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鲁甸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2012-08-15 00:48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蒋德庆
云南农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有机订单农户

□鲁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 5 7 1 0 0 蒋德庆

1 鲁甸县蔬菜产销现状

2011年鲁甸县种植蔬菜总面积1.06万 hm2,总产量 21万 t,总产值 22 000万元。所产蔬菜有辣椒、大蒜、白菜、甘蓝、番茄、黄瓜、西葫芦、菜豆、莴笋、萝卜等。我县所产蔬菜种类较多,但生产基地规模小而分散,规模效益低,除大蒜、辣椒、大白菜等少数几种蔬菜实现了相对集中连片生产外,其他蔬菜生产较为分散,许多蔬菜产品作为本地农户自销或作饲料,蔬菜商品率仅为35.7%。全县成立了八个蔬菜协会,有蔬菜营销大户50余户。龙头山大蒜、龙头山小辣椒、鲁甸坝区大辣椒等蔬菜备受外地客商青睐。青花菜、辣椒等一些蔬菜的订单生产正在发展,产销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订单生产率仅为4.4%,规范和不够规范的订单生产,形成了鲁甸县蔬菜产销一体化的雏形,但因处于起步阶段,鲁甸县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还有管理不规范、产销一体化产品数量不多、经营思想观念保守等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蔬菜产销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龙头带动力弱,营销体系不健全,特别缺乏出口企业带动,品牌意识差,生产规模较为分散,检验检疫水平落后,管理办法不健全等,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还任重道远。

2.1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鲁甸县蔬菜生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在全县132个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中,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仅6人,占5%。蔬菜专业技术人才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蔬菜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还不够。

2.2 开发投入不足

普通农田改造为蔬菜基地,特别是改造为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基地,需要有1~3年的转换期,还要支付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会造成农民收入的暂时下降。县财政经费紧缺,无法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产品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经费缺乏,近几年来真正落实到蔬菜基地建设的资金不到200万元,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3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利益共同体没有结成

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初期效益不稳,种植规模难以适应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有的农户专业化水平低,还有的诚信度差,自律性差,不按要求进行生产,难以保证产品质量。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作为产业化的组织规划者、引导者的政府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实施主体的农民都缺乏主动性。

2.4 龙头带动力弱,管理不规范

一是带动产销一体化的龙头弱,作为开拓市场,带动蔬菜产销一体化产业经营的蔬菜协会、农业开发公司还不健全,带动力弱。虽有县内外十余家公司和协会在参与农产品营销,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信用也不高,很多流于形式。二是不顾大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遵守订单生产规则现象突出,有的农户在蔬菜市场价高时,不按订单合同交售产品而违约擅自外卖,而在市场疲软菜价低时,订单收购商又不履行合同,在不规范的订单生产中出现新的“卖菜难”和“买菜难”问题。三是思想保守,小农经济思想严重。菜农和蔬菜经销者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不甘冒风险,不思进取。四是加工产品档次不高,初级产品多,低附加值产品多。五是管理不规范,农户、公司和协会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不力。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督促基地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无公害蔬菜甚至有机蔬菜产品科研、技术推广、培训、宣传、信息服务、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基地建设的指导。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无公害和有机蔬菜产品产业化管理体系,提高对无公害蔬菜甚至有机蔬菜产品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加强订单生产合同的监管力度,规范菜农和企业行为,大力打击不法行为,确保订单生产经营依法开展,做到让菜农和企业都放心。

3.2 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精通鲁甸县优势蔬菜产品国际标准和熟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技术咨询。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为蔬菜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3 树立品牌意识,培育龙头

吸收广大种植户、营销大户、技术能手、加工大户等开发产业能人,利用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章程把他们连结成利益共同体,坚持公平和效益优先原则,按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让一切生产要素发挥活力。同时,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为企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造优越条件;制订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向“大规模、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按照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层次。

3.4 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投入,夯实基础

各级财政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品和有机蔬菜产品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开发、基地建设、培训和龙头企业扶持等。争取国家、省、市、县共同投资开发,按市场需求做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

3.5 高标准建设优势蔬菜生产基地

积极引进并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基地建设要遵循标准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认证要求进行生产操作;把生产与市场开拓相结合,并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鼓励无公害蔬菜品、绿色蔬菜产品和有机蔬菜产品同步发展。

3.6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产品流通

建立蔬菜产品网站,健全绿色通道。做好国际、国内农产品信息收集工作,培育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并在广州、深圳、重庆、四川等地建立营销网络。立足国内市场,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供应、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模式稳步开拓市场,扩大基地生产规模,确保效益稳定。

猜你喜欢
有机订单农户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喝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