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效性的思考

2012-08-15 00:45
党史文苑 2012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 爽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让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现今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对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显著效果,为中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时代内涵、时代特征为重点,围绕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如何按照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本质特征、基本规律、内容结构、原则方法等方面内容展开探索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落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服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任何理论都需要大众化,这是因为理论往往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因而,对创新理论进行大众化宣传更有必须性。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这将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所以,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素养,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普遍倾向主要有:①主体性人格凸现,但 “唯我主义”明显。当代大学生强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大胆追求个体利益和个人需求,普遍凸显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唯我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内逐渐蔓延。②务实观念普遍,但功利思想严重。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只有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考研”、“考证”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他们不再视追求金钱为 “不齿”,而是视勤劳致富为人生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种务实观念的增强从总体上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但其背后隐藏着部分大学生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③宽容心态增强,但是非观念弱化。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文化宽容心态的形成。大学生宽容心态的普遍增强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开放的、理解的心态特征,打开更为开阔的视野。当代大学生对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大都能给予认同和接受,即使自己不认同,也不反对别人接受,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去评价和要求别人。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先进与腐朽、精华与糟粕等,却由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模糊或认识水平的不足而缺乏应有的鉴别意识和是非观念。④竞争意识普遍,但合作意识不够。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社会竞争使当代大学生敢于参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同时,少数大学生部分误解了竞争的本义,不能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辩证关系,认为竞争就意味着排斥一切利益相关者,通过排斥别人的办法来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造成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为此陷入“情感困惑”,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甚至是领导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他们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青年就必须高举伟大旗帜,坚定科学信念。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的指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

二、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2004年8月24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仅仅让高层懂得、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其教育效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南京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27.3%的同学认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作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34.4%的同学持折中立场,认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重要,但形式与风格陈旧,作用越来越小”;38.8%的同学表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存在偏差,大道理太多,一般不大接受”。可见同学们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基本肯定的,但对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满意的地方。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也就造成了现今高校中凡是遇上思想政治课总是有颇多人选择逃课、认为这类课没有意义的现状。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风格不易为学生接受。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喜欢幽默诙谐、入眼即懂的语言风格,部分小资文学青年类型的大学生现在迷恋仓央嘉措和纳兰带着淡淡惆怅、丝丝缠绵、款款深情的文风。像古典诗词类的,在大学生的圈子里已很少有人问津,更不用谈像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枯燥的语言风格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难以理解的语言风格抱有很深的排斥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的感觉不佳。

2.大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更加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他们明白即使自己大学毕业,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也不能代表什么,所以他们更加注重其他方面的知识的积累。与其说当今大部分大学生功利化不如说当今大学生更实际,他们把自己的大学四年规划出来,一年一年地完成自己的目标,企图让自己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毕业生市场中的香饽饽。正因为如此,他们单方面地认为,学的马克思主义这类东西没有实际意义。由于学习意识的淡化,他们对生活中很多和马克思主义联系十分密切的事情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多仅靠联系观、辩证法就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他们却可能花更多的时间靠其他方法去解决,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用论的想法。究其根本,就是当代大学生没有在实际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3.传播途径单一。在高校教育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要是靠课堂传播,但是课堂传播的局限性和课堂传播的低效率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达不到显著的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立足现实。但是、现实又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横跨面看,现实是指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乃至社会思潮、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和民风民俗等等,不可以狭隘、单一的理解。从纵向度看,现实是一个历史流变的范畴,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不可以静止、孤立的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将现实仅仅理解为历史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而应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中辨证地把握。总而言之,只有综合、辨证地看待认识现实,才能展示其内涵丰富的面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立足现实。但是有些授课老师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把握,这就让一部分大学生心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授课老师连对问题都阐述不清楚,坐在下面的学生对这门课就更没有兴趣,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不挂科而去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针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内化和升华。

1.实例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具通俗性。十七大报告提出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用中国人习惯的通俗语言,实例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节目并使之与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样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的形式,而变得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大学生在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的,人们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中应该得到广泛应用。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点拨学生。像他们的专业学习,通过长期学习,会逐渐发现,其专业本身是存在一些不变的规律的,但这些规律本身是不断完善的,当这些问题的自我完善达到一定量时,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就好像人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看待同一种艺术风格所产生的看法是不同的,在几个世纪之前,人们还在不断的追求写实,古典主义大行其道,后来印象派只是在颜色上加以小小的不变化人们便不能适应,并积极地加以反对。然而,实践证明很多事物不是当时所看到的,而是在变化之中的。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才能成为开启新时代的人,如果仅仅是对已有的东西加以发挥,其造诣是不会很明显的。课堂上授课教师用学生在实际中的实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分析、解决,也同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给大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活学活用。这不仅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也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兴趣。

3.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媒体传播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理论传播阵地。传媒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利用互联网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高校应该建立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来完善网上信息管理的工作,对大学生应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网站,积极唱响主旋律,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学生心中更坚定。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体验生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为祖国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热情,坚定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决心,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总之,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各有关方面的全力配合下,长期学习和努力实践才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适合现阶段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措施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孙凯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社科纵横,2011(3).

[2]张国钧.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3]董陶陶,杨晓慧.分众化理念下的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皇甫芳.关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1(6).

[5]尹文涛.浅析大学生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科技信息,2011(17).

[6]刘笔利.试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7]毛海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渤海大学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