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地方志与“文化盐城”品牌建设

2012-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盐城市

赵 丽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 盐城 224000)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文化品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入新世纪,各地在发展地方经济,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06年,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盐城”目标,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地方志事业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以求方家教正。

一、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基于本地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地方志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集中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展现了一地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也丰富着地方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内涵。它不仅能存史,而且能资政、育人,不仅是了解盐城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更是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区域文化的全貌、变化、特色及其成因的不可或缺的依据,是建设“文化盐城”、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

首先,地方志为定位“文化盐城”提供重要依据。对盐城文化进行定位,是“文化盐城”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文化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定位准确将带来发展;定位失败,将带来巨大的浪费。要定位准确,就应该先弄清楚盐城的特色,特别是文化特色。地方志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第一手资料,所以要想对盐城文化有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位,首先要从地方志中找到依据。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盐城“海盐文化”的定位。《盐城市志》中记载:早在战国时即已产盐,《史记》述及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晋时,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明清以后,淮南煎盐日趋萎缩,尤其是民国初期沿海废灶兴垦事业的兴起,使得“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昔日壮观的煎盐场景风光不再,到建国初期,传统的草煎盐生产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散落在盐阜大地上、被盐浸泡过的、与盐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文化遗存,却俯拾皆是。盐城正是基于对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对盐城文化有了一个重要定位——海盐文化。由此,海盐文化成为盐城的文化根脉和重要元素,也是“文化盐城”建设的第一张名片。

其次,地方志为建设“文化盐城”提供智力支持。编修地方志要对地情进行空前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各地新编志书,把百科千业的历史与现状,把各地的民情、地力、信息、资源等准确而又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地方志是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数据库。建设“文化盐城”是一件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由政府组织倡导,利用地方志等载体的资源,结合城市村镇建设,把各处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既可行而又很有意义的,是文化盐城的最佳切入点和有效举措。长期以来,盐城市、县两级方志办就充分运用地情资料,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市志办先后参与了盐城历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一条街、串场河沿岸文化景观带以及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开发建设的专家论证工作。同时,地方志以其包罗万象又真实可靠的资料,为盐城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专家咨询,在文化遗产的申报、文物保护和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等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再次,地方志为建设“文化盐城”提供精神动力。新方志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记载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业绩,记载了在平凡的劳动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各类模范人物,成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乡土教材,发挥其在“文化盐城”建设中的教化作用。盐城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区,经济上与苏南一些城市有差距;曾经的名胜古迹由于战火兵燹、沧桑变化,多已不复存在。这些都给当地民众造成各方面都略逊一筹的错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而事实上,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人文荟萃。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单独设盐渎县。宋代晏珠、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后相继入朝为相,人称为“西溪三杰”,被传为千古佳话。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以身殉国,成为流芳百世的抗元民族英雄。元末盐民张士诚揭竿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元末明初,文学巨匠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曾隐居白驹场,撰写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五卅”反帝爱国先驱顾正红,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左联作家孙石灵,爱国科学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尽显风采。当代更是人才辈出。佛教居士高鹤年,书法家高二适,教育家陈中凡,杰出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等等,难以一一列举。这些灿烂却不被人熟知的文化,大多被地方志书记录保存了下来,随着对地方志书的研究和成果的广泛宣传,广大市民对我们祖先在盐城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文化自豪感增强了,对盐城的心理认同感和归依感也就更深了。

