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其对策

2012-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模式化心理障碍写作文

张 莉

每一个班级中往往会存在部分“学困生”,这些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因此面对写作时,心理障碍比其他学生严重得多。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难题,几乎都是赶鸭子上架,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扫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是关键的一步。因此,转化“学困生”的写作态度,消除他们的作文心理障碍,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心理障碍之表现

(一)自我封闭。

学困生大多有作文“畏惧症”,作文课上,因为心里没有底,害怕自己写不好,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作文评讲课上,害怕老师以他们的作文为反面例子,进行分析讲评,引起别人的嘲讽。有了这样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是设法切断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建立起“保护自己”的屏障,因此,整个作文过程,几乎是一种封闭状态。

(二)自卑冷漠。

学困生由于在自己的写作历史上极少成功,受表扬的几率很小,就误以为老师已把自己看“死”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即使写出了较好的文章,也会因老师的“印象主义”、“不信任”而被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了冷漠自卑的心理,导致写作文时,消极对待,敷衍了事。

(三)紧张畏难。

“学困生”通常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学生获得低下的作文成绩后,教师批评,家长斥责,使内心异常紧张,写作行为变成了心理负担,畏难情绪逐渐加重,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常用乱写或不写作文表示抗议。

(四)懈怠懒惰。

学困生在学习上往往具有惰性,面对写作任务时,这种惰性表现得更为显著,写作思维模式化心理,便是这种惰性的显现。作文模式化指导环境的长期熏陶,使学生的写作思维产生定势,尤其是学困生,对模式化写作似乎更为受用。但是这种模式化写作心理,泯灭了学生创作火花,使学生觉得作文“又省力,又不费事”,因此,疏于观察,疏于思考,疏于练笔,经常躲避写作这种繁重的劳动,其结果文思枯竭,文章缺乏血肉。

二、“学困生”作文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批评多,鼓励少。

教师往往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困生期望过高,总是希望学生进步快些。而作文水平的提高,又非一日之功,这就使教师灰心丧气,训斥学生。另外,教师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偏爱优等生,常常对优等生笑脸相迎,不断鼓励赞扬,相反,看不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教师面对不同学生时,作文指导态度的强烈反差,使得“学困生”心理失衡,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师指导模式化。

很多教师作文指导不具体,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常讲套话、空话。例如,中心明确,要反映好思想、好品德,语言要通顺,生动具体……作文指导模式僵化,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尤为不利,因为这些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领悟能力、反思能力较弱,十分需要教师系统地指导。当他们面对教师大而化之的模式化指导时,往往无所适从,一头雾水,也就谈不上在修改作文,更上一层楼了。

(三)写作数量不足。

高中阶段每学期完成六篇大作文,是教学大纲要求的。而“学困生”由于自身对作文的排斥心理,经常无法完成教师要求的作文数量,即使完成也大多敷衍了事。另外,有些教师并不重视学困生的作文,忽视这部分弱势群体,使学困生对自己的作文训练更加放松。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没有数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量的变化。同样,没有或缺少观察、思考、写作等训练实践,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世上没有不下水的游泳健将,没有不打仗的出色军事家,也没有缺乏写作实践的妙笔生花的作家。

三、清除“学困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先模仿,后提高。

模仿对青少年来说,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理化课的实验、数学课的解题、生物课的解说,无一不是在模仿中逐步提高,甚至书法、绘画、舞蹈、唱戏、下棋、等技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些是在吸取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模仿是我国传统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今文章大家,很多人在模仿上下过苦功夫。汉代张衡曾模仿过前人班固的《两都赋》写下了《二京赋》,他“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后来,西晋文学家左思又模仿张衡的作品写了著名的《三都赋》,他构思了整整十年。又如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同长天一色”一句,就是模仿了南北朝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里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同春旗一色”一句,这都是有案可稽的。至于现代作品,模仿也并不少见。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其构思和写法就是模仿了俄国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的。以上这些所谓模仿,决不是“机械”的模仿,更不是剽窃、抄袭,而是以前人的诗文为榜样,从中汲取营养。

而且,从“学困生”的心理角度来看,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步。他们知识面较窄,写作能力较弱,对他们的写作要求起点尽可能低一点,写作时间适当放长一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在写作之前去查阅资料,占有资料,整理资料,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作文材料,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关键的是帮助“学困生”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信心十足地去完成一篇作文。

(二)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对“学困生”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对作文的要求应贯彻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的原则,并因人而易,因材施教,让不同基础的“学困生”从进步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满足与乐趣。教育家洛克说过:“如果儿童的心灵被遏制和轻视得过分沮丧、过分压抑,孩子就会丧失他们的活力和勤奋。”“成功”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动力,要转变“学困生”作文“失败”的不良心境,就要指导他们把每篇作文写成功,即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这种要求不是一下子就奏效的,但是教师要坚持这一原则。当学生在不断地写作与修改过程中感到进步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领悟到成功的一点儿“窍门”。

(三)严要求,热批语。

“学困生”由于怕写作文,在写作时与完成其他作业有些不一样,多是为了应付老师才动笔,有些学生甚至对写作质量毫无追求。因此,教师在给予他们具体指导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作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认真写作时,需严格而耐心地疏导,逐步使教师的一片爱心和苦心转化为学生写作的动力。当学生作文基本达到要求后,仍需进一步提高要求,不可停留在现有水平上。另外,对“学困生”作文的批语需要充满热情,既要放大优点进行鼓励,又要用较为委婉的语气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有放有收,收放得当。

(四)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对“学困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是说在作文批改时要有针对性。吕叔湘先生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批改重点。有人错别字多,就着重批改他的错别字;有人说话啰嗦,就着重批他的啰嗦;有人说话不顾前后,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吕先生的这番话,对我们批改作文很有启发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就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先分项修改,分享训练,最后形成综合能力。

总之,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持之以恒,才能收效显著。另外,对“学困生”以正面引导为主,采取灵活机智的策略,多付出一些辛勤的汗水,才能大面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模式化心理障碍写作文
透气感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写作文的烦恼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Why other racial groups look alike?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