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加快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

2012-08-15 00:45何勇梅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统计人员统计数据基层

何勇梅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探索加快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

何勇梅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加快推进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统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阶段,教育统计信息化呼之欲出,内在基础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兼备。然而,未形成“网络化”成为影响其工作时效性、信息共享性的最大“瓶颈”。 针对上述现状,特提出增强统计人员法规意识、加强教育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教育统计人员统计分析能力的三点建议,以加快推进其建设。

教育统计信息化;统计技术;统计分析

加快推进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统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标志之一。随着统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十分成熟并广泛应用。可以预见,教育统计在完成从纸质统计报表加算盘的时代向计算机辅助统计时代的第一次跨越后,必将迎来第二次跨越,实现包括教育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发布的信息化已成必然。

一、教育统计信息化呼之欲出

教育统计信息化,是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关键词是“数字化”、“网络化”。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统计工作的效率,确保教育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提升教育统计工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统计信息的价值。现阶段,教育统计信息化的实现已具备了内在和外在条件。

1.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教育统计信息化创造了环境条件。浙江省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和应用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计算机的生机比达到了5.7∶1,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证书的持证率达到100%,可以说计算机已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工具;“校校通”的实现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实现校园网全覆盖已5年多,多媒体的普班率(普通班级配有多媒体的比例)为91.8%,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办公系统、全省联网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系统等已运行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信息维护管理经验。

2.教育统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统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综观目前的教育统计现状,基层学校使用教育部统一开发的统计软件已有多年,软件的性能越来越成熟,基层学校的统计报表(简称“基表”)形成后,可以通过运行校验程序及时发现错误,完成初步审核,“基表”数据的准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和保证。县(市、区)及以上层面的教育统计数据汇总,可以通过接收基层学校的“基表”数据,由统计软件生成汇总表。这就意味着教育统计中的数据采集已实现了数字化,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统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基层学校的统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训和适应,已能熟练应用统计软件,熟悉统计过程的相关信息化知识和技术,整体信息化素质有了较大提升,这也为实现教育统计信息化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教育统计信息化瓶颈凸显

从信息化的要求看,目前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数字化”方面基本到位,但“网络化”方面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由于未形成“网络化”,教育统计数据的传输、管理、发布和使用仍处于相对传统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实现教育统计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最大“瓶颈”。

1.制约教育统计工作时效。由于基层学校的“基表”数据无法实现网上直报,县(市、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统计数据汇总,仍采取汇总会的形式进行,基层学校统计人员参加汇总会时不可能带全所有原始资料,县(市、区)层面统计数据审核中发现问题需要当场核实、修改仍存在困难。区市范围的年度教育统计工作,从布置、培训到报表的形成,当年教育统计信息的发布,一般历时半年之久,甚至更长时间,其工作时效性可见一斑。

2.制约教育统计信息共享。由于教育统计信息的发布仍采用印制纸质统计资料的传统方式,不仅统计资料的形成环节多,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公开发布的渠道、范围窄,及时获取信息更难。实际工作中,多头统计的现象时有出现,不同渠道获得的反映同一情况的数据,往往差异很大,其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统计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无法满足社会信息共享的要求,相关部门需要教育统计信息支撑时,只求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自己的工作而已。久而久之,导致依法调查取得的、具有权威性的教育统计数据权威性削弱,信息利用率低下,教育统计为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削弱,变成了为统计而统计,工作地位和作用难以真正体现。同样,由于教育统计信息共享困难,实际工作中,了解、分析本地区(单位)的信息较容易,便于作纵向发展的思考,而同类地区(单位)横向发展水平比较,因难以便捷、高效的获取相关信息,造成横向比较不充分,工作中盲目乐观现象在所难免。

三、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统计信息化瓶颈凸显的现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增强统计人员的法规意识。教育统计结果服务于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需如实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加强各级统计人员依法统计的责任意识。然而当前,教育统计技术的现代化不能全部解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尤其是真实性方面很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突出表现在数据“水份”的人为因素。例如,政府部门的考核是目标导向、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但考核离不开统计数据,如果统计数据的取得不是第三方独立完成,而是由被考核者提供数据,就很难保证教育统计环节中,数据的真实性不受考核的影响,数据的“水份”显而易见。由此,在改进考核方法,使考核方法更科学、合理的同时,增强统计人员的法规意识,是保证教育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基础。

2.加强教育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教育统计信息化需要以统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为前提。从基层学校(单位)的情况看,统计人员多为兼职,要调查本学校(单位)的教育统计各项指标情况,仅靠统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基层统计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表”的所有统计指标调查,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来明确各方面人员的责任、要求,以及审核把关每个环节,统计人员就很容易发生遗漏,甚至出现为图省事,照抄原有统计数据的现象。因此,健全完善基层学校(单位)的教育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统计工作程序,是教育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重要保证。

3.提升教育统计人员统计分析的能力。教育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是教育统计信息化的重要部分,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从现状看,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统计职能部门在“统计”与“分析”的认识上,存在重“统计”轻“分析”的偏差。把“统计”看成是硬任务,必须限时完成;把“分析”看成是软任务,似乎没有明确要求。其实,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是使教育统计数据发挥作用,为领导提供全面考察教育发展状况及未来工作重点的决策服务的。这不仅需要统计人员有统计方面的专业水平,更需要熟悉教育领域,能洞察“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意义。由此,实现教育统计信息化,需促进两方面转化,一是教育统计人员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繁杂的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发布等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转移到注重统计数据的分析上来;二是通过教育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增强对教育统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高教育统计信息分析能力。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4.023

施越霞)

猜你喜欢
统计人员统计数据基层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现状分析
走基层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