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合思想下传统武术现代发展趋势

2012-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黄 鹂

(安徽新华学院公课部,安徽 合肥 230088)

试论和合思想下传统武术现代发展趋势

黄 鹂

(安徽新华学院公课部,安徽 合肥 230088)

和合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致思趋向。从和合思想角度来看,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趋势,仁义至德,修心养性的发展趋势,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教育化发展趋势以及以健身为价值主体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现代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武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

和合思想 传统武术 发展趋势

1 前言

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在农耕文化下产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面对这当代社会多变的需求,以及体育项目繁多的冲击,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和合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一种致思趋向,很好的处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利用和合思想中合则生物,“阴阳之序”的阴阳和合,和气为本,行知合一,中庸之道等观念能有效调节这些矛盾冲突,有利于解决传统武术生存环境与现代社会等多方面的矛盾。因此,传统武术应立足于它的文化特征,同时进行全球化,现代化的转变,应用和合思想,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社会,传统武术自身,传统武术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让其在社会中充分发挥技击、教育、经济、观赏等价值,塑造和合社会,传承传统文化。

2 和合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追本溯源,“和”“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中:“和,相应也….合,合口也。”其后“和”引申为和谐,和顺,和睦等含义,“合”则衍生为结合,联合,融合等意义。先秦时期,孔子则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曰:“礼之用,和为贵”。而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荀子则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的观点,认为万物化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天下的治理,都是和合的结果,事物离“合”而亡。而“和合”一词首次出现在《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散,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即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至先秦后,“和合”一词频繁使用。而第一个对“和合”要领进行阐释的是管子,其曰:“蓄之以道,养之以德。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认为民众的“和合”是民众道德的重要体现,学习“和合”就是习德,民众若能“和合”,便可产生“莫之能伤”的巨大力量。这一观点继续发展,《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有和合。”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父子兄弟”的不和合,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至此,“和合”的概念已形成。

“和合”是一个关系范畴,分开来说,“和”是共生,中和,指不同因素的和谐共处;“合”是优势互补,指不同因素的融合贯通。两者合用,是承认客观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事物,但在这一世界之中共同存在。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差异的前提下,这些事物相互联系着,又处于斗争的状态中,把彼此不同的事物或因素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这个和合体中,不同事物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达到整体的一个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从而产生新的事物以及推动事物的发展。而和合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致思趋向,和合思想的内涵与基本精神广泛体现在传统文化思想中,合则生物的观念,“阴阳之序”的阴阳和合观念,和气为本,行知合一,中庸之道等无不体现了和合思想。整体上来说,和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与人关系的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关系的和合以及人与不同文化关系的和合,包含了天人和合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

3 和合思想下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趋势

3.1 传统武术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

当代世界是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这对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农耕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传统武术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武术拳种繁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拳种数目就达到129种,这是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但同时它也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全球化发展。传统武术在向国内,国外推广时,不可能做到把每个拳种都向全世界展示,只能有选择性地把一些技术理论成熟,体系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拳种向世人推广,但其他一些稀有拳种和少数民族拳种,由于继承人的减少,国家政策缺乏,逐步走向灭亡的边缘,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此外,由于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生活中,人们的娱乐健身等选择性也大大增多,跆拳道、瑜伽、搏击等等运动形式充斥着整个社会,面对这些项目的冲击,对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中产生的传统武术,早已散失了其独立发展的社会大环境,面对这些挑战,各个拳种以及传统武术与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已然成为传统武术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拳种之间,要摒弃门户之见,保持交流,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只有包含着大文化,又善于吸收其他门派有点的优秀拳种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虽说在全国挖掘出“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一百多种,但这些拳种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失去了传人,能向世人完整的拳种只有几十种而已,更别提那些名不经转的小拳种,面对传统武术拳种快速消亡的现实,各个门派更应摒弃门户之见的陋习,多与其他习武者交流,梳理本门技理技法,扬长避短,在交流切磋中发展,使得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体系更趋于完整。同时在失去门户之见的交流中,对于挖掘整理已经消亡的拳种,抢救濒临灭亡的拳种体系也有莫大的帮助,促进传统武术体系的完整及其发展百利而无一害。而针对类似拳种取其长处,保留特色,编创出新的拳术有利于武术的推广与发展,早年,竞技武术长拳是在传统查拳,华拳,炮拳,红拳等具有姿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上编创出来的,是符合当代人对武术的审美需求的产物,长久以来,长拳一直是武术推广的主打内容,也因为它的全球化推广,让世界更了解了武术,同时也为传统武术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与竞技武术之间,由于现代竞技化体育以及传统武术大众化的要求,传统武术也逐步走上竞技的道路,举办民间比赛,但是,在竞技化了的传统武术,由于人们过于迎合观众的口味,淡化了套路中的技击含义,传统武术中众多格斗技巧消失殆尽,失去了传统武术风采与神韵,出现观赏与技击性的不均衡发展,人们不可因为套路的竞技化而丢掉技击,技击性是传统武术的根基,失去了技击性,传统武术也就失去了灵魂,因此,传统武术发展上应注重表演性与技击性的和谐发展,技击性融入套路表演中,在套路上表现技击性,让二者相互交融,和谐的发展,这也必将成为传统武术发展趋势。

