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2012-08-15 00:49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李双强尹洪毅
中国商论 2012年2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李双强 尹洪毅

1 生产性服务业概论

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对服务业及其具体分类做了前期研究。一般意义上,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意即为了满足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产生的中间需求所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而不是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含量的服务,主要涵盖了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五类行业。在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它源于制造业生产体系中间投入服务的外部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

根据我国学者段杰、阎小培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的,而不是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其发展与实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即生产性服务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却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基于此,生产性服务业务介于二、三产业之间,一方面是制造业的延伸,另一方面又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势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可以解释这一点。其次,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出现改变,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提供了条件,这种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凸显出其优越性,使得企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另外,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可以通过外包形式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这必然是对企业发展双赢模式的有益探索。再者,工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逐步打造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条产业链条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1.3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加速制造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有重要意义,这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具备的普遍意义。然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具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加速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现实条件,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有效依托和动力来源,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显著提高,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强,生产企业将研发、设计、物流、培训、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对口的专业公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看好。因此,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无论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除此之外,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有利于我国突破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此外,无论是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发展能够提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变得愈加重要。总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应对服务业发展层次升级和优化服务业结构的现实要求,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稳定、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值以年均22.2%(现价计算)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保持在32%~33%,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值达到94.5%,制造业吸纳了近30%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优化调整了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方面,近10来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年均约增长14%的较快速度,从内部结构分析,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增速较快。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规模较小、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在整个服务业和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3%,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制造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对失衡的特征比较明显。

2.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活力不足

在我国,由于政策、体制等原因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前置条件普遍高于工业,从而导致约束过多、市场化水平低下。现存的市场垄断行为和种种限制因素,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一些行业对非公有制经济还未完全开放。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被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相对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拒之门外。加之所有制结构单一,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制约了供给能力的扩张。无论是从价格水平还是服务质量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较低水平。此外,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被扭曲。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不利于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增加了交易成本,彰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基于此,这种降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联度的做法,既不利于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经济根基,从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2.2 政策体系较不合理,生产要素的使用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政策体系方面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税收制度上的不健全。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税收不合理和生产要素不公平待遇。当前,税收政策一般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普通服务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和技术积累度要求远高于普通服务业企业,致使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成本较高,而这些成本在当前的税收政策上不能税前列支,从而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规模的扩张和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要素的使用价格也高于工业,这更增加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成本,压缩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利润空间。

2.2.3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如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对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复杂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为缺乏对研发自主核心技术资金投入和具备创新精神的研发、技术人员等高级人才,从而限制了科技研究与开发。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诱发低水平的重复性投资和因此造成的产业内的恶性竞争。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探究

3.1 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提升发展活力

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深化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宽行政管制,形成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体制性环境,着力深化服务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服务业等社会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同时,建立公开、公平和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努力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3.2 加大力度完善扶持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扶持政策体系。要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建立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体制。要对具备一定规模的高科技研发、生产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同等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做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电水热气等资源能源使用上与工业基本同价,从而减轻其发展的成本压力。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应优先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用地空间得以扩大。除此之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支撑。

3.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强化人才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对从业人员相关素质的要求较高,如金融保险业、技术研发等。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言,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是在结合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实施人才战略,首先完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进程,合理调整人才股权和期权激励机制,向国内外劳动市场招纳优秀人才,使其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在地域空间上聚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性人才,发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速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加快培养复合型、专业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监管人才,这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题中之义。最后,要不遗余力地吸引国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引进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先进生产理念和管理经验,做到在技术标准、行业法规、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并力争获取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话语权。

3.4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产生集聚效应

要积极以政策引导、规划布局和财政政策支持等手段为引领路径,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着力发挥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提高效率。通过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使构建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落到实处。积极引导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有效发挥其对周围区域的辐射作用;逐步实现区域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以品牌化为重点发展方向,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5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打造动力之源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用信息化带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电子化和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运作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推广和应用程度要建立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积极推动我国块状经济的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在更高水平上的集聚发展,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价值。

3.6 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实现互动发展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这使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成为我国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制造业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化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顺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促进专业化分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加强制造企业内部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过程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等方式,将市场拓展、技术研发和品牌运作等方面有计划、分层次作为发展重点。其次,制造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出来为专业化运作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企业则通过资源整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满足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总之,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对实现二者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雷德荣.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26).

[2] 孙永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经济纵横,2009(3).

[3]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交易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

[4] 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刍议[J].求是学刊,2009(01).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