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诗歌对话会在苏州举行

2012-08-15 00:49陆梅
扬子江诗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联展新世纪网络时代

2012年5月20日,来自《诗探索》、《扬子江》、《作家》、《花城》、《诗选刊》和《文学报》的主编、副主编相聚苏州,参加题为“凝视与聚焦”的新世纪诗歌对话会。

会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回顾新世纪十年诗歌的历程、漫谈当下诗歌文体写作的现状、探讨网络时代诗歌纸媒如何作为等话题;二是讨论包括《诗刊》、《诗探索·作品卷》、《扬子江》、《花城》、《作家》、《诗选刊·下半月》和《文学报》在内,六刊一报共推新世纪优秀诗歌联展的计划。

此次会议召集人、《扬子江》诗刊特聘主编子川首先发言。他认为,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处于遮蔽状态,尽管这一期间涌现了许多好诗歌文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关于新世纪诗歌的被遮蔽现象,子川认为,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传播不受限制的自助发表的特点,以及海量的芜杂的瞬时覆盖的信息,是造成遮蔽的最重要原因。如果说前网络时代“遮蔽”是由于传播缺失导致无法阅读到具体文本,那么网络时代的“遮蔽”则是由信息量太大、多得无法阅读造成。“不受限制”与“自助发表”导致信息爆炸,海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几乎不能在人们视野稍作停留,又席卷而去。从写作者层面,网络传播使得模仿与被模仿变得容易,这一点,不仅导致范式化的写作,也令成名诗人不断产生被模仿的焦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个人风格的形成以及作品中个人特征的稳定性。这也是诗歌写作不能得到应有关注的原因之一。再就是诗歌纸媒一定程度上的缺席。网络时代之初,许多纸媒的审美趣味受到网络传播所谓广泛性的冲击,有意无意地向网络传播倾斜,纷纷去做网络版、博客版,不再坚持纸媒应有的专业、权威、精英的品质,一定程度上使得纸媒成了网络传播的延伸阅读,这就等于取消了专业发表与自助发表的边界。事实上,纸媒传播向网络传播倾斜的后果,是它既没有网络传播的优长,也降低了专业发表的门槛与标准。因此,所有向网络写作倾斜的提倡,严格意义上,都是在放弃与消解纸媒的价值,如果纸媒发表的作品不能超出自助发表的水准,得不到专业阅读的充分认同,必然会淹没在芜杂的信息海洋中。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新世纪诗歌整体被遮蔽的现状。而这也是《扬子江》诗刊以“去蔽”为办刊理念的主要理由。

那么,网络时代诗歌纸媒的方略是什么?子川认为,第一要提高门槛,要强调纸媒传播的专业性、权威性、非自助性。有着严格三审流程的纸媒好比歌剧院,通过网络自助式发表则如同练歌房,练歌房可以普及声乐,提高公众的演唱水平,却不能把歌剧院办成练歌房。二是拒绝练习之作。这是网络时代纸媒的职能发生改变所致。前网络时代,文学纸媒承担着扶持作者、发掘新人的任务,那时不存在网络式的自助发表,如果纸媒不扶持、推出新人,则意味着新苖就没有生长的园地。在网络式自助发表瞬时即可实现的今天,让纸媒再去充当新苖园圃,只能是扬短避长(毕竟传播的迅捷程度网络要强势得多)。再就是,要警惕打着探索性旗号的越界之作。诗歌纸媒作为专业发表,在诗歌文体意识层面要对自助发表起到标准示范的作用,作为一个有着明确标高的诗歌艺术的平台,它应当警惕并拒绝一些并不成功的所谓探索。所有人都可以尝试求变出新,而纸媒只能接受成功的探索与创新,其它一些试图拓宽文体边界、尝试跨文体写作、甚至模糊诗歌文体意识的探索与创新,且让它们通过自助式平台去试验。而所有通过“练歌房”练出来的歌手,只有他达到歌剧院的水准,才可能是纸媒发表的主要对象。

