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研究

2012-08-15 00:46鲍健强屠行程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关键词:通讯光纤传输

鲍健强,屠行程(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光纤之父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研究

鲍健强,屠行程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教授是第八位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由于他在光纤材料和传输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开创了人类光纤信息通讯的新时代。本文从高锟成长的历程探讨了东西方教育对他日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了他在光纤通信研究方面取得杰出贡献对人类开创信息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最后,研究了高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三大特点:重视直觉,学会基于问题的思考,激发超越逻辑的灵感;关注创造,善于独树一帜的思维,追求另辟溪径的探索;强调方法,既要脚踏实地地研究,也要高瞻远瞩地看路。

高锟;光纤通讯;科学思想;研究方法

2009年,华裔科学家高锟(Charles K.Kao,1933-),由于研究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特点和规律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和杰出贡献,为开创光纤信息通讯的新时代奠定了科学基础。他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高锟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另外两名获奖者平分另外一半奖金。高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后,第八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研究和探讨高锟的人生经历、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特点,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意义。

一、光纤之父:学贯东西,学以致用

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金山,1944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1954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10年。这时,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1966年,高锟发表了《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创造性地提出了寻找出一种低损耗的介电材料是可能的,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的地位。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高锟一生获得荣誉无数,曾获得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等各种奖项。正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一颗小行星为“高锟星”那样,高锟是科学界的巨星,而在其耀眼光芒的背后,留下其成功的轨迹。

(一)传统中国教育留下了深刻烙印

高锟出身书香门第世家,较好的家境给童年高锟缔造了一个生活优越的环境。祖父深受中国传统诗词和儒家文化影响,父亲尽管是留美律师,但始终恪守中国文化和传统。在高锟年少启蒙阶段,家人就让高锟接受传统的师塾教育,学习四书五经。但老师从不解释课文内容,只是背诵。高锟日后认为不要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的背诵学习方法,若是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就需要背诵一些经典,记忆一些基本知识点,尽管有时背诵枯燥无味,但它培养了一种学习的精神,不失为东方教育的一种特点。在高锟的一生中,背诵也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他觉得背诵是把有用的知识永远嵌进脑袋的唯一方法,并在需要时随即把知识由脑里提取出来[1]。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人生的品味和境界,养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正确态度。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幼年也曾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幼时也上过私塾,还学过《孟子》。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就是一种文化渗透,滋养其一生。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是让儿童在启蒙之初,便扎根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汲取其精华。这样的教育影响着一个人日后的气质与素养,即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也正因为高锟具备了这种气质,在探索光纤过程中最困难的时期依旧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放弃不气馁。由此可见,传统中国教育方式给高锟留下了深刻烙印,并影响了他一生。

(二)西式教育孕育的科学研究传统

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存在巨大差异,西式教育强调自由思考的空间、追求与众不同的创造,而中式教育关注文化经典的传承,人生境界的提升,这种差异也为两者互补奠定了基础。高锟最初接受的西方教育是法式教育,重视如何学会阅读、写字和计算,学会分析和运用大量资料的技巧,运用各种学习工具的能力,不倡导死记硬背,而是运用脑筋利用这些资料和工具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有机会通过有趣的方法,探索更广阔的知识[1]。高锟曾在圣约瑟中学、香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就读学习过,这些西式教育中老师给了高锟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拓展了他的思维创造空间。高锟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提高了其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种西式教育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对新技术的好奇。高锟认识到大学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必须学会运用集成方法、综合手段和实验技术,创新知识和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推动社会进步。事实上,在学校里所受的严格训练,只是令我们学会怎样学习,以及在有需要时知道怎样求取新的知识。此外,高锟的留学之地英国当时拥有极为强大的科研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种强大的后盾极其有助于高锟在科研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贯东西,学以致用,点燃了创造性思维的激情

中式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是使学生通过多学、多练、多记,培养学生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使得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西式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开创和批判,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通过多问、多想、多干从深层次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大胆的创新与发现,突出自由发展。高锟的成功体现了学贯东西、学以致用的意义。当他在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STL)研究过程中,主流科学家都在研究微米波传输系统,以改善和提高传输容量时,高锟却与众不同地在寻找微波和光信号的新的传输方式,运用传统的几何光学和波动说理论来探索波导发展方向。高锟知道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1893年)曾经在皇家学会的演示实验使人们看到光能顺着水流弯曲前进,就想能否研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丝,使光能沿着弯曲的玻璃纤维前进,这就为大容量的光信号传输提供了载体和可能。独树一帜的创新性思维为高锟的科学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东西方文化与教育背景融合成为高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动力。

