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作文教学插上了翅膀

2012-08-15 00:51
中小学电教 2012年9期
关键词:想象作文教师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和通讯技术结合的一门综合技术,多媒体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一个飞跃,是继书本、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后出现的另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不仅囊括了以前教学媒体的全部功能,而且还能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图文。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对教学辅助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作文教学插上了翅膀。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不仅能更容易地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迈进作文门槛

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皆备、图文并茂,可以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利于设计不同的CAI课件,创造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作文的门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

观察力是小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作文教学应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放录像、幻灯片、播放录音等手段,一方面,提供素材,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形象、光色、声音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变干巴巴的描述为生动具体的描写。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各种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软件使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更直观,更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如《记一件有趣的事情》一课,“有趣的事情”很多,有自己做的,也有别人做的,有的发生在学校里,也有的发生在家里,或其它地方。可想起来浮想联翩,写起来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当时没有观察动机和记忆意识,只留下星星点点,至于人物的语言、神态模模糊糊。于是,笔者把最近发生在班中的几件有趣的事情制成栩栩如生的图像:“两个同学一起制作贺卡”、“操场上同学做的游戏”等等,并配上他们有关对话和老师的解说词。学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人物出现在屏幕上时,情绪高涨,兴趣突增,感受也越强烈,形成了一种表达的愿望,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

又如:笔者在教写观察作文《小鱼》时,在课堂上播放《捉小鱼》片段,学生个个兴高采烈。看着影片中孩子们卷起裤管,踏入清凉的溪水中,小鱼有的惊慌失措,有的悠然自乐。沙子松蓬蓬的,孩子们赤着脚一踩,特别暖和、舒服。他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尽情地玩耍,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时代。这里有人说捉了许多小鱼!那里又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与各种各样的声音组成了美妙的交响曲。注视着嬉戏于溪水间那姿态万千的小鱼,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到极点,个个兴趣盎然的仔细观察、想象、练说。写作的冲动也就油然而生,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观察。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放飞想象空间、情感升腾飞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工作中,一个教师怎样才能像一位高明的导游那样,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联想去欣赏美、体验美,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想象,教师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这种情境,而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最好的辅助手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教学《我爱瀑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瀑布磅礴的气势,笔者借助音像资料播放瀑布美景,对学生进行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学生边看边想,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多么壮观的瀑布啊!同学们,如果此时你来到瀑布边上,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的想象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语感敏锐。有的学生说:我要用一支五彩的笔把这美景画下来,用最佳的摄影技术把这优美的大自然风光拍摄下来……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先营造特定的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大胆联想,放飞想象,然后让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可选择一些能吸引学生,又能使学生有广阔想象空间的画面发挥学生的想象,把图中静止的事物想象成活动的状态或眼前的事物。如:看到《春天来了》这幅图时,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蜜蜂、蝴蝶都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好像在告诉我们,它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一阵微风吹来,柳树姑娘还在向我们点头。很明显,作文有了细节想象,内容就显得丰富多彩,具体生动了。可见,借助媒体进行想象训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又如: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田园的认识只是一些模糊的印象,至于秋天的田野有什么特点,许多学生觉得茫然。为了加深学生对秋天的田野的印象,使学生“有米下锅”,笔者在网上找来田野秋色的图片、视频、相关文章等,以及在田野上人和动物活动的动态和景物特写,配上动听的音乐并做成课件。上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打开课件欣赏,屏幕上出现了秋天的田野: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果实累累的果园、清澈的小河、人们在地里劳动的场面……并在课件中提供了相关的其他内容的链接地址,供学生自主点击欣赏。美丽生动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激起学生无限喜爱的情感;诗意盎然的文字描述,让学生萌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他们也想用文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接着笔者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四个方面,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在屏幕上出示作文要求:突出秋天田野的特点,把人的活动也写进去。由于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去体验去感受,心中有了一池充盈的活水,写起来也下笔如有神了。

三、会话协商,让学生尽情地漫游作文港湾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得到发挥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寻找资料,相互会话协作,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时机。

1.为学生提供会话的学习时机

有多媒体这个“导师”,教师可以少讲,只需提供必要的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操作媒体和使用课件,把握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阅读观察和会话练习,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观察边说,边说边修改文章。在说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讲述时,我们采取典型引路,分小组练习,人人自由练说等形式进行,为每个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我口说我心。

如:《学做家务》一课,人人都做过家务,但要写出学做时的过程和学做时那种既新鲜又陌生的特有感受,恐怕就没有几人能写得好。若教师只凭自己一张嘴也很难说清。笔者把几个学生学做家务(学钉纽扣、学包饺子、学擦玻璃)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在引题激趣、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活动画面,画面上方附有思考问题,左边有活动步骤。如:“学做钉纽扣”画面上方出示问题:“仔细观察,钉纽扣分几步完成的?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右边根据活动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穿针、引线、打结”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然后,再认真看配有录音的“穿针”示范片断。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仿照该片断写法,一些小组练说“引线”片断,一些小组练说“打结”片断,再由每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说,接着把“穿针”、“引线”、“打结”三个片断连起来自已说、同桌互说,最后选一至二人班上全篇说。这样的会话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头作文的积极性,训练了说话能力,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为学生提供挥洒自如的学习场境

