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初探

2012-08-15 00:53陈赛飞
绿色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区景观设计

冯 阳,陈赛飞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 引言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文化审美价值可供观赏的景物,包括遗址、民俗和宗教活动,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园林、雕塑、碑刻、书画题记等。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从属于人文景观的范畴,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它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校园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丰富校园整体环境的文化内涵,体现大学校园的人文性。优秀的校园环境景观都蕴含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集体情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迷人魅力。

2 新校区人文性环境景观的功能

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宗旨应该是给广大师生创造一个休闲、活动、交流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内涵丰富的环境,在设计中以“环境育人”的思想为主导,塑造新校区的浓厚的学术氛围,要自始至终贯穿校园人文环境景观塑造的观念。新校区环境景观的精神内涵通过一定的物质要素展现出来,景观物质要素必须具有文化性,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人文环境景观是新校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相对于旧校区而言,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环境景观设计先行于其他的文化活动。在新校区里积极主动开展环境景观设计,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校园环境,是大学人文教育的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的需要。

新校区环境景观是因人的需求而建的,是服务于广大在校师生的,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以安全、方便、舒适为最基本的要求。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人文性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环境景观的人文性是以广大师生为中心,注意提升广大师生自身的价值。尊重广大师生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尊重他们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中体会到环境对他们的关怀,使广大师生对校园人文环境景观产生依恋和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和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具有人文性的环境景观不仅给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生活其中的师生与新校区景观和谐共生。

2.1 文化载体功能

相对于旧校区而言,新校区环境景观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人文性环境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必须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功能,满足广大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能够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校园人文性环境景观发展水平是整个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传承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彰显大学精神、人文关怀,让广大师生感受真、善、美的校园环境。

2.2 隐性育人功能

马克思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一个既定的环境里,环境对人的“创造”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环境对人有一股强大的暗示作用,校园环境是教育环境,是育人环境,是无声的课堂,我们可以通过人文性环境景观的内涵,通过美的可感性、愉悦性,引发广大师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反应,隐性地塑造师生自我。校园人文性环境景观以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化师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这种感化蕴含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2.3 身心调节功能

校园环境景观具有调节和满足师生身心需求的功能,缓解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某些不平衡。内涵丰富、风景优美、尺度宜人的校园环境景观不仅可以调节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消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而且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对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广大师生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接受人文的熏陶,净化心灵,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的融洽,实现师生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和谐共生。

3 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文化景观缺乏特色

新校区环境景观在校园建设规划初期对原有自然景观的破坏是毁灭性,这种破坏是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建设周期短导致新校区规划与设计缺乏细致考虑和充分的权衡审视,对建设基地自然状况的考察也难以深入。有些地方为了后期建设方便,将原有基地进行大刀阔斧的人工改造,缩小自然环境差异,致使场地特殊性消失,在建设的过程中抹杀了基地本身的山水特征,使得新校区环境景观丧失形成自然文化景观的先天条件。

3.2 区域人文特色未能展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某些设计模式语言的流行,使得区域人文特点越来越多的被掩盖。在新校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中被忽略,新校区空间规划趋向自由,造成空间设计跟风模仿的风气,使得新校区环境景观与所在区域的历史文脉脱离,风格简单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几乎共存于当前所有的国内大学中。反映出设计者和决策者对区域文化的漠视以及对人文历史等背景知识的贫乏。失去了对区域人文内涵与特征的表达,新校区体现的文化特色是苍白空洞的。

3.3 设计不够人性化

新校区环境景观建设中,难免形象政绩工程,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环境景观形象,忽视广大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多层次需求。空间尺度不够宜人、设计不够人性化,对空间细化安排和多样化处理比较乏力,对师生缺乏细致的关怀,人的活动和感受常常被忽视,在新校区环境设计中丧失人体尺度与环境的对比,忽视了人的存在。新校区空间处理手法雷同,缺乏地域性、场所精神和空间归属感,校园环境缺乏细心经营,空旷的广场经常是没有让人愿意停留短暂休息的地方。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对近人尺度考欠缺,使得师生丧失了对校园空间的领域感。

4 建议与对策

4.1 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区域位置

学校所处的环境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联,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虽然全球资深的高等学府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在选择校址区域的宗旨却是不谋而合的:环境安静优雅、交通信息便利、生活设施齐全,为广大师生教学营造优良的物质环境。前人的成功先例,为新校区的选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选择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紧密结合新校区的规划布局

