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12-08-15 00:47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31期
关键词:受血者血液制品溶血性

郎 忠

珲春市医院输血科(血库),吉林珲春 133300

血液是一种组成非常复杂的组织,其种属特异性和红细胞抗原主侧配血分别在1818年和1900年被发现。半个世纪以来,白细胞在输血后引发的各种效应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报道20世纪70年代,利用离心法去除白细胞可以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去白细胞逐渐被常规制备各种血液制品应用。近年来临床应用表明,去白细胞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如降低非溶血性发热(FNHTR)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防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反应、输注血小板无效等[1,2]。现具体分析如下。

1 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白细胞可引起多种输血后的免疫效应,其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为常见。以往认为同种免疫是引起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机制,即输入者白细胞与受血者白细胞抗体相作用引起的;对其病理生理特性研究发现,保存过程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组氨、补体裂解成分、细胞因子等)引起FNHTR的主要因素[3]。因此,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措施是采用离心法或过滤法去除白细胞。

2 降低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如HTLV1/2、CMV)传播的危险性

巨细胞病毒(CMV)、白血病Ⅰ型病毒(HT LV1/2)、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以及克雅氏病病毒(CJD)等能与白细胞高亲和性结合,无法从感染者的血浆中分离,这些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风险可用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使其明显减少。CMV是一种主要侵袭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可引起间质性肺炎、胃肠炎、肝炎、视网膜或脉络膜炎等致死性脏器障碍的病毒,输入CMV阳性的血液可使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感染该病毒,去除白细胞可预防CMV等病毒的传播。研究表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数≤5×106/L时,可以排除输血途径感染CMV,利用白细胞滤器预防CMV感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 防止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注血小板无效

HLA存在于各种白细胞的细胞膜上,其中浓度最高的是淋巴细胞。血液制品中去除白细胞对防止HLA同种免疫具有显著的效果,防止需要长期或多次输血、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等的病人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4 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PT-GVHD)

PT-GVHD其高危人群主要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者、新生儿、放疗后免疫抑制病人等。它是供血者血液中淋巴细胞引起的一种致命的同种免疫反应,目前,防止PTGVHD最可靠、有效的方法是对输注血液进行r照射。

5 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机制。

研究证实,同种异体输血可引起输血相关免疫抑制(TRIM),即受血者在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抑制,其中免疫耐受或介导免疫细胞凋亡是受血者通过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免疫反应趋向Ⅱ型免疫应答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白细胞在介导TRIM中具有重要作用,供受者间相互耐受嵌合现象可能是引起受血者发生TRIM的机制之一。

6 常用去白细胞的方法及其效果

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目前常用方法有[4]:①白细胞滤器过滤法:应用过滤器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去除99.9%的白细胞,是目前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反应、以白细胞为载体病毒的传播等。②离心去白膜层法:通过二次离心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能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而不能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能去除65%~88%的白细胞但损失较多的红细胞。③血细胞分离机法:利用血细胞分离机机采白细胞含量较少的成分血,可得到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浓度高且未被激活、其他血液成分损失较少的血制品,而且制备后即可使用,无须过滤。

7 讨论

目前,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需做进一步的探讨:①获取评价去白细胞制品临床应用的资料;②获取去白细胞输血临床应用的相关指导资料;③制定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质量标准;④如何选择滤器来增加去白细胞输血临床应用范围。近年来,由于制备方法、自动化技术和血液来源的不同,相同名称的血液制品其性质或已发生改变,在临床应用的血液制品品种逐渐增多,其中去白细胞制品最明显。随着白细胞滤器性能的改善,去白细胞输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血液中白细胞去除效率得到不断提高,然而绝大多数研究是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相关临床评价和证据非常少见且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是回顾性的。

[1]薄艳.去白细胞输血对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疗效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 10(增刊):203-204.

[2]张明焱, 田兆嵩, 汪传喜. 减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4):258-261.

[3]Heddle NM. Pathophysilogy of febrile nonhemolyt ic transfusion reactions[J]. Curr Opinion Hematol, 1999, 6(6):420.

[4]柏则蓉, 程玉根, 柴德芬. 3种白细胞过滤方法制备的血液质量比较[J]. 中国输血杂志, 2007, 20(4):325-326.

猜你喜欢
受血者血液制品溶血性
执业药师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