起航等等都在这一阶段内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对于竞技武术的传统武术而言无论是其相关发展机构的建立,还是传统武术的理论技术研究等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都与竞技武术渐行渐离,区别越来越大,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实令人担忧。而且相对于竞技武术来说,其开展的力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在国内所开展的武术活动主要以民间武馆、武校以及群众活动等方式进行,在国外则主要以传统拳师开设武馆以求生存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而是各有偏重,统一不足,乃是当今武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竞技武术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自身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尤其是2008年的武术入奥失利,引起了众多武术界人士的深度反思。思考这些年武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舍”与“得”,反思武术为何无缘奥运以及武术未来的发展之路等等问题。而且更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的“根”与“源”的问题,他们跳出了竞技武术的框框条条,开始以新的视角和眼光重新认识中国武术。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和“源”,在重视竞技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传统武术的发展,权衡两者的平衡发展才是武术发展的关键,这样的武术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 文化的武术与体育的武术之思——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下的武术

西方文化是一种具有竞争精神、咄咄逼人的进取精神、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精神等特征的文化。作为西方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体育也蔓延覆盖了全世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格言,充分地显示了西方体育文化精髓,代表着人们追求健力美和拼搏奋进的奥林匹克精神。而深受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影响的人们则认为武术是一种与西方武技项目相似的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自产生之日起就被作为一种具有攻防格斗性质的技能而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由于武术也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和完成的技术,因此,习练武术也可以强身健体。《孙子兵法》中早就有“搏刺强士体”的记载,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也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只是在古代大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武术的体育属性并非作为其发展的主导而已[3]。经过几千年发展之后的武术可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而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和影响下,不断地汲取传统哲学、养生学、中医学、美学、伦理学、兵学、文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并逐渐形成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然而,武术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使武术的体育属性得到了高度充分的发展,人们为了推进竞技体育的国内化普及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各种需求,积极宣传武术的健身、娱乐和审美属性等功能,并使它们慢慢地凸显出来。此时,作为其内涵支撑的文化属性则渐渐地被人们淡忘。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如果武术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它也失去自己的根脉,最后也只能走上一条越来越窄的发展之路。所以我们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武术属于体育,却又高于体育,当代武术的发展应该在充分展现体育属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1年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也提到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一审议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甚至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发展平台。

3 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争——武术发展的趋势与核心

随着“全球化”的普及与蔓延,人类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全球化浪潮,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尤其对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无数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它能够获得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查阅有关武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相关研究资料后发现,大多数武术学者对武术国际化的必然性、武术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影响武术国际化的因素以及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作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和探讨。然而,对于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学者对此有所涉猎,如温力老师在其著作中论及武术的对外推广与对外交流的问题时,引用1982年徐才同志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讲话“把武术逐步推向世界,积极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海外朋友强烈要求我们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向外推广的关系?我们的方针是首先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4]。可以说,这是19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较早的论述了。近年来,对于两者辩证关系的看法主要有:(1)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具有同一性、矛盾性和互动性。国际化是当代武术发展的主导,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其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决定了现代武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2]。(2)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国际化发展中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武术更好地服务于世界、服务于人民[5]。(3)武术国际化要立足国内,并且认为,武术如果无法被中国大众所接纳、传承,仅仅靠少数由国家养活的武术专业人士和一些生存就很困难的民间拳师来传承,必然走向逐渐萎缩甚至消亡的命运。广大武术习练者和观众才是武术人的“衣食父母”,才是武术传承的主体。能否在我国体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习练者、赢得观众,实现武术在国内的大众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决定了武术之命运[6]。

武术的国际化是一种横向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不仅是武术适应时代的体现,也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我们获悉武术已经进入2020年奥运会备选项目,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加入,为世界体育文化提供新鲜血液。而武术的本土化则是武术文化纵向深入发展的过程,是武术国际化的生命源泉和根本动力,是武术发展的核心。当代武术发展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武术的本土化进程,所以,在武术的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国内,通过国内辅助国际,国际拉动国内的策略来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对于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来说,在其原生态生存环境日渐消失的同时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平台。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快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武术事业发展的把关人——“武术人”在这一过程当中要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要在不断吸收优点和经验的同时,也要对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指导武术的发展。在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思辨后,我们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要注重两者的共同发展;武术属于体育,却又高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武术的体育属性,更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武术的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1]粟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余水清,王 燕.武术发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王国志,邱丕相.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6]何 英.武术国际化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G85

A

1004—5643(2012)02—0001—03

1.余水清(1963~),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养生。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本土化
传统武术怎么了?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