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过程分析

2012-08-15 00:43郁昊斌刘文宝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导师制本科生

张 宝,郁昊斌,刘 飞,刘文宝

(第二军医大学:A.研究生管理大队;B.卫勤系,上海 200433)

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过程分析

张 宝A,郁昊斌A,刘 飞A,刘文宝B

(第二军医大学:A.研究生管理大队;B.卫勤系,上海 200433)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教育的模式应该以精英教育为其主要的教学模式,导师制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不但可以促进精英人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促进医学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的需要。

导师制;医学教育;精英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诞生于14世纪的英国,率先在剑桥和牛津大学推行,一直被认为是这两所大学成功的关键。后来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纷纷仿效,并都以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的人才而闻名世界。自2002年开始,我国的一些知名大学,如清华、北大、浙大、武汉等高校先后全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医学本科生推行导师制,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1.1 培养精英型医学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1]。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思想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曾经指出,中国教育的三大弊端是教法偏于呆板,质疑甚少;师生关系过疏,交流不够;注重技术传授,忽略人格陶冶。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导师制则侧重于“一对少”的教育方式,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增加了对学生思想的激发和引导,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2 提升教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导师制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导师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提高[2]。斯坦福大学校长海纳西说:“在斯坦福最具创新活力的是大学生,而不是教授们”。他举例说,最早发明电脑浏览器的是美国的几个本科生,而雅虎、Google(谷歌)这些知名企业的创建者也是斯坦福的一群年轻人[3]。由此可见导师的思维方式与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交流沟通以及对学习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发现自身相对于这一时期的不足,对于促进导师思维方式的更新和知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导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广泛的医疗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与学生直面接触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导师不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促进导师在自身素质方面的提高。因此,导师在与年轻的、思维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生接触过程中,会在精神上更加年轻,学识上更加丰富,品行上更加端庄[3]。这种积极的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目标。

1.3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医学本科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出台,全世界都对医学教育给予了格外关注,并对医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品行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要求[3]。我国传统教育常常把“教书”和“育人”看作是两种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导致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不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参与,而事实上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工作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医学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这种“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阻碍了新时期医学人才的培养[4]。导师制实行的“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配合,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辅助模式,集双向互动,参与式,启发式教育于一体[4]。完全符合21世纪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问题导向和交流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5],对于新时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对实施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由于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专业的严肃性、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使医学的教育方式仍需以精英教育的方式为主,导师制的实施十分适合医学教育的需求[6]。为了切实做好导师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成效,笔者结合本国的教育环境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 丰富导师资源,提高导师素质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生比在不断攀升,原本教师资源并不充足的情况进一步加重,使导师资源缺乏程度进一步加深。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扩大导师来源、丰富导师资源库。各专业可以按照自身发展情况采取聘用学校附属医院或其他医院的专业医务人员来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聘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休老教师指导优秀硕、博士生担任本科生导师,如此一来优秀硕、博士生利用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较好地对本科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同时弥补了导师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导师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对导师有计划地培训,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激励技巧,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7]。并且应该将这种针对性、持续性的培训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用以保证高校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精深、素质能力强的导师队伍,从而保障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2.2 落实选择机制,贯彻双向选择

一个好的导师选择机制是导师制实施成功的标志之一,学生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和导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正常的导师指导活动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导师和学生的配对更加合适,应该做到,在导师方面:首先要求导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经系里审核同意的教师)每年上半年向系里申报计划,提出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然后系里根据导师课题要求的专业将导师分为若干类,作为学生的参考选择对象;最后学校将各系的导师分类进行汇总,分配到不同的专业。在学生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医学专业的课程设制和知识结构分别安排选择导师的时间,不可以为了省事而一刀切。并且,在学生选择导师前做好导师制的宣传工作,并对不同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特点加以阐述,使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为其选择导师提供充分的依据。此流程有利于“双向选择”的实现,避免学生在自主选择时所选择的导师与本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发生。

2.3 构建管理系统,形成评价体系

开展对导师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应该以激发热情为主导,以完善导学为目的,以制度管理为保障,以多元评价为手段[8]。为使本科生导师制有章可依,按章执教;有规可循,按规从学[9]。学校可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建立以导师制管理部门、导师工作组、学生为对象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规范导师的教育工作,提高导师制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系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对导师工作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通过评价更好地推动导师制工作,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同行评价为辅。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要以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导师,及时调整导师的教育方法和思路,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在导师自评和同行评价方面,既要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导师也要反馈给管理者,以便导师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同时管理者也可以为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及时完善导师制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导师制的作用。

3 对医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展望

本科生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基础,也是其保持成功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10]。在这种个别辅导制下,导师因材施教的指导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一流人才特别是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长处。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新的探索形式,其内涵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与“量”的统一,但这种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11]。如何在医科大学本科阶段施行导师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真正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10]。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学习和借鉴他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教育模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1]姜永东,杨鲁川,尹俊波.医学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教育评论,2007(4):96-97.

[2]James A.Kulik,Chen-Lin C.Kulik.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utoring:A Meta - analysis of finding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2,19(2):237 -248.

[3]沈胜娟,谢长勇,戴伯军.医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22-15.

[4]常 宇,轩艳姣,马新蕊,等.本科生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和讨论[J].教育在线,2009,13:185 -186.

[5]Spencer JA,Jordan RK.Learner centred approa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J].BMJ,1999,318:1280 -1283.

[6]柏志全,李久香,敖杰男.对推行和完善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72-73.

[7]曹十芙,周清明.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9):45-47.

[8]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4(1):153-157.

[9]金佩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3):64-65.

[10]王妍妍.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看我国高校本导制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上半月刊):102 -104.

[11]钟 金.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103 -106.

Necessity and Process Analysis of Tutorial System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ZHANG Bao1,YU Hao-bin1,LIU Fei1,LIU Wen-bao2
(1.Management Team of Graduate Students;2.Department of Sanitation Service,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t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 highlights the quality and value of elite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mode and mechanism for fostering individualized and creative talen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elite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ode of medical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 in med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raining of elite talents but also help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Therefore,the implementation of tutorial system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mands of times and the needs to enhance medical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deepen the reform in training models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utorial system;medical education;elite education

G642.0

A

1006-2769(2012)01-0013-03

2011-11-23

刘文宝(1976-),男(汉族),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卫生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导师制本科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