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静”的艺术

2012-08-15 00:51江苏金坛市河头中学汤忠芳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画圆环节思维

☉江苏金坛市河头中学 汤忠芳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静”的艺术

☉江苏金坛市河头中学 汤忠芳

课堂上的对答如流,看似热闹非凡,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思维训练的不到位.数学课堂教学中“静”的环节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更不是教师的冷场.设置“静”的环节,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摈弃了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串讲分析模式,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动力,燃起学生探究的火花,牵引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获得反馈后为学生矫正思路.

设置“静”的环节,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从实际出发适时进行.通过设置“静”的环节,让学生去识记、理解、感悟,可以使学生消除心理疲劳,使学习内容便于消化,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中心对称图形二》内容为例,谈谈设置“静”的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静”在导入,引人入胜

在数学教学中,新课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快乐地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求知欲的先导,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构成学习动机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重要成分.因此,平时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此过程中,能恰当地设置或使用一些“静”的环节,不惜一两分钟的“静”,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如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播放了“海上日出”的短片,同时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欣赏完图片,感叹景色之美的同时,可以直观地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接着我再问: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你是如何判断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量在变化呢?你还有其他判断方法吗?于是,我指导学生根据短片,结合学案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由此推进了新课教学,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静”在新授,增强感悟

在传授新知识时,需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教师的问题,才能达到预定效果.所以教师在精心设问后要舍得给学生几分钟的“静”,让学生在安静中对问题深入思考.一般切忌教师逼问或揭底,也不要只有几个优秀学生举手就迫不及待地提问,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给以足够自由的“静”,让全班大部分学生思考.如在教授“圆”第一课时时,师:“用圆规如何画圆?”生:“(学生思考、操作)固定一点,使圆规张开,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师:“如果只有一根绳呢?”生:“(思考)让一人站在一端,另一个人围着他转.”师:“如果将绳换成橡皮筋,你能画圆吗?(让学生明确画圆的两要素:圆心和半径)结合刚才几种画圆的过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吗?”生:(讨论、思考).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使概念更严谨.象这样对概念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静”中探索、思考,加深对概念的体会,自己感悟出概念.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灵活地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静”在巩固,拓宽思维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将数学的内容、数学的学习方法等进行消化、吸收、积蓄的过程.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拓宽思维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巩固知识、拓宽学生思维时舍得用“静”,让学生充分考虑问题,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如何找出圆心”一题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给学生10分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已学过的确定圆心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补充,使知识更全面、表述更严谨.象一些知识的归纳、方法的总结,教师如果能长时间地按上述方法训练,学生从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勤于思考、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静”在结课,巧留余韵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才能相得益彰,而好的结尾又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使之成为“精彩之幕”,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教师最担心的事是:学生对知识有没有掌握?以至于满堂讲解甚至还要拖堂,生怕有知识没讲到,生怕有学生没掌握.其实每节课,如果留2~3分钟给学生回顾总结当堂课的内容;或留一个题目给学生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无限,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学是省略艺术.教师在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巧妙运用“静”的艺术,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空间,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观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活跃的探索者.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希望我们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与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过伯祥.《怎样学好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陈振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画圆环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