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2012-08-15 00:49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组织

倪 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弱化、脱节倾向,影响了党员先进性和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

一、学生党建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党员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1.学生入党动机呈功利化趋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多数学生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以较高的觉悟和积极的行动成为广大学生的楷模。但是,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使部分学生入党功利化,把入党作为择业竞争的筹码。

2.政治觉悟不高,鉴别能力差

部分学生对党的基础知识、理论知之不多,对党的宗旨认识不深刻,党性修养缺乏,理论基础薄弱,政治立场不坚定,在纷繁芜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下,容易失去正确的政治判断。

(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薄弱,凝聚力不强

1.学生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弱

部分学生党组织缺乏专职党建人员,健全有力的教育管理不到位,教育学习手段单一,监督管理方式封闭,缺乏影响力。长此以往,党组织的凝聚力将受到逐步削弱。

2.入党前后的教育培养力度弱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队伍主体以兼职为主。随着入党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党员的教育考察一定程度上存在弱化现象。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弱

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多由辅导员开展,个别辅导员对发展对象的考察不够全面,仅仅以成绩好、不违纪违规的简单量化标准,推荐了一些带头作用不太明显的学生党员,为全面了解发展对象、保证发展质量增加了困难。

4.分布不均,数量和质量失谐

个别党组织为完成指标任务,一度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党员发展存在“关门”和“突击”两种极端倾向,低年级限制发展,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批量发展,即使是班级之间党员人数也过分悬殊,使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时间被迟滞,使入党条件不足的学生“跃进式”入党。

5.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位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加上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差别,较多学生党员就业后没有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就业单位(有些就业单位没有设立党组织),组织关系滞留在就读的学校,党员与党组织分离。在教育管理上,党员游离于就业单位与学校之间,存在教育管理的空间缺位。

二、坚持学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学生党建工作,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党建工作全过程的重要内容才能确保党建工作的效果,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这一目标。[1]”

(一)总体要求

1.加强思想建设

应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使学生党员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守纪守法,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组织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合理布局学生党建队伍。学生党建队伍除了专司教育管理的党政负责人以及组织部、学工部(组)、团委(总支)负责人外,还应包括辅导员和学生党员中的骨干分子,采取分工合作和定点联系方式,对学生党组织进行定向指导,形成和完善学生党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根据学生党组织工作制度的要求,完善各项激励和考核制度并落到实处,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党建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作风建设

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思想政治素质和青年心理特点,分模块、分层次地加强政治理论、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党员角色意识教育,明确学生党员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使命,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和就业岗位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党员积极进取的持续动力。

4.创新工作方法

学生党员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探索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形式。内容上,要将理论学习与时政学习、知识学习与案例学习结合起来;方法上,要改变单一、单向的灌输说教方式,形成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二)具体措施

1.全程教育和动态管理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实施全程教育,就是在大学生入学后,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平台,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各个角色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社会责任的全程性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置于有效的监督视域。动态教育,就是要结合党章要求和本校(院、系)学生管理制度实际,严把发展关、转正关和考核关,坚持教育为主的方针,建立合理的准入和诫勉、淘汰机制,纯洁党员队伍,维护党员形象。

对毕业后流动大学生党员,加强毕业前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指出在校期间尚存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和参加组织生活,按时做好毕业后毕业学生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2]”。

2.创新教育方式

党支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党员成长的愿望与热情,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学生党员关心的重大时政和理论热点、结合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学风校风建设和文明修身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党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增强教育双方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通过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作风修养来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同学间的结对帮扶、承担学生党员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藉此培养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使之尽快在思想上入党。

3.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要建立一支由专兼职党建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骨干分子组成的网络党建工作队伍,在“支部信箱”、“网上党支部”、“党员QQ群”和“党员飞信群”等网络空间上适时关注和引导、答疑解惑,过滤消极文化,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4.合理规划党员的分布,协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在把握发展、转正标准的前提下,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优生优先发展”的原则,适当考虑年级、班级学生党员的分布,力争使学生党员的积极影响辐射全体学生。根据学制和学生综合表现,初步尝试在低年级将政治思想好、组织观念强、学习成绩优良、师生评价好的学生树立为鲜活典型,使之在广大学生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5.坚持科学发展,培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的优秀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而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3]”。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思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和日常教育主阵地,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职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1]刘宇.论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6):53.

[2]陈敏.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62 -164.

[3]胡德岭.提高综合素质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J].决策探索,2006,(7B):12 -13.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组织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清华党组织公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憨娃入党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