在整体总说的基础上,融观察、思维、表达为一体,将头脑中的信息通过键盘输入电脑显示在屏幕上,以键盘为笔,屏幕为纸,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使思维与写作同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作文,看看形态,听听声音,嗅嗅芳香,尝尝酸甜,想想情由,就会思维敏捷,许许多多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情景就会跃上屏幕,听其调遣,任其挥洒。平时,学生的作文是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才能把内容写在纸上,其笔速较慢,而且一般情况下多处“手不随心”,时而字写不出,时而用词不当,导致思路中断,“灵感”消失。而让学生在电脑上作文,由于手打速度比手写速度稍快,再加上遇到文字或词汇等表达障碍时,可在操作中先留出空白,抓住每一个灵感信息一气呵成,文章结束后,再回到空格中,利用拼音查出汉字或认真比较,细致推敲,再填补空格。这样提高了写作速度和写作兴趣。

3.为学生提供协作的学习氛围

作文指导课上,学生在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描述对象时,教师须多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中理解内容,发展思维,增长写作知识。学生在习作完成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协作的好时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品读、修改,然后互相讨论,互相修改,补充更好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表达,通过综合归纳就会使表达趋于完整。如上述的《我学会钉纽扣》,通过多次协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在说片断时,学生通过互听互补,说得具体生动;在写作文时相互协作,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输给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修改,有的学生与好朋友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共同分析,有的学生索性把习作放在资料库中,让别的同学帮助修改,自己也参与对别人的修改。学生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写得全面真切,使整个写作达到总体要求。有了这种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学生的群体思维与智慧被全体学生共享,学生的作文水平共同提高,作文不再是个别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充分发挥了协作学习优势的结果。

正因为学生对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情感在屏幕上自由驰骋,变“作文难,难作文”为“作文乐,乐作文”。

四、结合阅读教学、拓展习作外延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巧妙地渗透写作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联系所学的写作知识进行运用,可进行以下训练。

1.结合文中插图,随机练笔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安排了优美的幻灯片,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片创设练笔机会。如学了《过故人庄》,可让学生看景改写,学生不仅能把全诗意思写出来,并且把山村的景致、朋友见面的神情、故友畅谈的言行描绘得淋漓尽致。

2.利用艺术空白,想象练笔

有些课文,在情节上稍有跳跃,叙述上有所省略,给学生想象活动留下驰骋的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加以补充。如:教学《赠汪伦》时,笔者安排观看“送别景”,体会“送别情”,引导学生想象,在依依惜别时李白会怎样想,怎么说?如此练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3.运用精彩语句,模仿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片断,如能教学生灵活运用,定会增色不少。如:播放视频《秋天的稻田》,让学生运用《北大荒的秋天》中学到的描写北大荒美的词语来描绘《秋天的稻田》;运用《卢沟桥的狮子》中描写石狮子姿态的排比句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描绘身边的建筑。学生学得有趣,用得巧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

五、倡导多向思维、体悟个性张扬

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为学生创设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

对于同一个题材的文章,并不限于一个题目。教师可确定作文的范围和要求,引导学生拟定出各式各样的题目。如:作文教学《爱我家乡,共建东营》,学生在观看音像资料《东营的变化》后,让学生以此为内容作文。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难忘的人等。从而引导学生拟出这样一些题目:“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我是市长”、“特级设计师”、“我骄傲,我是东营人”……这些不同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放手去写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完成之后,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修改了自己的立意,写出了立意新颖的文章,结构清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语句。

经过这样多角度的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和想象的内容一一写了下来,写出了真作文;再加上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意识自然会愈来愈强。

六、阅读赏析,让学生轻松地跨上作文台阶

1.提供阅读文库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阅读书刊不多,词汇量较缺乏,段落构思能力不强。而生活和阅读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是写作的重要基础,段落构思是写作的良好开端,传统作文教学较难解决这些问题。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为我们解决诸多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智能优势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将好词佳句、优秀片断、美文佳作储存在计算机中,学生轻轻一按键盘就可读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学生从中不仅可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还能间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如:笔者教学《人物外貌》习作训练课时,在计算机里储存了三十多个优美的句子,五十多个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断,八十多张不同人物的照片,并配有悦耳的朗读。学生在快乐声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尽情地吸收知识的琼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创设赏文良境

传统的作文欣赏,一般是教师读、学生听,教师读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学生记住很少,发言时无话可说,效果不好。有的运用投影进行欣赏,由于投影片的容量小,投影出来的字小,有的学生看不清,效果也不理想。而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便解决了这一难题。现在,我们校园内的计算机已联网,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便可欣赏其他同学的习作,这就为赏文提供了良境。笔者把每一次作文训练当作一次竞赛,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好文章,然后,把优秀的作文调到主机推荐给全班同学,或打印出来让每个学生欣赏,或写上评语寄给家长,寄到出版社,并定期装订成册。因为每个孩子作文后都有让人欣赏的愿望,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做范文与人交流,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大增,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使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强烈的作文愿望。其他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同学的好文章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强大的作文动力。家长看到之后,欣喜之余,还会给子女一定的鼓励。

笔者坚信:“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创造出一篇篇与众不同、蕴藏着各自的智慧和创造潜能的作品来。”由此可以得出:作文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作文才能呈现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

猜你喜欢
想象作文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的想象
教师如何说课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