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2012-08-15 00:52郭守康
运动 2012年17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体育教师

郭守康,张 涛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隐性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郭守康,张 涛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通过对隐性体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诠释了隐性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以期引起高校体育教师对隐性体育课程的关注,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非课程路径。

高校;隐性体育课程;德育

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以来,隐性课程便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教育领域内部逐渐扩展开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学科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对隐形体育课程进行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高校隐形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本文从隐形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功能视角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1 隐性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设置的显性德育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途径,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起着支柱作用。然而,大学生通过德育显性课程学习获得德育教育的同时,高校其他学科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德育、心理及个性等诸多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对德育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德育教育必须贯穿于所有学科,使德育工作无声地贯彻其中,做到德育教育课程与非课程内外一体化。对于体育课程而言,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出“隐性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隐性体育课程是与显性体育课程相对的,是体育课程教学以外的部分,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间接和内隐的方式发挥育人功能作用的实践性课程。但它却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非智力因素、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它会间接地促进或阻碍高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隐性体育课程有别于显性体育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因素(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文化因素(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节、校运会、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等)、制度因素(学校有关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言,隐性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对显性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提升和补充,它可以通过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交流沟通的传播、认同和内化等心理活动方式,有效地促进受大学生个性、意志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而言,不管是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还是体育教师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都应该把隐性体育课程纳入到体育课程研究,甚至是德育研究的范畴,在加强大学生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构建显性体育课程的同时,挖掘其所蕴含的“隐性德育因素”,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更好地优化隐形体育课程中德育的教育效果。

2 隐性体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影响机制

2.1 隐性体育课程的特征

隐性体育课程是高校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要素、组织一系列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大学生接受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获得自我教育的课程。因此,加强高校隐性体育课程的建设,对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2.1.1 情景要素特征隐性体育课程是指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具有体育教育功能的各种隐形因素。学校的硬件要素,譬如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是否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学校的软件要素,譬如体育部领导的人格魅力、做事风格、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学风、校风等所承载的德育因素,对隐性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实效性有潜移默化地影响。

2.1.2 教育目标特征对于高校隐性体育课程许多而言,它的教育目标非常宽泛,不仅是增强大学生体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三基”本领,而且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可以做得更加全面一些,把隐性体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施加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内外一体化评价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隐性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目标。

2.1.3 间接、内隐和渗透的特征同所有的隐性课程一样,隐性体育课程也是以间接的、内隐的和渗透的传播途径影响大学生的。隐性体育课程教育潜在地隐含在显性体育课程教育的背后,渗透在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接受隐性体育课程的影响。

2.2 隐性体育课程的影响机制

隐性体育课程是通过大学生潜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发生作用的。虽然,显性体育课程具有明显的传递各种信息的特点,这种传递带有明显的学科系统性和学科强制性,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每周只有2节体育课,时间有限,大学生虽然能接受但不宜消化,没有身心参与的主动体验,难以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隐性体育课程能激发大学生的亲自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让大学生在自觉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德育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对大学生的内心能产生更深刻的刺激,更容易被大学生内化和吸收,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2.3 隐性体育课程的影响结果

隐性体育课程确实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但对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难以用数据的定量方式进行评价,隐性体育课程除了增强体质,还体现于对大学生的精神范畴进一步提升,如意志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它有异于显性的道德教育教学,也不能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容易被人们忽视,使得其德育教育功能被淡化,甚至被异化。由于隐性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因素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个体产生难以言表的作用,它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情绪起到疏导宣泄的作用;通过大学生遵守体育运动的规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共同的努力拼搏赢得比赛或使比赛顺利的举行形成趋近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通过这些无声的影响,使隐性体育课程形成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导向作用、道德情感的疏导作用、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作用。因此,隐性体育课程是富有渗透性的一种隐性教育影响,这也是德育非课程教育重要途径,也是德育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补充。

3 隐性体育课程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隐性体育课程建设以显性体育课程教学为主导,以高校内外体育比赛为主线,积极研究显性体育课程教学和隐性体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隐性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与显性德育课程共同发挥高校学科课程育人的教育功能,从而建构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一体化体系,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因素转变为具有实效性的非课程德育教育途径之一。

3.1 挖掘显性体育课程教学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因素

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一段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德育目标与体育健身目标相互融合贯穿始终,拓宽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学生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综合修养,因此,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必须要挖掘隐形体育课程中潜在的德育因素。譬如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过程中体现的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奋勇争先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课程的知识学习中渗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因素,对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拓展德育教育路径

3.2.1 校园体育宣传媒体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这一隐性体育课程载体,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活动(如体育运动大会、体育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体育征文比赛、校际体育邀请赛等的宣传),找出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大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弘扬发生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先进事迹,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隐形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效果。这些校园媒体传播会成为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神来之笔。

3.2.2 校园体育比赛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功能高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是对校园文化宣传的有力推动,以校园全方位的体育竞赛为媒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延展性建设,对高校德育工作会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奇效。

3.2.3 体育社团作为德育教育载体的优势自愿参加社团的大学生具有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高校多样化的社团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体育社团也不例外。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培育、管理好大学生体育社团,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开展德育教育,发挥其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把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摆在突出育人功能的位置,搭建体育活动舞台,鼓励体育活动创新,使体育社团成为当今时代培育大学成才的重要渠道。把大学生体育社团纳入“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之中,整合高校德育工作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具体管理,学校、体育部门共同关心的体育社团工作管理格局。

3.2.4 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功能以大学生为主体,组织自主,活动内容自定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能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体育俱乐部的自觉主动参与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抗压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不断提升。

3.3 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德育的示范性

体育教师是影响隐性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无论是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还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体育教师。作为隐性体育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必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身教言传,跟大学生的接触式最直接的、近距离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影响较大,不管在课内课外,体育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同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权威,而是大学生探求体育和人生新知的指导者,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师生交往比较密切,纯粹的语言沟通、动作技能的肢体语言沟通比较频繁,便于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4 结 语

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也必然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也必然是多样化得。虽然每个方法、每种渠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任何一个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能独立完成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所有任务。因此,必须综合利用教育内部资源的各种渠道,整合各种德育教育途径来发挥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 1 ] 赵坚.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J ].教育科学,2010(2):14-16.

[ 2 ] 李加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J ].大家,2012(7):161-162.

G807.4

A

1674-151X(2012)09-09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9.053

投稿日期:2012-07-22

郭守康(1976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体育教师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