新校区的规划布局是展现学校形象和风貌,反映学校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文化形式。新校园在进行环境景观规划时,就要与校园空间的使用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了解广大师生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的需求,可以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横向调研的方式;同时也需要对新校区基地环境进行充分的勘察,对地貌、水文、植被等情况需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综合的结论,这样才能在后期的方案设计中有的放矢。

4.3 因地制宜优化新校区的景观设计

4.3.1 尊重自然环境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类的需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师生这样的需求更是强烈。大学新校园环境观的塑造,应体现人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自然山水作为环境景观设计元素导入校区规划,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和水体等要素进行保护、利用、开发和再创造。注重自然环境的育人功效,创造出整体有序、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同时需要与人文因素有机结合,让环境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

4.3.2 追求整体、舒适

从整体上确立新校区环境景观特色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新校区所处环境的气候、环境、历史文化、重大纪事、民俗艺术等元素的积淀。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总体环境景观设计定位应该是一体化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新校区环境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校园环境景观的自然性、真实性和人文性。优秀的校园景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上,而更要从师生与校园环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创造出深入人心的优美环境景观。从规划布局、新校区建筑的形象、交通流线设计、新校区环境设施到新校区景观小品设计,舒适性和教育性体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对广大师生的性情熏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3.3 注重人文传统

新校区环境景观,离不开所在区域的原生文化脉络,是所在地区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新校区环境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势。在新校区内,虽然原有文化的主体部分已经消失或者被取代了,但是一些有意义的存留片段可以作为新校区的人文景观组件,是可以在新的环境中被永远珍藏和延续下去的。这些片段是该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记忆的延续,同时新校区环境还应该包含原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体现、延续和新文化的创造。新校区环境景观特征,不是人随意断想和臆造的,而是对大学校园功能、使用规律的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的系统研究,对现代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创造出与新校区紧密交融的环境景观。优美的校园环境景观与浓郁的地方文化、地方美学实现有机结合、和谐共生。

4.3.4 营造文化氛围

人文景观既可以美化新校区环境,又能够让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在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景观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新校区环境景观只有处处散发着书香,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才能对师生产生以及社会人员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大力加强新校区的环境景观建设,精心设计校园的文化景点,结合每个大学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将这些景观元素物化到校园环境景观中,如建校史纪念馆、雕塑小品以及体现学校人文特色的道路、广场等。通过这些物化载体,无声诠释着学校的历史文化,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校园的创立、成长与辉煌,显示了学校的历史深度。雕塑是空间的艺术,是新校区环境景观的灵魂,校园中的雕塑既能表达思想,又蕴含启迪性,将置身校园环境景观中的人带入崇高的审美境界;环境景观的命名是校园环境艺术的催化剂,新校区的景观命名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师生的希望和梦想,既要体现新校区的文化特色,又不能忽略厚重的区域文化;水是新校区景观的锦上之花,水的特性是包容兼蓄,水无论动静都能为校园环境景观添加几分灵动和生机,新校区有水就有了清新之感,有水就有了俊秀之美。在新校区中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满足师生多层次的需求,是新校区 环境景观设计义不容辞的责任。

5 结语

新校区环境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育人、和谐共生,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新校区环境景观的内涵特征。校园环境景观能潜移默化提高师生的人文修养,提升师生的品质与道德,培养师生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校园的更高追求。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要科学规划(整体规划发展)、因地制宜、充分论证(以数据论证实施)、分步建设(逐步推进、和而不同)、宁缺毋滥(避免急于求成),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可以留下时代的烙印的校园景观建成前,“不作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同时也有责任去按照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时纠正我们目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偏差,弥补曾经缺失的“课程”,避免盲目的“跟风”现象,从当地以及自身的特殊性出发,重新找回大学校园的自我。

[1]徐力怡.论大学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与学生人格塑造[J].高教论坛,2004(2):41~42.

[2]张 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2):33~34.

[3]徐庚阳.大学新校园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8):68~69.

[4]欧潮海,余 剑.高校景观规划的人文化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7):112~114.

[5]楚小庆.当代中国新建大学校园空间文化形态的现存问题[J].剧影月报,2009(6):88~89.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区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迎接新学期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