《诗探索·作品卷》主编林莽随后发言说,诗歌到了新世纪后诗人的量猛增,而原来活跃在诗坛的人已经找不到。读诗需要心态,浮躁心情下看不进诗,看到坏诗更是糟糕透顶。诗歌界存在一种状况:认为西方的、现代的诗就是好诗。写诗、读诗,都需要沉静下来,要能找到自己。

诗歌界还有一个问题:近些年诗歌活动很多,但是诗歌评论家根本来不及读大量的诗歌作品;加之诗歌年选太滥、太散,诗歌奖项不少,鱼龙混杂,这些都导致好作者凸显不出来。林莽谈到,他正在编一本书——《诗探索: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情感》,这十年,还是有很多优秀诗人、诗作,但是需要淘洗。

林莽认为诗歌是有难度的写作,以为分行很容易,把语言分成行就是诗歌,那是误导。不少翻译家把诗歌翻译丢了,有人笑说“诗歌就是被翻译丢的部分”,虽极而言之,也不无道理。很多年轻人照着翻译体的西方诗歌写作,也问题多多。所以建立一个好文本的标准,也是我们几家杂志要去做的工作,诗歌刊物不能随随便便选作品,要有登堂入室的神圣感,要有一个标准和高度。

《作家》主编宗仁发接着说,这些年,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纸媒该遵守的标准。自然,文学刊物难办,很多实际问题要面对,得花好多精力去操心这些事,我们没有好好去想一想,怎么面对这个现象。诗歌界的民间刊物非常多,一本就是一个小圈子,我在做年选时,也算各家都选,包容很多。

宗仁发指出,诗歌创作现象最复杂、最丰富,也最混乱,很难达成一个共同的设想,我们几家坐下来想要做些事,对我们自身也是挑战。这中间,如何求同存异?上世纪90年代,《作家》联合《山花》、《钟山》、《大家》和《作家报》推出“联网四重奏”,在当时成为一个话题,影响不小。后来也证明,绝大多数被推的作家在今天都很有创作实力。

《诗选刊》副主编张洪波说,比之当年“联网四重奏”,我们今天六刊一报联动,难度更大。但本质上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权威性。不是什么人拉进来都可以,很多民间刊物也不复当年的“民间”标准,更多是为了造势,以吸引选家关注,所以推选要谨慎。二是专业性。不能认为诗歌就是简单的分行。

《花城》执行主编朱燕玲说,联动的想法很好,因为做出版工作,深感网络对纸媒的冲击很大,所以提高门槛、确立标准对诗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有益的推动。《花城》作为综合性文学期刊,也一直关注诗歌,但又是站在“诗歌界”之外,这样有个好处,不会进入任何的圈子。不仅诗歌,面对网络冲击,纸质期刊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和门槛。但同时,我们又不可小看网络。

《文学报》副主编陆梅在简短发言时表态,作为一份全国率先创刊、深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学报纸,《文学报》愿意拿出版面,以对话、深度访谈、评论等多种形式,关注新世纪以来的优秀诗歌、诗人,让文学发声,让诗歌发声。

会议的下半段,几家期刊的主编、副主编集中对将于明年第一季度推出的“六刊一报新世纪优秀诗歌联展”做具体讨论。联展计划历时一年,每家期刊每次将推出两位诗人,一年推四次。各刊在推出的当期也将其他刊物所刊发的诗人列在栏头下,以体现联合推出的宗旨。每家期刊同时请两位诗人或评论家,分别为每期所推诗人撰写人物印象,同时刊出。此联展旨在推出新世纪以来的优秀作品,介绍优秀诗人,引导新诗创作,促进新诗发展。

苏州诗人丁及列席会议。会议期间,与会者还与在苏州的诗人作家小海、车前子、陶文瑜、叶弥等进行交流。

猜你喜欢
联展新世纪网络时代
2022年“霞印天下”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书画联展开幕
大学生小说联展栏目作者:湛博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俱乐部联展
网络时代
酷图爆语(5)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做有智慧的家长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世纪对联大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