在其他项目之间,传统武术更应保持兼容并蓄的发展态度,结合其他项目的特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改良,重塑。如近年来,风靡大都市的木兰拳,就是应美风女士继承已故杨文娣老师传授的木兰花架拳,并把武术、体操、舞蹈等基本功融合在木兰拳中,使木兰拳不仅动作潇洒大方,造型优美典雅,而且具有健身、健美,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等功效,得到广大的老、中、青妇女和拳操爱好者的青睐。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充分肯定了木兰拳运动,并把它作为中国武术的第130个拳种。对此,在保持传统武术绚丽局面基础上,针对人们的需求,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尽可能地做到既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传统武术,又能保证其在国内百家争鸣,与其他项目兼容并蓄和合的发展趋势。

在其他文化之间,特别是科学技术上,传统武术必须与之保持统一,传统武术的科学化发展是传统武术项目自身发展的一个内在驱动力。传统武术不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更可以以现代力学,生理学等科学手段进行分析,以现代化的语言表述传统武术的运动方法,训练方法等,让传统武术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竞赛,裁判,宣传等一系列工作都要走科学化的道路,吸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传统武术发展工作效率,促进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这种科学技术与传统武术的融合,必将成为传统武术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趋势。

3.2 传统武术仁义至德,修心养性的发展之路

传统武术要发展,就必须符合现代的需求,把握住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而在道德意识匮乏的现代社会,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重大课题面前,仁义至德,修心养性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目标,它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善现代人格,解决人类问题的选择。

传统武术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武德,在古代,侠义之士的慷慨相助,爱国情操让武术的光辉得以世代传唱,而在近代抗战时期,军队中武艺超群的英勇之士,再次让武术的辉煌得以续写,这是武术“技”与“德”的统一。而武术本身侧重讲力,讲技术的精湛,作为以技击为本质的格斗之术,技击之术的运用在社会条件的规范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德,即是规范技击之术的施展,虽如此,但武术主体的处世方法与社会并不想违背,并严格遵循着社会的规则。同时,武德也是武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武术与古典美学一样,追求气,韵,意,形,神等,在传统哲理思想下,强调善与美的统一,即通过道德上的感染作用,把握真善美统一的主题。因此,武术在武德的规范下变为除暴安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善美合一,德术并重,从而使得武术成为格斗术中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古有拳者就认为:“德与力如武术的两翼,似车之两轮”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德与技的统一,自古就是武术人格的特征,是武术的审美价值内容,也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致力于人格的培养的仁义至德,修心养性,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命质量,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致力于优化并完美人格,引导武术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人格的人,而重仁爱,讲忠义是其所尊崇的人格内核,在高智慧,高尚道德和审美情操的创新型人才的现代需求下,这种人格追求与现代人格的需求实现了科学合理的优势互补,而仁义至德得以现代的诠释和改造,使其融合于公民个体意识中,以促进群己互补,公私结合价值观的确立。传统武术以仁义至德,修心养性为发展目标,对于构建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格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从而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其中传统武术中仁义至德,修心养性的谦和含蓄的致身观,自强不息的励志观,崇德扬善的处世观,重义轻利的侠义观是武术人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标准,以这种价值标准去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能和谐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从而使各关系趋于和谐。以仁义至德,修心养性为发展目标的传统武术将是构建一个合理,现代的伦理社会来面对自然,社会,自我冲突挑战的一种选择。

因此,传统武术为满足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必然作为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完善人格,解决人类问题的仁义至德,修心养性的追求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目标。