二、光纤通讯:高速互联,信息畅流

20世纪60年代是信息通讯领域面临变革的时代,高锟也正是在这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STL),该公司正在研究未来信息通讯的有效载体和方式。高锟日后说,自己是幸运的,当他接手STL公司的光通信研究项目后,决定改变当时从事的薄膜波导研究方向,而这一改变拉开了光纤通讯发展的序幕,奠定了高速互联的信息社会的新时代。正如2009年诺贝尔奖评委在颁奖词中所说的:“1966年,高锟的一项发现实现了光纤应用的突破。他精心计算如何通过光导纤维远距离传输光。用纯度极高的玻璃纤维在超过100公里的距离以上将传输光信号变成可能,而在上世纪60年代,普通的纤维只能传输光信号20米远。”

(一)光纤通信不是梦想

众所周知,信息通讯方式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从烽火台传递信息到电报输送资讯,从电线电话到同轴电缆,近现代通讯方式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电气讯号传递资讯虽快捷,但电气通讯中信号会因传输距离增加而衰减,需要中继器。而微波通讯虽可用空气做介质,但会受载波频率的限制。而高锟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传统通讯系统传输方式,使信息量传输得既多又快且远。高锟此时就有一个理想,希望能找出一种如同海水般纯净通透无比的玻璃,使光来传送信号,这就是光纤通讯最初的想法。但当时不少人认为这一想法是“痴人说梦”和“匪夷所思”,因为有两个原因制约光纤通信的发展,一是玻璃丝作为通信介质,要求光纤对光能的损失小于20分贝/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玻璃是照相机镜头玻璃,其损失是700分贝/千米,窗玻璃的损失是几万分贝/千米,因为制备高纯度的玻璃丝在技术上尚未突破;二是缺乏成熟的同调性高的发光源。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明了激光器,为光通信发展奠定了光源基础,但激光器发出的是红外光,并需要进行温室冷却,使得光纤通讯距离受到激光技术发展的制约[2]。面对两大制约,高锟坚信光纤通讯不是梦,虽然当时光纤传输的衰减度很大,光源无法传到1千米以上,但他通过计算,认为光在高纯度光纤中的传输距离可达100千米。幸运的是1972年美国的康宁玻璃公司研制出高纯度光纤,其光衰小于20分贝/千米,证实了高锟的理想并不是梦想。

(二)以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无法传输长距离,光波需要藉波导引导,用什么来传导光波?这是科学家们在信息通讯时代来临的前夜面临的困境。但是当时,年仅三十出头的高锟在科学探索中坚信“以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导线”的光纤通讯在理论上讲是可能的。早在18世纪,人们就发现石英玻璃纤维能够传送光波信号,最早是英国人无意中发现水管里的水可以导光,后来希腊的玻璃工人又发现光不仅可以从玻璃细棒的一端迅速且丝毫不向外界发散传到另一端,就像水在水管中快速流动一样[2]。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1966年高锟在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有一种介质能使光通信的传播变为可能,这篇论文被誉为光纤通信的诞生。高锟认定玻璃是光波传输最佳的透明材料,因为玻璃是由亘古以来既廉价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粒做成的。高锟认为要实现光纤通信,必须突破三大技术瓶颈,一是玻璃纤维的固有损耗。要克服传输距离不远,传输容量小,光的衰减的问题。光导纤维的传光主要是利用传输光线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实现的,衰减的原因在于制造的玻璃中含有杂质,光纤采用了融熔石英的二氧化硅很好地解决了玻璃纯度的问题。二是玻璃纤维的外因损耗。要克服光在玻璃传输中的损耗,光纤的结构包括中心纤芯和外面包层,必须确保包层的折射率小于纤芯的折射率,这样才能满足全反射的要求,不使光在传播中发生严重衰减。三是玻璃纤维的Rayleigh性散失。要克服光纤通信的色散问题,若是色散太大,输出的光脉冲会减慢传输速率,减少传输距离,因此,使用单模光纤,能够完成高速传输和长距离传输[3]。如今正被广泛使用着的大多都是单模光纤。光纤若是密度不均也会发生色散,而近代制造光纤的技术也使光纤更加均匀,减少色散。正是高锟高瞻远瞩地指点光纤通讯发展方向,1967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通过等离子沉积法高温蒸发了石英中的杂质离子,制备出高纯度的玻璃。1968年高锟的同事Keck和Zimar拉出了光学玻璃纤维。1970年研制出可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等等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为光纤通信实用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光纤通讯时代的大幕被徐徐拉开。

