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课堂有效教学三部曲

2012-08-15 00:51江苏苏州立达中学校杨文青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知音预设课本

☉江苏苏州立达中学校 杨文青

从课本到课堂有效教学三部曲

☉江苏苏州立达中学校 杨文青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本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师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处理方式和加工水平的高低既反映教师学科专业功底的厚薄,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新课程中将数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或专题,但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应既基于模块又要“跳出”模块,从课程整体的视角实施教学.从教学流程来看,课堂教学可以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因此,从课本到课堂有效教学要弹好以下三部曲,即教材解读要“深化”,教学过程要“细化”,教学反思要“强化”.

第一部曲:重视课前预设,教材解读要“深化”

课前预设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文本、三维目标、主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重视课前预设是新课标的要求,是由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文本和主体的要求所决定的.对于教材解读要“深化”,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知识背景及体系,站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角度,站在数学课程整体的高度,了解本节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二是认清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知晓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或者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程度的基础.教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的逻辑体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才能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关键的内容.具体说:

(一)做编者的知音.教材是编者根据课标的三维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而编写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洞察编者的良苦用心,做编者的知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前后内容的关系;我们才能明白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中应落实哪些具体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中尤其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联系.教师在把学生置于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对数学有多维度、多层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一个综合知识背景下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二)做课本的知音.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用好教材,必须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教师要与课本对话,理清课本编写的思路,领悟题目设置的意图,把握课本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搞好知识的分层.有了这样一番研究,三维目标如何有效地整合和落实也就胸有成竹了.

(三)做学生的知音.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论教”,就是落实这一理念.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音.具体说,要搞好以下工作:分析学情,搞好学生的分层;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文本进行取舍、加工、重组、改造和创造;预设学生学习的多种可能性或遇到的种种困惑,准备充足相关的教学资料.预设教案要有弹性,要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特别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二部曲:课堂中把握生成,教学过程要“细化”

课堂生成是指教学构成中以师生生命为载体,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教学资源.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滋生出来的.根据“生成本体论”,把握课堂生成要关注它的四个活性因子: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合作交往、成功体验.教师要把握课堂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教材是静态的、形式化的,所以教师要从便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丰富文字背后的内容,把“固化”的教学内容变为鲜活的、富有生机的教学资源,“加工”成学生学习的“饕餮大餐”.

【案例】《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无锡的惠山吗?

(下面的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有的说去过,有的说没有去过)

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故地重游——惠山.……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惠山,让学生马上有一种亲切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下面的课后延伸做了铺垫)

师:同学们,来到了锡惠公园里面,这时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翘翘板……

(学生陷入思考之中)(由“翘翘板”问题引出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直角三角形中渗透“转化思想”)

师: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荡秋千.

(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由“荡秋千”问题出发,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不再变得那么枯燥无味……)

师:(微笑)老师走到了惠山上,看见了一阶阶的石梯,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此时,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纷纷举手抢着说)

师:到了惠山顶,高瞻远瞩,乐清全貌一览无余.现在老师要测惠山顶到地面的高度,提供的工具有皮尺和测角仪.请设计一个方案,并画出示意图.

(此处,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可见他们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生活,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个别学生的方法不对,不够恰当,教师已略做了修改.)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此处,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主要以学生的板演为主,让学生在说与做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了解自然,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这的确是一堂具有生活味的数学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可以发现,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执教者创设了很好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引入到生活中来.这样的设计是在熟悉的地方创造新的“探究”风景,诱发了学生深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也表现了教师对教材体系的认识高度,值得赞赏.

第三部曲:课后注重反思,教学反思要“强化”

反思是指对做过的和过去的事情、工作做一番思考,以期从中获得启迪,成为改进和提高的经验、基础.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可以系统地上升到理论的思考与探索.对学生而言,反思就是学生借助学习目标审视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要求,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高效,对未能达到的予以补救,对有效的行为予以提炼,以便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使学习更加高效.对于教师来说,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以期以后的教学更加有效.可以说,反思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课后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某中学主要运用反馈模块来进行反思,某中学则通过自我评课、学生评课、集体评课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不管采用哪种课后反思方法,课后反思只有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才能算是有效的.设计优化,要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抓住贯穿本节内容的主线,有层次、有条理的展开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自然过程琢磨透了,才能有好的设计.

总之,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三部曲的实施,有目的、有意图的取舍、剪接、组合、加工,让教材语言寥寥数语中所蕴涵着的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只有教师站在教材系统地角度,认清知识本源的深度,同时艺术化地加工教材,才能让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器”.

猜你喜欢
知音预设课本
知音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山水知音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