二、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促进“文化盐城”品牌建设

地方志作为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地方志事业兴盛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比较进步、发达的区域,反之亦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次表彰先进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艰巨。希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地方志工作”。可见加强地方志工作是时代的呼喊,更是社会的呼喊。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深入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推动我市二轮修志出佳志、创精品,从而带动全市地方志编纂质量全面提升。如何打造地方志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地方志独特功能,增强其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我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机制体制,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地方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修志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默默奉献,辛勤笔耕,取得了显著成绩。首轮修志中,盐城市编修出版《盐城市志》(上、中、下三册)1部、县(市)志8部,加上其他各类志书百余部。在编修市县两级志书的同时,全市还编纂出版了数十种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以及一批服务盐城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情资料书。地方志成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盐城市志》在全省地方志成果评选中获得特等奖,《盐城县志》获全国地方志书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台市志》、《建湖县志》、《滨海县志》、《盐城市财政志》、《盐城市金融志》等获全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奖。《盐城年鉴》多次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和二等奖。《大丰年鉴》获全国县级综合年鉴质量评比特等奖,《东台年鉴》创刊当年就被评为全国方志系统县级综合年鉴质量一等奖。这些志书、年鉴和资料已经或正在发挥资政、存史和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全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宣传盐城等各项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修志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工程,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后盾和保障。《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些规定,为各级地方志机构做好地方志工作和加强地方志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我们一定要充分贯彻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站在发扬民族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当代、惠及子孙后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世纪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主笔、地方部门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和“一纳入、五到位”的具体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纳入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中,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方面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好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志的工作成效,真正做到修好志、存好史。

(二)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权威”方志,为地方文化建设存史资政

地方志作为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志书才能为当代资政,为后人所借鉴。只有地方志的质量得到保证,我们通过对地方志研究了解的地情、市情才会更全面、深刻,因而具有更大的资政价值。因此,要想发挥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志书品味,突出盐城文化特色,编出更多的佳志、名志,才能丰富“文化盐城”建设的文化宝库。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要编佳志、出精品,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指组为了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专门制定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直至出版中的印刷、版式、开本、差错率等方面,规定的十分具体。盐城市志办也制定了自己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采取新措施,创造新经验,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首轮修志以来,我们在提高志书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了很多有效办法。要结合实际,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查找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部志书仅由一两个人或少数人修编已经不可能,必须众手成志。因此,要想保证志书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修志队伍的建设。要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尽可能多返聘那些60岁左右、愿意继续参与修志、身体健康的老同志。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鼓励继续教育,使修志人员得到深造。修志人员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始终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评审修改、校对出版等各个环节,确保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精炼,确保志书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水平,努力编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只有打造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地方志文化精品,才可能流芳后世,更好地为建设“文化盐城”存史资政。

(三)挖掘方志资源,发挥桥梁作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方志编纂的目的就是让人读,让人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引导读者读志用志,把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作为地方志机构的工作职责,使其在“文化盐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一是扩大读志用志途径。从古至今,志书大多是洋洋洒洒几百万字,厚厚的一册甚至几册。使用的人群大都是政府官员,普通群众很少能接触到地方志书,志书使用面比较狭窄。首轮修志以来,我们主要采用编写简志,在报纸或电视上开辟方志专栏来开展读志用志工作。但终因志书部头太大,宣传不够,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了地情网站,越来越多的志书在出版的同时被数字化。广大读者只要坐在电脑旁,就可以看到电子版的志书。2008年,政府网站“中国·盐城”开设《盐城年鉴》栏目,至今已有10000余次的点击率。广大读者只要坐在电脑旁,就可以免费看到电子版的《盐城年鉴》。这种读志(鉴)用志(鉴)的便捷程度和广泛程度,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修志机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方志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地方志工作手段的数据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变成活的信息,并使之易传、快捷、共享,提升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能力。

二是拓宽方志工作领域。近年来,盐城市志办在拓宽方志工作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二轮修志启动至今,编辑《盐城史志》18期,为史志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也为社会各界了解盐城史志工作提供一个窗口。《盐城史志》多篇信息被省方志办工作简报刊登,提升了盐城市志办的形象。同时,我们还利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地情,也宣传方志文化。除了《盐城年鉴》电子化外,盐城市志办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盐阜大众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工作文章等等,扩大了本部门的知名度。

三是加强方志资政能力。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出谋划策,为社会多项事业发展提供地情资料,这是方志为现实服务的最重要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外资、外商,同样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盐城市志办与时俱进地发展地方志,方志编纂本着为现实、为后人服务的态度,认真、全面的收集资料,准确、真实的记录历史,为全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份翔实的参考资料,引起领导的重视。事实证明,地方志建设不是可做不可做的问题,而是谁在这方面做好了、做早了、做快了,谁就能更好地把握和发展自己。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盐城市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被“忽视”的角平分线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情系志书藏古今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