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2-08-15 00:54柳世能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3期
关键词:特色技能运动

柳世能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 辽宁铁岭 112000)

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

柳世能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 辽宁铁岭 112000)

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建以区域常项和学校特项的促进体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意识,重视运动技能应用的社会后果和运动技能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发展特色项目为切入点,明确其内涵、方法、途径,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运动方式方法,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体育、艺术2+1项目 学校体育 特色发展 运动技能

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落实《教育振兴计划》,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与发展所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是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就学校体育而言,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加之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兴趣存在差异,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地域、传统、管理、条件与城镇学校存在差异,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端正办学思想,全面提升区域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加大力度实施有关学校体育的阳光政策,拓宽实践渠道是主题。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操作程序,在实施课程标准、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营造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环境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运动行为,以发展学校体育项目为切入点,明确特色发展的内涵、方法、途径,以投入为保障,以引领为手段,以展示为舞台,以评估为动力,形成区域性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价值取向是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是对掌握运动技能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而学校特色发展既可以创设,也可以学习、借鉴,融合吸收,为我所用。推进学校开展“2+1项目”,可以将外在管理,化成内的在追求,寻求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发活动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体育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所学的体育内容在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健身,学有所用。

2 实践策略

(1)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的欲望,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突出特长培养,改革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建构以区域常项和学校特项的促进项目,坚持技能与特长并重发展,创新学校体育的内容体系为核心,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运动方式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超出常态内容与一般形式,就可成其为特色。

(2)突出整体性和结构形式,构建学校办学特色理念,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与其他学科和整体发展的关系,不断营造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达到身心健康效益最大化。其实践模式,是以点带面,结合实际抓好整体发展和优质化,寻求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发体育活动资源,优化组织形式、发挥体育育人功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经验,为学校体育改革和特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先导,组织以实际问题为核心、以项目推进为主题、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的培训活动,强化培训的指向性、专题性、定期性和有效性,调适和矫正教育观念,注重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全面保障运动目标的达成。

(4)充分关注资源的开发,切实提高对现有资源与学校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认识;多渠道筹措体育经费,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体育器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围绕学段和学生特征与特色发展目标,整体设计,创造适于学生能力、特长、行为、素养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健康环境。

(5)提升学校科研实践能力,明确体育教学与活动质量测评方向,细化指标内容,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平台,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全面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探索区域特色教育现代化管理模式。

3 项目设置与选择

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群体活动形式,除基础运动外,还要努力开发体育项目资源,尤其是继承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传承民文化形态,将民族民间有玩趣,有技巧的运动方式,更多地引入活动之中,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还能够主动适应教育所承担的文化保护责任;也可选择具有现代气息和技巧性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健康指数,增强运动能力,更能够激发运动行为给学生带来的无限乐趣。

3.1 常规活动类

国颁操、基本体操(校操)包括:自编操、器械操、韵律操、健身操;队列队形操练、健身跑或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3.2 民族体育健身类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跳竹竿、抖空竹、踢毽子(毽球)、溜铁环、珍珠球、打口袋、打陀螺、荡秋千、晃板、摔跤、射弩、打尜、放风筝、拔河(押加)等;武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标志性教材,包括:武术基本功、武术操、武术简单套路(拳术、器械)、军体拳、博击操、简化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术、养生功等。

3.3 民间体育游戏类

扭秧歌、踩高跷(雪地走)、角斗士、舞龙(狮)、顶竿、溜冰、打冰球、滑冰车、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骑马打仗、民间体育游戏等。

3.4 强身健体类

呼拉圈、轮滑、踏板、瑜珈操、集体舞等文艺体育、各式球类活动或身体素质练习等。

4 结果与分析

4.1 完善管理制度 实施专项督导

学校要专门设定体育组管理,主管校长主抓,体育教师负责,班主任组织落实,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制、体育教师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体育活动评比制,大课间体艺2+1活动安全保障制等相关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专项督导,相应制定评估标准、内容和细则,强化开展地域性的“2+1项目”活动,以学校组织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为核心,突出强调区域科研决策和实践指导,以提高体育健身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为目标。还要以科研引领、项目推进的发展机制,形成较大的传播力量和行动模式,达到深化育人效果。尤其是对学校特色体育及大课间、操场文化建设和体育设施专项督导检查,形成了长效管理和保障机制。

4.2 创设特色项目和形式

各校要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一套或几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活动内容,既是学校实施“2+1”活动的主要项目,也是学生作为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向导,这对学校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创设内容针对性要强、注重实效,考虑实用价值高、易于开展的项目。因此,要从内容的可行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广度出发。

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学习的欲望,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建构以区域常项和学校特项的促进形式,坚持技能与特长发展并重,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

4.3 建立评价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是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项目的全面评价,每学期一次,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班主任联合组成的开展体育活动评价小组,由学校在学期未安排时间进行评价和年级,展示活动,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要适时召开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现场观摩会、“2+1项目”展示会、研讨会,进行典型经验介绍。以区域常设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的引领为主线,积极调试现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形成评价体系和设计特色鲜明的模块、常设项目与内容设置来推广研究成果。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2+1项目”的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后还要根植运动能力形成,使学生深度掌握运动技能。处理好项目与学生锻炼兴趣的关系、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项目与体育课考核标准的关系。将实施的体育项目,作用于课堂教学、大课间及各类体育活动之中,着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能,全面掌握和灵活应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1]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R].教体卫厅函[2004]33号.

[2]铁岭开原市政府“十二五”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区域推进研究[R].实验方案,2010,8.

G8

A

2095-2813(2012)05(a)-0082-02

猜你喜欢
特色技能运动
特色种植促增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画唇技能轻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