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

2012-08-15 00:49李宗涛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司马迁论点比喻

李宗涛

《礼记·学记》篇有这样的两句话: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广博,大量的意思,依,比喻之意。这两句话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大量的比喻,如果我们不能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上学会比喻,那么我们就不会知道作诗的技巧,也就不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比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提到比喻的时候,总是强调本体和喻体的客观相似性,认为如果这种相似点不明确,那么这个比喻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了孩子的脸又圆又红,像红苹果,他的作文又臭又长,像王大娘的裹脚布。这样的比喻只看到了本体喻体外在的相似性,虽然准确,但难免沦为平庸,是对比喻的一种极大的伤害。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平面的,单一的。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事物,但这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也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有很多个侧面,也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一种多边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侧面,打出各种各样的比喻来。

我们选择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事物来理解比喻这种多边思维。同是月亮,我们可以概括出不同的特性,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均有流芳千古的优美篇章。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两个比喻的妙,在于写出了一个单纯稚气、充满想象力的孩童对于明月所抒发的情思。诗中所传达的,纯是一派儿童才有的天真情怀。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是鲁迅为悼念柔石所作,在那样一个军阀割据,哀鸿遍野的动荡时局里,他含悲忍痛的看着志同道合的战友死去,于是怀着悲愤去刀头上寻觅那怒放的诗句。然而悲恸袭上心头,即使成句,也无法诉诸笔端,只有那如水般清冷的月光映照着他的一袭黑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揭示的,恰恰是人生的变化不居。

“水中月,镜中花,”出自于红楼梦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黛之间,应该有着最完美的精神契合的,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在那样一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牢笼里凋零了飘散了。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继续这样欣赏下去。显然的,这些文豪们虽然面对的是同一轮明月,但他们各取所需,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明月的不同特征,使明月意象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平面走向立体,这种从各个角度去挖掘事物内涵的思维方式就是比喻的多边思维,而这些比喻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只是注重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比喻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或悲或喜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不拘泥于比喻的观感价值,而着重于他的情感价值。再举一个例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观感而依此画像,那么一个长着一张荷花一样的脸的女子,然后在上有如柳枝一样的眉毛,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而如果我们心领神会,那我们一定会读出杨贵妃如清水出芙蓉的姣好面容,弯弯柳眉,顾盼生姿的妩媚,颇有不胜凉风之感。

比喻的这种多边思维以及对情感价值的注重,对于我们的作文有什么启迪呢?在我们的作文中,我们常常有着这样的一种困惑,因为我们阅读量的有限,所以我们手头上的材料也总是有限的,而我们要面对的作文话题,我们面对的论点却是无穷无尽的。怎样用我们有限的材料去应对无限的论点呢?比喻的这种多边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事实上,我们掌握的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个精,不在于这个材料本身的情节有多么的曲折和动听,因为一个材料的情节只是这个材料的外在的形式,相对于比喻来说只是它的观感价值,而一个材料的情感价值则体现在他内在的思想内涵上。也就是说,我们要的经典的材料一定要能够提供各个侧面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去挖掘,而且,每一面的挖掘都会深深的打动和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就提供这样一个经典的材料——司马迁,我们可以从多边也就是从多个角度来挖掘一下这个人物背后的思想内涵。如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价值、信念的力量、苦难的意义、勇敢的精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意志与品质(坚韧、能屈能伸、执着……)等等。

就是这样一个司马迁,我们挖掘了他各方面的内涵,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各取所需,用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言将我们所挖掘出来的司马迁的内涵和我们的论点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材料,就可以应对无限的论点。现在,让我们用近几年的高考题来验证一下吧。

2001年的高考题目是“诚信”。对于司马迁而言,他正是弘扬了一个历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勇气,不虚美,不隐恶,这样才烛照青史,这是对历史对后来人的诚信,也是更高尚的诚信。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立意的话,是不是要深刻,有新意得多!

2002年的题目是“心灵的选择”。这个题目应该是为司马迁量身打造的。人,固有一死,司马迁的有关于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选择,有关于生于死的选择,正是司马迁心灵的选择。

2003年的题目是 “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关于理智和情感的话题。司马迁作为一个皇帝的近臣以及皇帝斥怒加罪的受害者的身份,在面对皇帝以及他所身处的这个朝代的时候,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正好说明了我们在面对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时我们应选择的态度。

2004年的题目是“自我的认识和他人的期望”。在司马迁获罪下狱之后,也许在他人的期望之中,希望他就这样慷慨的死去,留给世人一个最恢宏的英雄的背影,也留给世人最永久的怀念。在司马迁遭遇宫刑之后,在很多人的眼里,也许他只不过是一个忍辱偷生的懦弱小人。但是在司马迁自己的认识里面,有比死更加艰难也更加重要的事。而也正是司马迁坚持了对自己的认识,坚持了自己艰难并卑微的活着,才有了史蕴诗心的泱泱史记。

2006年的题目是“走与停”。李陵事件,众所周知。他和李陵,并没有太多的交情,甚至连好朋友都算不上。为了这样一个人而触怒皇帝威严,在这样的巨大的利害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停下自己的脚步,选择了明哲保身,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往前跨一步。这一步,使司马迁遭受了生命中的奇耻大辱,这一步,彰显了他全部的正直,也成就了司马迁。

我们用高考题目来一一验证,并非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更多的是想要说明这种多边思维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作文中出新意,出创见,从而拒绝平庸,陈旧和老套,而我们的思想也会从单一走向丰富,由狭隘走向开阔,由肤浅走向深刻。

猜你喜欢
司马迁论点比喻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比喻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买椟dú还珠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