3.3 传统武术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教育化发展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则不能称为一个民族,只能算一个聚居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护国家的安全。在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开端,中国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安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文化与经济一同崛起。但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东西方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分歧,文化同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逐渐在消亡,为维护好文化生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刻不容缓,是当代青少年的重大课题。在传统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武术,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担纲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没有个性的文化很难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正如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往往大于当代普世文化一样”,而传统武术的个性就在于其具有的传统文化特色上,对于传统武术发展来说,传承传统文化就是维系传统武术的根与特色,而武术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武术的教育过程得以实现,其中包括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的教育。武术技术上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特征,每个技术不仅仅是由简单的手,脚,头,身的运动组合而成,而是由这些简单的动作,按照攻防进退,阴阳虚实,动静徐缓,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特点编创的,这些技术动作体现了鲜明的天人合一观,在传授传统武术技术的同时,传统武术技术中这些文化内涵就深深地烙印在习武者的心里。而传统武术中包含的中庸至德的道德观,修心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被强调,成为习武者终身的追求。此外,在拳理上,由于传统武术与易理,中医有着深刻的联系,向来就有“武起于易,成于医”的说法,传统武术对经络学,中医骨伤的研究也颇为深刻,而在传统武术的教育过程中的理法并重,习武者不仅要修武习艺,同样要明理明道,在这样的要求下,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等传统文化知识是传统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武术较于竞技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同,它的体系比较复杂,内容过于繁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在教育模式上,由于传统武术发展于民间,它的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传武艺,也有师徒教育,传媒教育的模式。其次,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武术重于实践,注重技击搏斗,比起外功的修炼更注重内功的修行。也是由于这种重技击,讲实战的特点,在现在的法制社会中,更要提高习武者品德和人格上的内在修为,严格规范习武者的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通过教育形式,以传统武术为载体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此维护中国本身文化的安全,同时,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很好的激励习武者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努力拼搏的精神,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3.4 传统武术以健身为价值主体的大众化发展之路

尽管西方健身项目对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冲击,但传统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流派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套路短小、技术简单、动作难度不大、跳跃动作少、易于推广普及的特点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83],此外,传统武术动作朴实,花法较少,对专项身体素质与技术要求不高,技击鲜明,攻防含义深,而且传统武术讲究的天人合一,追求的一种无我忘体的境界也正是人们在高节奏生活工作之外渴望的一种放松方式,它是最适合向全世界人民推广,增进群众健康的项目之一,而且近几十年来,中国竞技武术飞速发展,但在这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欣赏动作优美的武术套路的同时,却在大众普及上存在实际性的困难,它追求的“高,难,新,美”让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因此,普通大众习武的渴望寄托于传统武术上。因此,传统武术大众化趋势能让传统武术跟得上潮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由于传统武术项目本身的这种优势和特色,传统武术成为了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的主要形式,并且这种优势将一直保持着,这种大众化的发展仍将是传统武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传习传统武术对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协调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健身的社会价值。早在少林传说中达摩创“强身术”少林五拳时,其最初目的就是“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引重千钧”,就是指该拳有强身健体的意义,因此,传统武术表现的社会价值统一于现代社会的主体健身价值,也在这种价值的需求下,传统武术得以逐步稳定的发展,这使得传统武术大众化发展具有价值上的优势。在大众化发展之路上,传统武术提倡大力改革,更新观念,打破其固步自封的落后局面,让更多的人能接近传统,了解传统武术,且综合大众的生活工作等实际情况,对传统武术套路精简除繁,在保持拳种的固有面目上,编创适合普通民众的套路,创办传统武术的特色武术教授课程或班级,并举办比赛,激励群众对传统武术运动的参与,加大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

4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早已脱离早期农耕社会的生存环境,随着文化生态与生存环境的改变,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逐渐流失,其现代发展中保持传统武术原有面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在保持传统武术“原生态”的文化特点上,以和合思想为指导,传统武术将走向兼容并蓄的多元化与科学化,仁义至德,修身求道的道德化,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教育化以及以健身为价值主体的大众化之路,让其在社会中充分发挥技击,教育,经济,观赏等价值,塑造和合社会,传承传统文化,已然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7.

[3]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刘 军,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8):85-88.

[5]曹艳杰.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趋势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49-51.

[6]刘宝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1-95.

[7]秦子来.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41.

[8]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47-49.

[9]林小武.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文化研究,2009(6):266.

[10]李成银等.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60-62.

[11]胡双上等.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6):32-34.

[12]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Thought of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Huang Li
(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88)

The thought of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is a way of thinking,is a basic concept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the ideology of harmony and the point of view,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modern course development,showing a plurality of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ren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erfection,cultivating one's original nature,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line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s well as to fit to the popular trend of value subject.Based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Wushu,the paper provides certain theory support,and contributeions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 of harmony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 trend

G85

A

1004—5643(2012)02—0009—04

黄 鹂(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