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监管力度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2012-08-15 00:48宣威市农业环境监测站655400孔维东
云南农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宣威投入品产地

□宣威市农业环境监测站 655400 孔维东

□宣威市土肥工作站 655400 柴正所

□宣威市宝山镇农技服务中心 655405 黄初臻

宣威市自2003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以来,一直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坚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宣传,强化监测,完善体系”的方针,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主要成效

1.1.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宣威充分发挥光照充足、地型地貌多样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合理,注重规模,积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13.82万hm2,其中:玉米、马铃薯、水稻粮油基地9.41万hm2,苹果、梨、桃、板栗、核桃水干果基地3.34万hm2,蔬菜基地0.94万h㎡,水产品基地0.13万hm2;生猪养殖小区64个,禽蛋养殖基地8个,肉羊养殖基地7个,肉牛养殖基地4个。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1.1.2 标准化生产发展迅速。宣威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严格执行国标、行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地环境、安全控害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28项,覆盖80%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无公害质量标准体系。同时,狠抓各项标准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地进行检查,认真督促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1.1.3 产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宣威围绕“促进产业化经营、建市场扶龙头、发展专业组织、引导新型物流”的发展思路,发展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个,农贸市场和集市26个,生产加工企业5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02个。1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销、配送龙头企业得到发展,产销衔接机制形成,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宣拓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生猪养殖、加工、销售、宾馆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2007年6月被云南省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中国诚信单位”,其产品2009年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生猪和鲜猪肉,同年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执行,有力地提升了“宣威火腿”品牌效应,提高了消费者的信心,增加了企业效益,增强宣拓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火腿企业的实力,生猪产业逐步走上做大做强之路。

1.1.4 生产基地管理日趋规范。为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宣威紧紧抓住生产基地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基地管理力度。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基地选址、产地环境评价、认定与保护工作,对环境符合标准、生产组织完善和技术保障体系健全的基地,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并对产地进行登记编码,实行动态管理。对污染区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区域,禁止从事农产品生产。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农用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对农产品主产区进行重点监管,对农药、化肥等经营网点反复核查,编码入网。对农药实行销售登记制度,掌握销售数量,明确流向和用途,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对违规销售的经销商依法进行处罚。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控制用药次数,注意用药浓度,确保安全间隔期。保障优质安全的化肥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有机肥、多元复合肥、基肥为主,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追肥需在收获前20~30d。

1.1.5 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得到普及。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宣威以种子、设施、技术为重点,全面开展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把高效设施、综合防治、安全控害、配方施肥等技术组装配套,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产品的效益。

1.2 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基本建成

宣威建成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建设恒温室100m2、实验室500m2,实验室内设置有机无机前处理室及分析室、质量控制室、玻璃器皿室、大小型仪器室、药品室和天平室等;配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重金属微波消解系统及各类便携式速测设备。设备的完善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极大地增强了宣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宣威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1.3 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宣威在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部门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蔬菜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过程及市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增加了抽测次数和样点,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无公害生产效益未得到充分体现

实施无公害生产后与之前相比,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少数农户的收益无明显提高,甚至因成本的增加,还出现了效益下降问题,致使少数农民无公害生产积极性不高。

2.2 无公害技术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宣威市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与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等工程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由于经费投入缺口较大,技术人员不足,推广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等原因,无公害新技术推广往往力不从心。少数农民乱用药现象仍不时存在,随意加大农药、氮肥使用量现象偶有发生。农药安全使用和平衡施肥技术接受度不高,农业标准与实用技术未较好配套。

2.3 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够

全市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虽然取得明显成效,农资市场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长远看,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仍远远不够,农药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很好遏制,异地购买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仍有发生。

2.4 无公害基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中,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主要由于监管人员较少,一些地方领导对无公害农产品监管的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少,措施不得力,致使少数基地生产全程监管形同虚设。

2.5 组织化程度低,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当前,生产企业、中介组织、园区在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引导带动能力依然不强,是无公害农产品体系建设中有待深入推进的一大问题。

2.6 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无公害蔬菜优质不优价、标准化生产推进速度迟缓及技术普及率不高等问题,集中体现在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生产与市场脱节,市场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3 对策及建议

3.1 突出关键

抓好以蔬菜为重点的无公害生产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管理,特别是加强禁止或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堵住农残源头;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产销机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建立生产、营销合作组织,积极试行无公害农产品和农资的连锁配送,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3.2 狠抓三个环节

紧紧抓住源头控制、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三个关键,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3.3 突出五个重点

3.3.1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营造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良好氛围。

3.3.2 强化源头治理,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产地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不科学、不合理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直接污染源,要切实抓好产地环境评价和产地认定工作,已经环评的蔬菜生产基地要加强复检和抽查,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安全。产地环境的控制要会同环保部门加强城市近郊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治和净化工作。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要全面开展集中专项整治。按照《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和《云南省〈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广泛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净化生产过程。

3.3.3 控制生产过程,推进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等无公害病虫害控制措施,全面提高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建立动植物病虫害测报防治的网络专家咨询系统,推广应用测土配方专用肥信息管理和无公害施肥专家咨询系统,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得到常规防治技术指导。

3.3.4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按照扶龙头、创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扶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增强质量安全观念,发展无公害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积极扩大出口奠定基础。

3.3.5 严把市场准入关,健全例行监测制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结合宣威实际,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的有效途径,推动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猜你喜欢
宣威投入品产地
云南省宣威地区家族肺癌研究进展
成立20余载,水产投入品3.0时代,这家动保企业凭何成为养殖户的“首选热爱”?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试谈水产养殖投入品制售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农业农村部的监管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云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