(三)光纤通信为全球高速互联奠定基础

与传统通讯相比,光纤通讯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首先,传输信息量之大是其他通讯方式望尘莫及的。理论上讲,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一千亿路电话,虽然目前未达到这个目标,却已达到24万路电话传输的容量,相比传统的同轴电缆,微波通信高出几十乃至上千倍。其次,光纤特别适合长距离传输。光纤的主要材料是石英,这个来自大自然的原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成本相当低。此外,光纤轻细的特点还使其传输不易受干扰,不受环境影响[2]。高速的现代信息通讯把信息文明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是一个通讯的时代,是一个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转变的时代,光纤引领地球村的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人们在瞬间进行文本、音乐、图像的传输,与远距离的亲人视频,打长途电话,让遥远的思念变得触手可及。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光纤作为媒介。可以说,光纤构成了电话和高速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运行的基石。光纤的出现大幅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速度之快让曾经的铜丝传输望尘莫及。此外,光纤在医学应用、传感器应用、艺术应用、井下探测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光纤光缆已经进入了有线通信的各个领域,包括邮电通信、广播通信、电力通信、石油通信和军用通信等,光缆甚至已经铺设到了太平洋大西洋海底以及陆地的骨干网和城域网。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实现“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楼层”以及“光纤到家庭”,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通信网合为一体,节约成本,已成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4]。光纤通信通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在扩大网络传输容量方面起到了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击败了同轴电缆,给地球铺上了一条宽大的“信息高速路”。光纤网络的总长度已超过十亿千米,如果围绕地球,可以环绕两万五千圈。预计到2013年,全球光纤连接家庭将达到1.3亿户[3]。展望未来,光通信仍将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把通信网从电到光推向更高的台阶。高锟曾感叹道:“现在光纤网络已遍布全球,光纤网络的应用,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而且还有远大的发展潜力。我认为这种资讯革命将缔造一个新的纪元,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改变”。高锟甚至自信地说,人类也许1000年也找不到一种东西来替换光纤[1]。

三、研究方法:思维自由,创造无限

2009年12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得奖人讲座上,高锟委托太太黄美芸进行获奖演说,题目为“Sand from centuries past;Send future voice fast(中译:古沙传捷音)”。由于光纤的原材料玻璃,是以沙粒提炼而成,因此,演讲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韵味十足,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也展示了科技的魅力。大凡有所成就者,必是一个智慧集大成者,高锟有着惊人的直觉灵感,天生的创造力和独有的思维方法,他发明光纤绝非偶然,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他的“高标做事,低调做人”的行事风格,不仅体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中国哲学思想,而且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富有思维弹性的研究方法,更是对研究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一)直觉:基于问题的思考和超越逻辑的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发现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当然,他也强调,直觉之后还要用逻辑检验。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情景、科学现象、实验结果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种敏锐的洞察、天才的猜测和整体的把握,能迅速而又敏感的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5]。当1960年高锟获悉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诞生的时候,用直觉敏锐地意识到激光不仅频带宽、纯度高、方向性好,而且不易扩散,具有很丰富的频率资源,为光通信奠定了重要的光源基础。他认为激光技术的进步,将使得相干光有可能成为新的信息载体,相比于点对点的微波系统,它可以提供十万倍的信息容量。而当时的科学家们正为微米波光束会容易发散或被大气吸收而苦恼,尽管35到70千兆赫的微米波可能有更高的传输容量,无线电波无法传输长距离,光波需要藉波导引导。

高锟的直觉是基于对核心问题的思考,是建立丰富理论和实验经验基础上的判断,尽管当时各种条件并不具备,如激光技术并不成熟,常温下制成的激光并不稳定。他理想中的无杂质、透光性好玻璃也还没有研制成功,但高锟坚信自已的直觉判断。正如高锟所言,“人们问我我的想法是不是来自灵感(“尤利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有办法啦!”),我自从毕业就致力于微波传输领域,理论和限制总是困扰着我,我脑子里总是不停产生更多广阔的思维和想法,我知道我需要这些想法”。直觉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先验的本能,它源于科学的实验,知识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基础,祈求直觉降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高锟并没有直接参与光通讯中的光源——激光技术的研发,但他直觉激光技术的进步会使光通讯“如虎添翼”,他也没有直接从事玻璃的纯化技术研究,但他用直觉告诉人们制作用于光通讯的光学玻璃纤维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二)创造:独树一帜的思维和另辟蹊径的探索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不受或较少受思维传统和范式的束缚,超越常规思维,摆脱成见,构筑新意,独树一帜,捕捉灵感,相信直觉,以达到科学研究上的突破的一种思维[5]。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搞科学技术的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转来转去,没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不能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就不算是做了科学研究工作”[6]。1957年高锟就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担任工程师,1960年又进入ITT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STL),当时,年青的高锟加入了卡博维克博士(Dr.Karbowiak)领导的长距离波导研究组,从事低损耗环形波导(HE-11模)的研究工作。如果高锟按部就班地跟着研究主任做,是没有风险的,但也不会有创新和突破。但是,高锟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独树一帜和另辟蹊径地提出探索激光通讯的研究思路,他是全球第一位想出用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的工程师,这一想法在当时是属于“另类”和“异想天开”者。然而,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对新思想的鼓励和重视,也为年青的高锟提出创造性想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基础。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STL)不仅让高锟在职攻读伦教大学电子工学博士学位,专题研究光纤通讯的基础理论问题,而且博士毕业后还给年青的高锟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研究主任、首席科学家,使他的许多创新想法和创新思路得到实施和实验。1965高锟获得伦教大学的博士,而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 for optical frequencies”成为光纤通讯研究领域的划时代的标志。

