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群体心态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2012-08-15 00:43李营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心态管理工作心理

李营歌

(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99)

把握社会群体心态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李营歌

(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9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进而也造成人们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管理不仅是对公共秩序、基础设施的管理,更是对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疏导和培育。为此,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利于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同时,通过研究社会心态来发现社会管理的重点与突破口,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社会心态;创新社会管理;有效途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仅要重视制度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还要重视人们的社会心态,从研究社会心态入手,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社会心态问题古已有之,它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与每个人形影相随,是每个生命在自己的生存和生活中必然经历、感受和体验到的普遍事实,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目前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大同小异,如王俊秀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李有发认为:“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2〕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心态是与个体心态相对应的,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群体心理状态,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社会意识,而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群体成员利益发生重大调整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小,社会群体的心态也比较单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的日益多元化,因而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而产生一些不良心态。特别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社会心态随之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学者把当前值得关注的不良社会心态归为八种:即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及冷漠,这些心态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这些不良心态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发生,不仅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近年来,全国连续发生了多起针对弱势群体或其他无辜群众的暴力伤害事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人的心态来看,主要是个体承受社会压力过大,个人遇到困惑无法自我排解,久而久之产生的报复心理。因此,对于转型期的一个大国来说,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固然难以避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这些不良心态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必定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重视社会心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晴雨表。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本身所存在问题的自然写照,既由社会现实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一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社会心态必然是动荡起伏的,在一个利益、矛盾凸显的时代,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面对当今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频发,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国家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了新一个五年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和谐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社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事实上,我党近年来都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心态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把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把塑造健康平和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心态的培育。

同样,和谐心态的培育必须贯穿在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这是因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的追求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如果社会成员都具备了和谐的心态,社会管理工作自然就会井然有序。和谐的社会心态,简单地说,就是社会成员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理状态。持有这种心态的人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包容的心。这种和谐心态如果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拥有,社会的许多矛盾就能够及时得到化解,许多摩擦冲突就会减少,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就能形成,我们的社会管理就会更加有效。也就是说,社会心态是整个社会的镜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既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总之,通过研究社会心态来发现社会管理的重点与突破口,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三、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是社会管理工作良性运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利于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

1.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对人进行管理就必须研究人的心态和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人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对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可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依靠人,为了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管理理念也必须关注人,坚持以人为本。

2.对人进行管理就必须关注人的内心需要。从管理时代的发展来看,关注人的心理需要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把人当成一种工具来使用,还是用经济手段来刺激,其结果都不能完全调动人的积极性,唯有尊重人性,关注人的内心变化,满足人的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需求,才能激发人们的心智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内关注群众的利益,调动了各条战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外以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和平相处。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民心态。

3.和谐的心态是减少社会管理成本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一样,所从事的职业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不一样,因而平衡个体心理差异、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离不开物质、制度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但经济的良性发展、制度的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以公众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如理性、宽容、合作的社会心态,会为经济的健康运行及制度的公正实施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从而减小社会管理的阻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二)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呢?那就要从研究人的心态入手追根溯源。在现实中每一种社会心态产生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从社会心态来看,它体现为社会中一定群体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反映当前社会群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也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基本诉求。不同时代人们的心态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现实。战争年代,人们焦灼不安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饥荒年代,人们朝不虑夕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安定富裕的期盼。到了今天转型期的中国,虽然从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人们的心态并没有进入“小康”,相反,浮躁不安、仇官仇富等不良心态滋生蔓延,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由于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存在着差异致使各种矛盾交织,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蚁族”人群大量出现;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使民生问题变得突出。这样的社会现实带来的社会心态必然是复杂多变的。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就是要挖掘社会心态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并加以解决。社会管理是通向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其基本任务就在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它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而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抓住重点,找到突破口,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不良心态背后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将解决思想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焦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当前种种社会压力下,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化解这种心态,除了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之外,还应着力解决这种心态背后深层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从科学把握社会心态入手,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研判。具体在工作中,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标准,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正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在实践中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重在主动性,社会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社会管理既包括对社会硬件设施的管理,也包括对人们心理环境的培育和疏导。尤其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重视人的心理、关注人的感受就被逐渐提上日程。把关注人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就能及时了解人们的思想动态,把不良心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起到了关口前移、预防在先的作用,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避免不良心态的蔓延。关注人的心理变化,从本质上说也是一项民生工作,只不过是将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民生工作的内涵。只有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才有条件谈科学发展。因此,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关注人的心理,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人的发展来看,在社会财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人类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它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的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的心态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人的个性成长。心理是行动的基础,心理健康才能保证行为选择正确。当前,我们国家从强调G D P到强调走民生之路,增强幸福感,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这些说明我们开始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人的内心转变,这不仅能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还能凝聚人们的力量,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要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理念、语言和技术,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强正面引导,及时抵制不良信息,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真实的民意、民心、民愿成为主流,并占居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从而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总之,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管理不仅是对公共秩序、基础设施的管理,更是对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疏导和培育。实践证明,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理性不平和的社会心态则是社会管理的羁绊。通过关注社会心态、研究社会问题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无疑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1〕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5).

〔2〕李有发.中国社会心态演变的趋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3〕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

责任编辑 李英姿

G 808.22

A

1009-1203(2012)05-0092-03

2012-08-08

李营歌(1982-),女,河南平顶山人,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心态管理工作心理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心理小测试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