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异峰突起
——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突破口

2012-08-15 00:43李豫凯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优势学科特色

李豫凯,庄 玮

(新疆医科大学发展改革处,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学科异峰突起
——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突破口

李豫凯,庄 玮

(新疆医科大学发展改革处,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大学的基础是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是一所大学事业的核心。西部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学科基础薄弱亟待发展。在办学经费不足、学科建设困惑重重的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坚持走学科“异峰突起”之路,发掘特色,发扬优势,发现新生长点,以特色和优势提升学校整体水平,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异峰突起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已成为世界共识。当前,高校间人才、生源、财力和物力等竞争空前激烈,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劣势,缺乏竞争力,难以脱颖而出。应该在把握学科建设共性的同时,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紧抓学科异峰突起这个突破口,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1 科学定位西部地方高校

一切从实际出发,学校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策略基于学校的发展基础与科学定位。

角色定位:地方高校是指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情况而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大学,是相对于教育部及其他一些部委所属的行业性高校而言的。其角色定位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立足区域,服务全省,贡献全国。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东中部发达地区,对外来人、财、物的吸引力、竞争力明显不足。因而,地方高校在区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显得更为突出。

发展定位:以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可将高校学科建设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创建之初至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前为教学型;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后为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阶段;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后为教学研究型初期阶段[1]。处于后两个阶段的西部地方高校均长期以来以教学工作为主,适度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等,在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探寻各自的发展之路,尝试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或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2 认清学科发展现实困境

西部地方高校因地域特点、发展基础等原因,其生存发展空间与学科建设受到极大限制与挑战。

高校办学经费与资源有限。地方大学角色定位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得西部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单一,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拨款。西部省份经济实力不强,对高校的经费支持有限,使得大学生生均拨款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据统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平均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只有国家重点高校的一半左右,其中生均科研经费拨款只有国家重点高校的7%。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投人水平的差异,一些地方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不到全国地方高校平均水平的一半[2]。另外,国家的一些政策导向产生“马太效应”,使西部地方高校处于劣势,难以获得提升机会。例如,进入国家“985”、“211”工程的重点高校或者重点学科每年可以获得巨额政府投资和许多稀缺资源,并以此获得更大的人才吸纳能力。西部地方高校长期以来,由于基础条件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科研水平难以提升,没机会参与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平台建设。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在强手如云的格局中,突破低水平循环,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西部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瓶颈。

学科类型及办学层次存在困惑。地方院校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故其最早基本上是单一类型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地方高校突破单一类型学科的限制,向综合化、多学科发展。另外,受国家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所形成的“合并风”影响,以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为目的,一些地方高校间进行了重组合并,也实现了“单科型”向“多科型”的转化。时间证明,这种转化兼有利弊。有些地方高校错误理解学科类型与办学层次的关系,认为单科型学校以教学为主,办学层次低;多科型学校才能向研究型发展,办学层次高。因而,不顾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一味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片面追求规模,盲目攀比和效仿,争相建设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学科内涵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忽视学科结构、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其结果导致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资源浪费和学科水平的降低,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 突破学科“异”“峰”是必由之路

在当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西部地方高校若是亦步亦趋、步人后尘,不加分析地照抄一流高校学科发展模式,照搬前沿热门学科方向,只能是“东施效颦”,永远形成不了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也就没有长远发展的资本和实力。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校长田长霖教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说,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有突破。一个学校想要提升整体水平,首先就要在这一两个领域上下功夫。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就是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西部地方特色,找准与学科“异”、“峰”有关系的领域,并将其扶植为最优秀的学科。

3.1 发掘特色,以“异”取胜

“异”即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学科建设起步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跟在别人后面走,没有自身的特色。与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部属院校和重点大学相比,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实力很薄弱,利用区位资源和地域优势,发掘特色,建设特色学科,是其取得胜利的最佳战略。