高锟是一个凡是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极大兴趣的人。他认为,没有好奇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思考,而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高锟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一切都是未知,或不确定,同时,也一切皆有可能,它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那将一事无成。正是高锟这种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才使他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成果。后来,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时,就强调教师不要扼杀孩子们天性,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是聪明的,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源动力”。

(三)方法:脚踏实地的研究和高瞻远瞩地看路

高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功得益于其科学研究方法上的成功。科学研究既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又不能就事论事囿于眼前。然而,高锟既是一位能高瞻远瞩地看路的战略科学家,又是一位脚踏实地研究的技术专家。当远距离、大容量通讯技术发展面临困境之时,高锟敏锐地从其它科学研究领域的进展中发现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例如,激光研究和技术是独立发展的,与通讯技术发展没有交集,但高锟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高度意识到,激光技术的进步将给光纤通讯技术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高锟不愧为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能跳出专业览全貌,探幽入微把方向。高锟不仅是战略领域的通才、帅才,也是专业领域的专才、大师。

高锟并不是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而是一位在正确的方向引导下,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专家。高锟认为,光纤通讯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玻璃的纯度和透明度问题,而限制光传输的主因是玻璃中的杂质,如二价和三价的铁离子。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从而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纤维材料,对于光纤通讯将是革命性和突破性的。高锟奔赴于世界各国,希望国际上一些技术先进的玻璃制造商能参与制造光纤通讯所需的纯净玻璃和玻璃纤维。起初,学界和商界质疑声不断,甚至包括本可轻易尽占先机的技术实力雄厚的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也认为制备高纯度的玻璃纤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高锟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继续说服玻璃制造商,终于从美国著名的康宁(Corning)公司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由技术专家Maurer带领的康宁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和努力制备出了高纯度、无杂质的玻璃预制棒,并发明了使玻璃光纤合乎规格的技术。在迟疑不决多年之后,贝尔实验室最终加入光纤通讯的研究行列,并放弃了传统的空心光波导管和毫米波通讯的研究项目。实践证明,研究方向的选择举足轻重,方向正确,事半功倍;方向错误,事倍功半。

高锟引领着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开拓了一大片通讯领域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吸引了众多的垦荒者。这是一个在高锟指点下通讯领域大发展的激动人心的时代。当高锟夫人黄美芸抱怨其忙于科研不顾家时,高锟安慰夫人说:“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这就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对研究工作意义的清晰把握。事实证明,他的成果的确给通信领域带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高锟的研究成果固然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通讯带来了革命,但他的创新意识、科学思想、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也给我们带来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1]高锟.潮平岸阔——高锟自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29-44.

[2]邬红宇.纤径通衢——光纤之父:高锟[J].现代物理知识,2011,(4):67-68.

[3]宋菲君.物理学基础研究演变为信息产业——高锟博士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物理与工程,2010,(1):1-8.

[4]陈益新.光纤:通往光信息时代的彩虹——赞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现代物理知识,2009,(6):3-7.

[5]鲍健强.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146,152,153.

[6]钱学敏.钱学森谈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J].华中建筑,2003,(3):9-12.

On Charles K Kao’s Scientific Thoughts and Research Methods

BAO Jian-qiang,TU Xing-che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Charles K Kao,known as the father of optical fiber and the Presid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is the 8th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He made breakthrough in fiber materials and transmission,which started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optical fiber.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n hi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between East and West,then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achievements in optical fiber to human information age and finally studi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Kao’s scientific ideas and methods.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s to emphasize intuition,learn what to think based on problems,and stimulate the inspiration beyond logic.The second one is to pay attention to creation,learn how to think in a special way and make a unique exploration.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s to stress on methods,which means to do a down-to-earth research and meanwhile look far ahead.

Charles K Kao;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scientific thoughts;research methods

book=6,ebook=20

G305

A

1006-4303(2012)02-0154-06

(责任编辑:金一超)

2012-04-26

鲍健强(1956-),男,浙江金华人,教授,硕士,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屠行程(198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讯光纤传输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FIBBR King-A系列HDMI光纤线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基于同轴传输的网络传输设备及应用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一条光纤HDMI线的诞生长飞/长芯盛FIBBR工厂走访实录
全国产1550nm 窄脉宽光纤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