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强党在发展农村文化中的领导作用

2012-08-15 00:43李美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

李美玲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6)

着力加强党在发展农村文化中的领导作用

李美玲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6)

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观念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设施薄弱等问题。为了破解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难题,在政治领导、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多方联动,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领导责任;制约因素;政治领导;多方联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基于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的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这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对党领导农村文化发展的思路作一初步探讨。

一、发展农村文化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植根基层、服务基层,对于农村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既源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质,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发展历程的集中总结。

(一)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是由执政党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政党都以执政为目标,但是,民主政治有一条最基本的规律——政党要想执政,必须首先获得足够多的民众的认同,因为民众才是公共权力的终极所有者。事实上,民众的需求很简单,“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唯物史观也认为,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利益是我们的惟一动力”〔2〕。所以,在选举中,民众总是从自身利益实现的角度对政党进行判断,进而决定对政党是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这就决定了作为民众利益表达工具的政党要想执政,首先必须实现和维护好民众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执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利益表达功能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利益表达功能,是指“政党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把这些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达出来的过程”〔3〕。但是,人们的利益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综合体,因此在履行利益表达功能时,政党除了要关注民众的政治、经济需求外,还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文化需求。又由于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相应地也就存在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于是,从执政党功能的角度,通过发展农村文化获取农民群众的支持,为政党执政奠定群众基础,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全面表述,也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和维护民众利益的要求。在近代中国,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夙愿,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浴血奋斗,但最终都归于失败。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和维护民众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既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顽强对抗上,也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更体现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对于民众利益的忠实维护,也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由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并成功执政至今。但是,民众的利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具有多层次性。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民众物质需求的逐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随之被提了出来,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了党的执政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升,农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大,这就决定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一手抓城镇文化发展,一手抓农村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三)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总结

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农村文化建设。大革命时期,随着工农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党的领导人和农民运动骨干创办的农民夜校。仅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就在韶山一地创办了20所农民夜校。此举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5〕。在之后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农村文化建设当成一个重点来抓。一方面,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提出了诸多科学的发展农村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在农村普遍设立夜校、识字组、俱乐部等,利用各种方式扫除文盲,推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艺事业,创作出了一批宣传革命的红色歌谣、戏剧和报告文学等,既丰富了军民生活,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文化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如农村思想教育运动的开展、农村扫盲运动的展开、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竞相呈现、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产业兴起等,都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使农民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满足。所以,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既是党及其领导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二、了解制约因素是党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前提

尽管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尽管近年来农村文化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城镇文化发展相比,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仍旧相对滞后。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具体说来,制约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

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当前农民中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在一些农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加上传统思想和小农观念的影响,农民对于文化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培养起高雅的生活情趣,对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参与热情也不高,从而为一些腐朽、落后、低俗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农村文化活动也呈现出简单枯燥的局面。以聚众赌博为例,在农闲时节,一些农民往往三五成群,以扑克、麻将等为赌具,或秘密或公开地进行赌博活动;又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等,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此外,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的大量出售和出租,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影响和阻碍了先进文化在农村的发展和传播。

(二)资金不足

农村文化大部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其有效运转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投入。基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缓解了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发展底子薄、摊子大,全面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文化经费投入在城乡、区域之间投入不平衡,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费的截留、挪用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制度性的缺陷,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难以落实,资金缺乏仍旧是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西部地区为23.8元,而中部地区只有15.64元〔6〕。资金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农村文化设施无法完善,乡镇文化工作者位虚薪低,积极性难以调动,农村文化发展水平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三)人才缺乏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西周时代和盛唐时期的文化高潮,都是以众多的文化人才的涌现为基础和前提的。历史给我们以启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事业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有效推进;而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需要一批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农村文化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现状却令人担忧。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具体表现为:一是基层文化干部队伍配置不强,整体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低下,发展文化的意识淡薄;二是对民间艺术家、民间艺人及其才能缺乏有效组织和挖掘,许多民间文艺能人和精粹只能处于“埋没”状态;三是多种多样的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民间文艺团体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如腰鼓队、舞狮团、戏曲社等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四是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高速流动,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后备人才不足、文化建设后续乏力等问题。

(四)设施薄弱

作为上层建筑,文化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设施”,或者“阵地”、“载体”。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不少乡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许多农村建立了农家大院、农家书屋,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落后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当前农村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农村被迫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导致了现有文化阵地的流失。另一方面,受集体经济薄弱的影响和制约,新建文化设施难度较大,电视的普及率虽然不断提升,但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网络在农村一时还难以普及,因此,农村文化新阵地的开辟也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强领导、多方联动是党发展农村文化的现实选择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基层民众支持的重要途径,不能不引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向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也是先进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基于农村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有责任也有义务破解农村文化发展的难题。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领导

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执政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之始终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从具体工作入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各级党、政部门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强化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文化发展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高度来抓,将农村文化发展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样,我们要建设的农村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也是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要在农村中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坚决剔除各种落后、腐朽文化,倡导先进文化。三是要充分整合各级党组织的力量,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要形成县文化局、乡镇党委、村级党支部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是对基层文化站要有人力物力保障,并把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劣快慢纳入当地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政绩考核范围,建立起有效的农村文化发展领导体系,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领导保障。

(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是资金问题,难点也是资金问题。与文化产业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质,因而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要以各级政府的投入为主。因此,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党委要切实执行中央关于“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的规定,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的力度,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庄文化建设。二是中央和地方要出台相关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资助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起稳定、多渠道和多元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经费短缺、文化人才缺乏且待遇低下的局面,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三是要继续办好“文化下乡”、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工程,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培养精干的人才队伍

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人才不可或缺。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要充分履行领导者、组织者、倡导者和践行者的职责,实行正确的人才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使之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强对新进文化人才的培养。农村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农村文化工作也具有与城市文化工作不同的特点,各级党委可以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近期加入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的成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着重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引进工作。农村文化真正要发展起来,真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离不开专业文化人才的组织和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将大学生就业与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以此引进一批文化专业人士,并引导其自觉自愿地为农村文化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

(四)建设完善的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为农村文化设施的完善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和政府同心同力,重视科学技术在健全农村文化设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当成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在建好村镇文化综合站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载体相连接,不断扩大文化信息网络覆盖面,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37.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1.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7:57.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

〔6〕文化部计财司.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2011-08-23〕.http://www.mcprc.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201111/t20111128_153324.html.

D25

A

109-1203(2012)05-036-04

2012-08-05

李美玲(1981-),女,湖南宁乡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