特色资源与需求。在西部,特殊的区域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特质等决定着特殊的地方发展条件及需求,成为西部高校学科建设所独有的、可利用的稀缺性资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特殊的知识体系,可以集合成特色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例如,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是地域辽阔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成为农林类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西北地区风大且多的特殊气候条件和西南地区多江河的地理条件,正好成为发展电力类学科的潜在优势;再如,在西藏、新疆等地方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医学知识,是进行相关学科研究的优势资源;另外,受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产生的一些区域性高发疾病,对本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特殊需求。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以上述特色资源与需求为基础,本地方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凝练出特色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机。第一,该方向源自地方实际需求,容易获取地方政府经费支持,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对学科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二,有研究资源为基础,该方向容易汇聚研究团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第三,该方向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便于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总之,只要做好资源与需求分析,凝练好方向,集中力量,不懈努力,有可能在相关特色学科上争创一流,成为本地方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有所建树的制胜法宝。一所高校,一旦有了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教师感受到什么是高水平,什么是特色学科,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3.2 发扬优势,先“高峰”后“高原”

“峰”即优势,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高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优势学科一般已具备稳定的研究方向、合理的研究梯队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传统的单科型高校学科研究方向集中,容易形成学科“高峰”,应注意新领域的拓展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相反,多科型、综合化的地方高校,因为能力有限,力量分散,往往不容易形成学科优势,应做好学科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地进行学科建设,注重打造学科“高峰”。

继承发展优势学科。学科建设是一个涵盖学科队伍、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持续进行软硬件投入和积累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同时,学科建设也是无止境的,往往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基础薄弱,难以像一些研究型大学一样“四面出击”、“遍地开花”,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建设已有的优势学科,争取“一枝独秀”。一是,在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不断深化研究方向,避免重复研究、循环研究,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这样的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二是,学校优势学科的带头人一般趋于老龄化,要重视青年教授和专家的培养,借鉴美国很多大学葫芦状的教师职称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即教授和讲师、研究人员等比例大,副教授比例小,更好地体现教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争取研究项目,保证研究的高水平[3]。

组建优势学科群。学科群是若干个相关学科之间围绕同一共同领域,交叉融合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学科结构体系。坚持先“高峰”后“高原”的原则,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就同一领域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形成优势学科群,并力争推动全校所有学科上水平、上台阶。例如,针对西部牧区高发包虫病,当地医科大学围绕包虫病病理研究、临床诊治等问题,由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组成学科群,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与渗透,将学科“高峰”发展为“高原”。另外,在组建学科群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外援。西部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争取国内一流高校强势学科“强对弱”的支援和扶持,壮大本校优势学科。可以采用科研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引人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外聘高水平专家来校主持和指导学科建设的布局与方向,以优势学科为高起点,不断扩大覆盖面,形成特色学科群。

3.3 发现新生长点,引领区域发展

学科发展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地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才能焕发生机。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4]。这一交叉点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要求不断追踪社会时代发展与学科发展前沿,努力创新。地方高校不能忽视新兴学科的建设,要使新兴学科成为学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二战后,果断地从核物理研究到人文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基因双螺旋结构,此发现成为20世纪人类几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另外,学科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学科按照这个内在规律产生发展直至消失。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只有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系统,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因此其结构调整和发展重点应与地方发展战略相吻合。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市场滞后性,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跟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及时预测新学科的自然生长,并能做好应对的准备,主动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逐渐被淘汰的学科,就让其自然淘汰,不必花过多的人、财、物去维系。

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要选择正确,下定决心一抓到底,若干年后必然会有所建树。只要坚持推动学科“异峰突起”,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系统建设,必将推进西部地方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1]单佳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1.

[2]王文利,刘东岳.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49.

[3]闫广平,陈冬松.国外大学学科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中美比较的视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53.

[4]娄玉珍.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成长模式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6):69.

Differential Superiorities i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The Key to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LI Yu-kai,ZHUANG Wei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a university’s foundation,is also the core of the university’s enterprise.It is urgent for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reg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their disciplines with weak found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sufficient funds and confuse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it their characteristics,bring out their superiorities and discover new growth points.In this way,these universities will finally achieve overall level promotion and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western local university;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differential superiority

G640

A

1006-2769(2012)01-0006-03

2011-10-21

李豫凯(1973-),男(汉族),河南人,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学科建设、师资管理。

猜你喜欢
优势学科特色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画与话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