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略
——以浙江工业大学基地为例

2012-08-15 00:46袁新苗
关键词:培训基地职教师资

袁新苗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略
——以浙江工业大学基地为例

袁新苗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文章回顾分析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历史,提出国家级职教师资基地建设方略在于: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基础能力;形成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构建职教师资成长立交桥;构建学科群,支撑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政企协同创新。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方略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是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要素,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的基础性工程。浙江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水平全国领先。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基地的创业精神和对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

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培训,全国部分地方开始尝试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培训基地。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开始从普遍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到重点建设基地的转型。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1999]4号)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999年7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明确了基地性质、基地任务,正式启动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工作。1999年11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教职成[1999]4号)批准天津大学等20所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从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其一,扩大了基地规模,形成了以国家级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2000年5月17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教职成[2000]3号)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4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1年3月5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01]2号)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为第三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11月3日,教育部《关于批准华中科技大学、集美大学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通知》(教职成函[2003]6号)批准华中科技大学、集美大学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7年10月19日,教育部《关于批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通知》(教职成函[2007]6号)批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时,全国各地建立了300多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从而形成了以国家级基地培训为引领、省级基地培训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灵活开放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其二,优化了基地布局,满足了全国职教教师培养培训需要。为满足教师对基地区域布局、专业布局、学校层次的不同要求,2001年3月5日,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教职成函[2001]1号)决定“吸收青岛海洋大学、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湖北啤酒学校,分别与平度职教中心、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山东工程学院、湖北工学院等四个基地学校联合,组建为青岛海洋大学-平度职教中心、常州技术师范学院-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山东工程学院-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湖北工学院-湖北啤酒学校等四个基地。”经过十年建设,这些基地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促进基地创新发展,构建更具灵活的体制机制,发挥基地示范、辐射作用,2011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评估合格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1]8号),又将“湖北工业大学-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平度市职教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等4个联合组建的基地,拆分为8个独立基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地改设在哈尔滨华德学院。”进一步优化了基地布局,适应了新形势下职教教师教育的需要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三,规范了基地管理,提升了基础能力。2000年8月1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9号)将国家级基地定位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职教特色,能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其职责主要是“面向全国或各大区,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及其它管理干部,同时承担基地所在地的培训工作。”这既是基地的定位,也是基地的建设标准。十余年来,全国60个基地按照这一标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基础能力。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基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2011年3月至7月,教育部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了评估。评估后,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合格基地59个(厦门大学未被保留全国重点建设基地资格)。当前,国家级基地正在以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地实力和基地工作水平。

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方略

浙江工业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5月17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教职成[2000]3号),学校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国家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十余年来,基地遵循国家级基地建设规律,修德敬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发扬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基地作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反映了国家级基地建设规律,探索出了一套国家级基地建设方略。

(一)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基础能力

国家级基地十余年的建设历史告诉我们,基地要走内涵发展道路,通过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实力,提升培养培训能力。以浙江工业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例,首先,加强了组织建设,构建了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学校设立了基地建设协调工作委员会、师资培养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协调工作委员会包括各职能部门,建立起了通畅高效的运行机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包括职教专家、企业、职业院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专家,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职业院校发展状况的问诊,职业教育政策与规划的定位,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生态。其次,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建设,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实现了培养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相对接,培养培训模式与“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相对接,培养培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相适应。再次,加强了制度建设,形成了制度文化。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项目管理、学生(学员)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潜能,激发活力,形成了组织文化,提升了基地文化软实力。从实践经验看,国家级基地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基础能力,可以放大基地功能,提高基地建设效益。除了创造性完成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外,还可以开展省级师资培养培训,积极为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层次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推动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导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职业学校建设上水平,从而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校政企协同创新平台。

(二)形成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构建职教师资成长立交桥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从此,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问题成为国际教育的热点。教师专业化理论告诉我们,“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可以按就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进行。现在,人们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一脉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1]。这就要求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要形成一体化模式。20世纪80年代,浙江经济快速启动,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职业院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浙江工业大学利用自身工科优势,开始招收技术师范本科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九十年代,浙江块状经济迅猛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职业院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层次有所提高,据此,基地提升了教育层次并开展了专业化建设。2003年,作为浙江省最早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点,浙江工业大学开始招收中职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展了“中职类师资培养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等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形成了从技术本科教育到技术师范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非全日制教育兼容的多层次有机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训方面,1999年,设立了浙江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0年,随着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挂牌,形成了从单纯的职教师资培养到培养培训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国家级基地通过探索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起职教教师成长立交桥。技术师范教育毕业生既可到中职学校任教,也可进入研究生层次学习;经过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既可参加国家级、省级基地的培训,又可进入研究生层次学习;既可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又可到企业或行业开展技能训练,从而联通继续教育通道,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学科群,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需要教育学学科的支撑,也需要工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支撑。浙江工业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的培训专业主要是机械电子工程、电气技术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据此,学校加强教育学学科领域建设,从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从教育学学科建设到心理学学科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学充当了学科建设的“母机”,成为了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工程技术学科建设领域,建设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成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由此形成了以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圆心,以高等工程教育为基础,以心理学、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机械电子工程、信息处理与自动化技术等学科为支撑的多学科相融共生的学科群,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构建起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和良好的学术生态体系。实践证明,国家级基地通过构建学科群,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可以形成以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为引领、省部级平台为中坚、校院级平台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体系,推进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教政策咨询与规划,指导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政企协同创新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还告诉我们,“由于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技进步及其对个人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认为学校可以独自满足人生所有教育需要的一种理想主义幻想已经破灭”[2]。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立体型服务体系的支撑。浙江工业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引导,以“卓越工程师+教学良师”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浙江省各级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政策服务机制,并与浙江华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杭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温岭职业技术学校等20余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几年的实践证明,国家级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作,可以构建起“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的合作机制,保证参与各方利益,调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主体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政校企联动发展,协同创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2011年12月24日)提出,以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载体,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渠道,在建设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更应该打造成教师教育圣地、科学研究高地、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从而构建起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事业共同体。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19.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Vocational Teacher Nurturing and Training Base——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UAN Xin-m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teacher nurturing and training base,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the base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basic capabilities;forming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nurturing and training to build the overpass of teachers’growth;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ary group to support the system of nurturing and training;deepen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innov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nurturing and training base;strategy

book=6,ebook=51

G710

A

1006-4303(2012)02-0132-04

(责任编辑:金一超)

2012-05-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JA100092)

袁新苗(1966-),女,四川南充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职教师资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介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线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